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維良 傅家林 鄭明海 余承勇
(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開化 324300)
桑枝屑工廠化栽培金針菇配方試驗*
余維良 傅家林 鄭明海 余承勇
(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開化 324300)
配方試驗;桑枝屑;金針菇;工廠化
為比較桑枝屑不同配方栽培金針菇的產量,進行了本項試驗。試驗采用3個添加不同比例桑枝屑的培養基配方和常規配方進行金針菇出菇對比試驗,篩選出適合工廠化栽培金針菇的桑枝屑最佳配方,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1.1 試驗材料 試驗菌株 “K-1”,從上海引進;“K-2”,由開化縣農科所提供。把蠶桑枝條加工粉碎后,過4目篩,曬干備用。
1.2 試驗配方 配方①棉籽殼20%,米糠22%,麩皮14.5%,豆餅3%,桑枝屑40%,石灰0.5%;配方②棉籽殼20%,米糠22%,麩皮14.5%,豆餅3%,桑枝屑30%,雜木屑10%,石灰0.5%;配方③棉籽殼20%,米糠22%,麩皮14.5%,豆餅3%,桑枝屑20%,雜木屑20%,石灰0.5%;配方 ④(對照)棉籽殼 20%,米糠 22%,麩皮14.5%,豆餅3%,雜木屑40%,石灰0.5%。各配方含水量均為63%,pH值為6.5~7.0。
1.3 試驗方法 4個配方分別接種 “K-1”和“K-2”兩個品種各50%,常規拌料、裝瓶、接種、菌絲培養、搔菌,并做好各項指標的記錄。
(1)菌種制作。母種采用PDA培養基,擴接后置于20℃恒溫箱內培養11~13天滿管;二、三級種采用棉籽殼40%、桑枝屑30%、米糠30%的配方,用1 100 mL的塑料出菇瓶,自動裝瓶、接種,在18~20℃下培養26~28天,菌絲滿瓶。
(2)出菇瓶制作。2009年5月17日,按配方要求 (干料重0.33 kg/瓶)先把棉籽殼、桑枝屑分別提前12 h預濕;18日,將各配方的其他配料稱重,分別倒入拌料機攪拌均勻,再按料水比 1∶1.35加水,并攪拌45 min;用自動裝瓶機把4個配方的培養料分別裝入1 100 mL的聚丙烯塑料瓶中,每配方裝3 000瓶,每瓶料重0.84 kg;在1.5 KPa壓力下滅菌2 h。出鍋后,待冷卻室溫度降至18℃以下,通過臭氧消毒,用自動接種機接種,4個配方分別接入 “K-1”和 “K-2”兩個品種,各1 500瓶。
(3)菌絲培養管理。接種后放入4號培養室培養,每個品種隨機抽2筐32瓶,共16筐256瓶進行跟蹤觀察,記載不同配方的菌絲農藝性狀和子實體商品性狀。接種后1~10天,培養室控制溫度在18~20℃,濕度在65%左右;待菌絲長至瓶頸時逐漸降低培養溫度,15天左右菌絲由中間向外蔓延時,增強室內通風量 (CO2濃度不超過4 000 mL/m3),25天后把基本發好菌絲的出菇瓶逐瓶檢查,觀察各配方菌絲發菌及污染情況。
(4)出菇管理。6月14日,把通過檢查的試驗出菇瓶用搔菌機搔菌,放入2號出菇房,每個配方兩個品種各放一層,共放8層。按工廠化栽培管理進行常規管理,28天后 (7月12日),當菇體高13~14 cm,菌蓋直徑在0.7 cm以內時采收。
2.1 不同配方培養料菌絲生長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K-1”和 “K-2” 兩個品種在4個配方中發菌正常,菌絲長勢良好,潔白,均勻;菌絲生長進度略有差異,配方①、②發菌較快,配方③、④發菌情況較接近;各配方間的接種成品率差異不大。
2.2 不同配方的子實體經濟性狀 從表1可知,菇蓋直徑、菇柄直徑、長度和商品性比較一致,差異不明顯。但有效商品菇根數有明顯區別,配方②“K-1”總菇數達552根,為4個配方中最多,比同品種對照配方多50根,增幅為10%;“K-2”總菇數達538根,居第二,比同品種對照配方多38根,增幅為7.6%。

表1 不同配方栽培的金針菇菌絲、子實體性狀、產量及生物轉化率比較
2.3 不同配方的產量和生物轉化率 從表1可以看出,配方②產量最高,其中 “K-1”品種平均每瓶為270 g,比對照高30 g,增產12.5%;生物轉化率為81.82%,比對照的72.83%提高9百分點。“K-2”品種平均每瓶260 g,比對照高20 g,增產8.3%;生物轉化率達78.79%,比對照的72.73%提高6百分點。
試驗結果表明,在配方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桑枝屑栽培金針菇,與常規配方相比能縮短發菌時間,但搔菌后培養基容易失水,出菇時間比對照提前2天左右;出菇的密度和有效菇數均比對照多,但子實體的商品性狀差異不明顯。
浙江省科技廳優先主題重點農業項目 (計劃編號2009C12099)的 《桑枝屑工廠化高產栽培金針菇的研究與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