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蘇
(四川省蘇稽蠶種場,四川 樂山 614013)
原種催青是普種生產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首要環節,科學合理的原種催青技術是提高蠶種品質、完成蠶種生產任務的關鍵。雖然孵化率的高低、孵化的整齊度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但是科學的催青方法和合理的環境保護可以提高催青質量。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摸索、學習和總結,原種催青質量不斷提高,現談談對原種催青工作的做法與體會。
催青室準備五間 (低溫室、高溫室、高溫黑暗室、整理室、值班室)。嚴格消毒確保蠶種安全,提前對催青室內外、催青用具等進行漂白粉液消毒、清洗;一些用具如黑布需蒸煮消毒,然后所有用具進入催青室進行甲醛密閉消毒。這個工作應在一周前結束然后開窗通風排氣。
春季采用電熱棒加溫,電熱補濕器補濕,電子控溫器進行控溫,在催青前一天進行安裝調節。
原種催青是一項責任性強,技術要求高的工作,在每一季的催青前選配、調整、組建高素質的技術骨干隊伍,以老帶新,由專職負責催青保種的技術員負責組織安排。
每天 9~10時解剖胚子,應對每個品種、批次隨機抽取樣本,準確識別胚子進度,然后根據胚子的發育程度調節溫濕度。
每小時記錄一次室內外溫濕度以及各項技術處理。
為了保證催青室內空氣新鮮,每天上、下午要各換氣一次。
堅持換鞋入室,走道每天消毒一次。原種見點后,用含有效氯 0.3%漂白粉澄清液進行卵面消毒。
認真貫徹原種催青技術標準,嚴格按規范操作,我場采用簡化催青標準。要求嚴格控制室內溫濕度,加強調種工作,每班一次,促進感溫均勻。
出庫后,原種進入催青室時應立即進行胚子解剖,掌握在大多數為丙2,個別為丙2-或丙 2+,不見丙1胚子時進入低溫室22.2℃,干濕差 2~2.5℃(72°F,差 4~5°F)保護,如出現胚子偏嫩不整齊,應進行低溫調節,繼續在 17.2℃ (63°F)低溫中保護,達到起點胚子基本整齊后再升溫。
進入戊3胚子后溫度、光線對化性影響很大,必須掌握好絕大多數戊3,少數戊3+或戊3-不見戊2時,及時進入高溫 25.6℃,干濕差1~1.5℃ (78°F,差 2~3°F)保護,如過早進入高溫,后期胚子發育不齊;過遲進入高溫影響化性不穩定。在胚子進入戊2至戊3時,每天解剖二次胚子,隨時觀察了解胚子發育情況,有利于及時進入高溫感光保護。進入高溫后每天除自然光外,用人工感光6小時。
原種胚子發育到己3后,要注意觀察見點時間,掌握見點 30%~40%時進行卵面消毒后進入黑暗室 25.6℃,干濕差 1~1.5℃ (78°F,差2~3°F)保護。如催青中發育不整齊的品種批次可再早一點進入高溫黑暗保護,促進原種孵化整齊。
對在轉青期不齊,而已掃苗蟻的原種,可采取隔天收蟻的方法進行處理,原種可放在17.2℃ (63°F)左右黑暗保護到第二天下午逐步移入高溫黑暗室保護至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