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鄭州 450008)
裘維蕃在他1952年所著 《中國食菌及其栽培》一書中指出 “培制純菌種是改良食菌栽培的基礎。我國現有的主要食菌栽培事業如香菰、草菇、銀耳、木耳和茯苓等,都還保持著原始栽培的狀態。”[1]所謂原始栽培的狀態是指靠孢子天然接種或“草引”、“木引”、“肉引”接種的半野生半人工栽培。裘先生還指出 “現代人工引種法和科學的食菌栽培必須先認識食菌的生理,以及它們的生長習性。有了這種基礎,則培制純菌種就非難事”[1]。從中可見:我國食用菌生產從依靠經驗為主導的傳統栽培走向以運用大型真菌生物學知識為指導的新法栽培的關鍵問題。
該書的主要內容是 “1937—1945年8年之間,作者跋涉于西南諸省,從事野生食菌的調查,同時也注意到我國食菌的栽培法……本書的材料以作者的調查研究為基礎,又攝取了國內外有關栽菌的經驗,以現代菌學觀點介紹我國食菌栽培的方法。”[1]該書除總結我國那個歷史時期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種類、地區、產量、銷售和栽培技術狀況外,也介紹了近代食用菌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與純菌種的培制方法,以及著者對幾種野生菌的馴化成果。
1956年以前,我國食用菌生產尚未運用人工接種純菌絲體菌種的技術。栽培洋蘑菇 (雙孢蘑菇),大都向外國種子公司購買 “英國菌磚”或“法國菌片”(均非純種)。其他幾種有一定栽培規模的種類如香菇、草菇、木耳、銀耳、茯苓等,基本上處于 “半野生半人工”狀態,按季節備料,接種靠 “砍花法孢子自然傳播”、“洗下的孢子液菌種”、“孢子干粉菌種”、“子實體 (干或鮮)粉碎菌種”、“木引菌種”、“肉引菌種”、“草引菌種”等方法。在山區林地 (如香菇、木耳、銀耳、茯苓)或室外 (如草菇)做培養場所,靠自然條件生長出菇。關于香菇的栽培水平,張素祥、羅寬華有較詳細的報告。報告指出:“1958—1960年,我們和有關單位曾對廣西、廣東、福建三省 (區)的香菇生產進行了調查。當時栽培香菇,大都采用幾百年來傳下的較老的方法,即砍樹后去枝、砍放水口、砍花和遮攔,然后等待香菇孢子自然落入砍花口內接種。極少數地區用舊菇木的菌絲或將鮮菇搗碎 (利用菇內的孢子)來接種,這雖比自然接種好,但效果也并不顯著。”[2]
草腐菌雙孢蘑菇小規模栽培分布在上海等發達城市的郊區;草菇主要栽培區分布在廣東、廣西以及江西與福建南部產水稻的氣候炎熱地帶。木腐菌有香菇、黑木耳、銀耳、茯苓等4種,香菇主產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川以及貴州和廣西交界的山區;黑木耳主產于四川、貴州、湖北、河南、黑龍江、陜西等省的山區;銀耳主產于四川、陜西、湖北和貴州等省的山區;茯苓主產于陜西、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云南等省的山區。[1]
雖然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國的一些有志之士先后引進西方和日本的近代先進的種菇技術與科學的真菌理論知識,但是一百多年來,仍處于傳播知識、宣傳普及與小面積探索試驗階段,尚未大面積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從1950年起,開始逐步采用 “人工培養的純菌絲體菌種接種菌床或段木”,并按生物學特性進行管理,即 “新法栽培”[3]來指導發展食用菌生產。在深入研究、反復實驗消化吸收新法栽培技術的基礎上,于1960年前后進行小面積試驗推廣,1970年前后獲得進一步推廣,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在全國全面普及。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在短短的30年創造出躍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的奇跡。
食用菌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真菌學研究的理論成果。1950年以前我國真菌學的研究零星分布于植物研究所或微生物研究所、綜合性大學或師范院校的生物系、農林院校的植保系或森保系。1950年以后,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事業與農業的發展,在真菌學理論與應用領域,有不少學術機構和科技人員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研究,為食用菌產業由以經驗為主導的傳統栽培向運用大型真菌生物學知識為指導的新法栽培轉變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裘維蕃(1912—2000)是中國早期研究食用菌分類與栽培方法的學者之一。1937年他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從事蘑菇栽培研究時,經常只身帶著一些簡單儀器設備,在安徽屯溪、歙縣和湯口一帶山區,訪問菇農,調查菇商,了解農民栽培香菇的方法和經驗,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38年在成都期間,他集中主要精力從事栽培食用菌的實驗,曾到川北大巴山區調查銀耳和黑木耳栽培情況;到峨嵋山采集野生食用菌;去廣西柳州了解草菇的栽培情況。