□吳清連 吳鈴 向乾 石奇志 張雨娟 楊帆
馬鈴薯具有營養豐富,糧菜兼用,高產高效,生育期短的特點。宣漢縣是馬鈴薯主產區,常年種植面積38萬畝,總產量27萬t左右,每年用種達3.8萬t。因此,抓好馬鈴薯留種及貯藏期病害防治至關重要。其主要技術要點是:
傳統習慣上,馬鈴薯主產區的種薯來源主要是每年收獲后偏小的薯塊,來年播種時將其切塊,這樣雖然保證了薯塊的質量,但切塊時難免會人為將病原菌傳播開來。因此,正確的留種方法一是在馬鈴薯種植園相應留出部分田塊作為來年的種薯來源;二是種薯田部分加大種植密度至5000~7000窩/畝,生產出個體偏小但數量較多的薯塊,達到使用健康種薯的目的;三是加強種薯田的栽培管理,做到高培土,并培土2次以上,以減少病菌與薯塊接觸的機率;四是種薯收獲前2周至1個月之間進行一次藥劑防治;五是若在種薯田發現細菌性病害,則病株周圍直徑2m以內的薯塊不能作種薯使用。
種薯宜貯藏在通風較好、微光和干燥的地方,與大量商品薯分開,以避免貯藏期病害的發生。
1.病狀類型 馬鈴薯種薯貯藏期會發生塊莖腐爛,除因生育期所染各種塊莖病害導致在貯藏發生軟腐病外,尚有以下貯藏期病害:
(1)干腐病 馬鈴薯薯塊變色下陷之病斑,逐漸擴大并干縮,薯皮形成同心圈狀折疊,并生出白色、藍色或粉紅色的病菌孢子堆。同時,薯肉變為褐色,并有充滿著菌絲的空隙。
(2)濕腐病 由軟腐病細菌以及弱寄生芽孢桿菌等侵染引起,塊莖外表正常,而薯肉內部變為褐色或黑色。
2.發病規律 多種鐮刀菌和弱寄生細菌能從傷口侵入塊莖。田間發生的各種塊莖病亦有利于弱寄生菌的侵入。塊莖水分多,貯藏窖通風不良,潮濕及高溫環境,使塊莖抵抗力降低,有利于干腐病、濕腐病發生。高溫和缺氧使薯肉內部正常呼吸作用受阻礙而累積大量碳酸氣,造成黑心病。
3.防治方法
(1)田間收獲前注意排水,選擇晴天收獲。收獲的塊莖應充分晾干后再入窖。
(2)收獲入窖時所有操作都要防止碰傷薯塊。
(3)窖內要保持干燥、通風和低溫(2~5℃)。夏季貯藏要選擇通風陰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