通過調查和實驗,在國內首創了用鋸末栽培北風菌(平菇)和金針菇的方法。1941年應戴芳瀾之邀,在清華大學農科所潛心研究高等擔子菌的分類。在此期間,他經常自己出去采集標本,也常到市場上調查,并親自處理標本,記錄菌種性狀,繪制圖譜,觀察孢子,完成了云南紅菇科、云南牛肝菌、云南鵝膏菌科和其他傘菌的分類研究。文章在美國發表后,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美國著名真菌學家Alexander H.Smith等稱他為 “當時世界上搞食用菌分類的七專家之一”。裘維蕃在從事植病教學與研究的同時,總結了他多年來關于食用菌栽培的調查研究結果,先后于1952年和1957年編著出版了《中國食菌及其栽培》[1]、《云南牛肝菌圖志》[4]。其中《中國食菌及其栽培》是20世紀50年代總結我國歷史上食用菌產業狀況與傳統的栽培技術,介紹近代真菌科學知識與先進栽培技術為主的首部專著,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裘維蕃不愧為我國食用菌栽培的奠基人。
1974—1977年間婁隆后 (1924—2008)即在北京懷柔、密云、延慶等地山區推廣新法接種木耳技術。1978年5月,他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向國務院提交了 《我國食用菌事業大有作為》的報告。國務院極為重視,有關領導批示農業部、外貿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要抓食用菌發展”。1978年5月29日,上述三部委聯合向國務院提交了 《關于發展食用菌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報告》,主要內容分為規劃、科研先行、辦好基地、抓生產機械化、加強領導分工合作等5個部分。國務院批準了這個報告,同時要求省、市、自治區黨委要指定專人加強對食用菌產業的領導,強調國家要對貧困地區食用菌生產加以扶持。從此,我國食用菌資源開發、生產、科研、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5]婁教授1978年在國內首先招收食用菌碩士研究生,培養食用菌高級科技人才;同年編著 《黑木耳的栽培》[6]。不幸的是,正當婁隆后竭力為我國食用菌事業發展大展宏圖的時候,1983年為引進我國第一條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線,同天津市靜海縣領導在意大利考察期間遭遇車禍,終生殘疾,失去了他繼續為食用菌產業做更大貢獻的機會,使我國食用菌界遭受重大損失。
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內建立了“真菌植病研究室”,由戴芳瀾 (1893—1973)任主任。在該研究室的基礎上,于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建立 “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戴芳瀾任所長。1958年底應用真菌學研究所與中科院的北京微生物室合并,成立 “微生物研究所”,仍由戴芳瀾任所長至1973年逝世。微生物研究所設有 “真菌學研究室”,開始招收研究生并建立真菌標本室和菌種保藏室。1963年出版了鄧叔群的專著 《中國的真菌》[7]。編著 《毒蘑菇》[8]、《靈芝》[9]、《真菌名詞及名稱》[10]70年代相繼出版。1979年出版了戴芳瀾遺著 《中國真菌總匯》[11]。戴芳瀾是中國真菌學的奠基人。上世紀80年代初微生物研究所應建浙、趙繼鼎等還出版了 《食用蘑菇》[12],這是1977年編寫的第一部全面介紹我國食用菌資源的著作,總結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自建所以來野外調查大型食用真菌的成果,是科學普及的專著。
早在20世紀40年代,楊新美 (1911—2005)就已涉足高等擔子菌這一研究領域。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在貴州湄潭首次采用彈射分離法獲得銀耳酵母狀芽孢菌種,并進行田間接種實驗,在段木上人工接種獲得成功。這種方法與當時日本學者松甫勇采用的銀耳子實體碎片接種法,以及我國傳統的天然孢子受種法相比,能提高子實體產量5~10倍。1954年發表的 《中國的銀耳》,介紹銀耳芽孢菌種分離、接種技術。[13]1960年在貴州推行銀耳新法栽培技術,1965年在湖北保康縣推廣銀耳人工接種技術,使產量增加7~8倍。1971年在湖北黑木耳生產老區推廣 “三改一放” (改陰坡為陽坡、改分散為集中、改長桿為短桿;冬季把長桿放倒排場)、提早砍桿、合理密植、人工噴灌等新技術。1972年編寫出版了 《黑木耳香菇栽培技術》[14]。1978年開始招收食用菌碩士研究生,培養高層次人才。同年在華中農學院成立 “應用真菌研究室”,又稱 “湖北省食用菌研究所”。1979年受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委托,楊新美主持香菇優良菌株的馴化及選育的研究。他親自率領相關教師及學生到湖北隨州市設點開展試驗。經過3年試驗,從23個國外引進的香菇菌株中,評選出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栽培的2個良種 “7925” 和 “7917”,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應用,受到好評。這項成果于1982年獲得國家經貿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楊新美是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與新技術推廣的先驅。他常說 “科學的最終價值在于應用”,在年逾花甲時,仍經常深入基層推廣科技成果。他的足跡遍及湖北、陜西、江西、云南、貴州、四川等省邊遠和貧窮地區,采用 “兩帶一指導” (帶試驗經費、帶香菇良種、指導栽培技術)的方法,幫助當地發展生產,當地菇農尊稱他為 “菇神”,1989年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授于他 “在科技扶貧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稱號。
1955年上海市農業試驗場設立食用菌組,1956年上海市農業試驗場改為上海市農業試驗站,1959年7月成立上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60年5月上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擴建為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下設食用菌研究所,陳梅朋 (1902—1968)為首任所長。1970—1980年期間食用菌研究所與園藝研究所合并,1980年底恢復原制。[15~17]
1950年陳梅朋在大華農場工作期間,擔任農業技術專家,編寫了 《蘑菇栽培及菌種育制法》[16]。1956年7~9月在上海農業試驗站首次利用稻草試種草菇成功。1957年,在他的主持下,經過4年的努力,在國內首次分離培養出銀耳純菌種,并進行接種于木屑培養基的試驗,獲得出耳率高 (一般都在80%以上)、純度高的結果,為國內大面積利用段木、木屑生產銀耳提供了有效途徑。1958年,采用豬、牛糞代替馬糞栽培蘑菇,獲得成功。1959年,上海郊區的蘑菇生產面積發展到7.8萬多平方米,1960年,栽培面積又一躍為77.8萬多平方米,較之1949年解放前后的0.26萬平方米增加了近300倍。1959~1960年,陳梅朋先后組織技術力量進行了野生靈芝組織分離和猴頭菇馴化工作,首次在國內分離出靈芝純菌種和猴頭菇純菌種,為國內開發利用藥用菌開辟了新途徑。在擔任食用菌所所長期間,他還承擔了上海郊區及全國食用菌生產推廣指導工作。1957年開始,在上海辦起了各種類型的食用菌技術培訓班,以后又把培訓工作推廣到全國各省市 (自治區)、各行業和基層單位。在短短的幾年中,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食用菌技術隊伍,據1960年統計,當時全國有近20萬專業人員從事食用菌生產,從而將國內的食用菌事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7]
上世紀60年代初,陳梅朋已年逾花甲,還帶領研究人員,深入湖北、內蒙古一些深山老林,調查種質資源,采集了一批野生菌,為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國內豐富的食用菌資源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他的努力下,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從單一的蘑菇起步,發展到研究從栽培到育種包括食、藥用菌十多個菇類的專業化科研機構,對全國食用菌科研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先后編輯出版的專業書籍除《蘑菇栽培及菌種育制法》外,還有 《蘑菇和草菇》[18]、 《食用菌栽培技術問答》[19]、《食用菌栽培》[20]。文化革命后期,陳梅朋培養的食用菌科技人員以上海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編寫組署名,編寫出版了 《蘑菇栽培技術》[21]、《銀耳栽培技術》[22]和 《黑木耳栽培技術》(合編)[23]。陳梅朋是我國第一代終生從事食用菌專業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是食用菌研究的先驅。
1962年12月25日福建省組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從事食、藥用真菌分類、遺傳育種、栽培技術和深加工等試驗研究,同時先后翻譯與編寫了幾十部食用菌書籍,如《茯苓平菇樸菇》、《福建之銀耳栽培》、《銀耳生活史之研究》、《銀耳純菌種的分離》、《銀耳的人工栽培》、《蘑菇栽培參考資料》(1964)、《平菇:人造口蘑的栽培方法》(1977)、《新的香菰栽培法》、《草菰》(1977)、《食用菌栽培法基礎知識》(1969)、《黑木耳及其栽培》(1977),以及論文《銀耳孢子的萌發及其在瓶栽中的應用》、《銀耳氨基酸的定性與定量》、《茯苓純菌種的培育方法》[24](1977);編輯《真菌實驗》[25]雜志(1964—1984,12卷300多萬字)、《福建菌類圖鑒》[26]及多種食、藥用菌的書籍、專著、譯著和刊物60多種。1978年更名為 “三明真菌研究所”,首任所長徐崇嚇,繼任所長黃年來。所內設食用菌研究室、藥用菌研究室、食用菌綜合試驗車間、藥用菌片劑車間、沖劑車間、信息咨詢科、綜合科和擁有70多畝 (1畝≈667平方米,下同)森林的真菌標本園及栽培場。三明真菌研究所成立以來,在全國范圍內研究及推廣銀耳、香菇、蘑菇、草菇、黑木耳、金針菇、平菇、鳳尾菇、毛木耳、滑菇、茯苓、靈芝、蜜環菌等十幾種食、藥用菌的菌種制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大批各級技術人員;提供各種食、藥用真菌的優良菌株和菌種。是20世紀60~70年代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初期的主要單位之一,為我國食用菌產業迅速崛起提供了多項實用技術與大量優質菌種,在食、藥用菌領域有卓越的貢獻。
黃年來1961年大學畢業后即從事大型真菌資源考察、真菌生理生化研究、食用菌栽培試驗,職業生涯40余年,曾馴化和選育出20多種優良食用菌,推廣到全國各地,形成規模生產。長期堅持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熱情為生產服務。取得 《香菇室內栽培新法》、《銀耳純菌種的分離研究》、《福建菌類圖鑒》(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等一批科研成果。黃年來在資源調查、分類、生物學特性、生活史、遺傳育種、栽培加工等領域均有很高造詣。他曾全面總結介紹自己在食、藥用菌研究上的成果,并系統總結與介紹國內外科學種菇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全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幫助全國各地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深受國內外同行和廣大菇農的歡迎。先后獲三明市拔尖人才、三明市優秀人才、全國 “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 “五一”勞動獎章,兩次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選為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福建省人大代表,199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有杰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63年鄧叔群在廣州組建中國科學院 “中南真菌研究室”,1972年改為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迄今真菌仍是該所的重點研究領域。該所的林捷能1965年選育出優良草菇菌株V23和V20,并研究出制種方法及高產栽培技術,其成果獲1979年廣東省科學大會獎。1965年該所從國內外收集19個香菇品種,進行比較試驗,選出了大型種 “香7”、中型種 “香9”、小型種 “香5”,與廣東省土產進出口公司聯合在廣東省翁源縣新江公社推廣香菇新法接種技術,當年出菇,增產1~5倍。[3]1966年鄧莊的 《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研究》,在 《植物學報》第14卷第2期發表,[27]在國內首次把食用菌分為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這是我國第一篇系統研究大型真菌生物學特性以指導栽培技術的論文。該所1972年在廣東省珠三角洲水稻產區全面推廣新法草菇生產,寶安縣栽培面積達千畝以上,成為20世紀70年代我國草菇出口的最大基地。1974年編輯出版了 《香菇新法栽培》,介紹用“人工培育純菌絲體菌種”和 “人工接種段木香菇”的新技術。[3]1975年與廣東省植物研究所合編 《草菇栽培》,推廣草菇栽培新技術。[28]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是我國較早從事大型真菌研究及食用菌育種,推廣香菇、草菇新法栽培的單位之一。
劉波是我國真菌分類與食用菌栽培研究專家。20世紀50年代初率先研究羊肚菌半人工栽培,[29]1959年出版第一本介紹食用菌的專著《蘑菇》,[30]1964年出版《蘑菇及其栽培》。[29]他還經常走出校門探訪山區農民、中醫中藥界人士,向他們請教,尋求真菌治病單驗方,搜集標本。經過數年的努力,結合在實驗室對真菌研究的成果,1974年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國藥用真菌》,[31]引起國內外真菌學界的重視。日本搶先翻譯,在日文《菌蕈》上分期連載,1982年由東京自然社結集出版。
1979年美國 《真菌學》學報決定發表劉波的一篇論文。按該報規定,每占1個頁碼,作者要出資25美元,算起來需付300多美元。在當時背景下,他只得要求退稿。《真菌學》編委T.W.小約翰遜看出這篇論文的價值,主動為他交了費用,并熱情邀請他加入美國真菌學會,替他繳納了一年的會費。不久,劉波用英文撰寫的 《中國真菌藥物》、《中國的腹菌》2本專著分別由美國、德國出版。劉波被公認是中國地下真菌研究的創始人。
20世紀50年代福建農業大學李家慎研究草菇;沈陽農學院研究蘑菇;遼寧省丹東楊秉直1959年2月向國家提交了 《山區發展栽菌問題報告》;上海師范大學楊慶堯研究蘑菇、銀耳;浙江省龍泉縣林業局張壽橙研究香菇;河南省農業廳劉純業1972年研究成功以棉籽殼為培養基栽培多種食用菌;浙江農業大學壽成學研究蘑菇;湖南師范學院彭寅斌、湖南農學院楊曙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等都在1979年以前對食用菌產業的各個領域較早地做了不少貢獻,[32~48]這里恕不一一詳述。
[1]裘維蕃著.中國食菌及其栽培 [M].上海:中華書局.1952.
[2]張素祥,羅寬華.香菇[M].廣東科技出版社.1980.
[3]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香菇新法栽培 [M].廣東人民出版社.1974.
[4]裘維蕃著.云南牛肝菌志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5]楊新美主編.中國菌物學傳承與開拓 [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1:287.
[6]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食用菌的栽培和加工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8:96~106.
[7]鄧叔群著.中國的真菌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8]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組.毒蘑菇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9]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北京醫學院藥理教研組.靈芝[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
[10]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編著.真菌名詞及名稱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
[11]戴芳瀾遺著.中國真菌總匯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12]應建浙等.食用蘑菇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3]楊新美.中國的銀耳 [J].生物學通報.1954(12):15~17.
[14]華中農學院,湖北省土產公司.黑木耳香菇栽培技術 [M].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
[15]黃年來主編.中國食用菌百科 [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16]陳梅朋.蘑菇栽培及菌種育制法[M].大華農場.1950.
[17]上海農業科研志編篡委員會.上海農科研業志 [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18]陳梅朋.蘑菇和草菇 [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7.
[19]陳梅朋.食用菌栽培技術問答[M].科技衛生出版社.1958.
[20]上海農業試驗站 (陳梅朋執筆).食用菌栽培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1]上海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編寫組.蘑菇栽培技術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2]上海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編寫組.銀耳栽培技術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3]《黑木耳栽培技術》編寫組.黑木耳栽培技術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4]福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茯苓純菌種的培育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1977(4).
[25]福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福建菌類圖鑒 (1-2集)[M].福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1973.
[26]福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真菌實驗 [J].福建三明地區真菌試驗站.1964—1982.
[27]鄧 莊.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研究 [J].植物學報.1966,14(2):170~182.
[28]廣東省植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草菇栽培 [M].廣東科技出版社.1975.
[29]劉 波.蘑菇及其栽培[M].科學出版社.1964.
[30]劉 波.蘑菇 [M].科學出版社.1959.
[31]劉 波.中國藥用真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
[32]河南省南陽市環城公社北關七隊.利用棉籽殼人工培養食用菌藥用菌情況初報 [J].棉花科技.1973,(10):45~48.
[33]河南省南陽市環城公社北關七隊.利用棉籽殼培養藥用與食用真菌 [J].微生物學通報.1975,2(4):23~24.
[34]李家慎,阮淑娥,邵錦緞.草菰栽培的研究 [J].福建農學院學報.1953(1):21~28.
[35]李家慎.草菇的栽培[J].福建農學院學報.1958(Z1):19~28.
[36]徐世耕.銀耳與木耳 [M].中國林業出版社.1958.
[37]沈陽農學院菇類菌種繁育場.蘑菇栽培[M].農業出版社.1959.
[38]唐 健,陳其東.食用菌栽培技術[M].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39]張 蕓,李 萍.香菇栽培方法[M].中國林業出版社.1960.
[40]樊 濤.食用菌栽培法[M].遼寧人民出版社.1961.
[41]楊慶堯,陳啟東.蘑菇栽培技術[M].農業出版社.1966.
[42]浙江農業大學園藝系.蘑菇栽培技術手冊[M].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
[43]李琮鉉.黑木耳人工栽培法 [M].延邊人民出版社.1972.
[44]甘肅省革命委員會農業局編.蘑菇栽培法[M].甘肅人民出版社.1972.
[45]恭城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編.香菇栽培[M].廣西人民出版社.1973.
[46]遼寧省果品公司.黑木耳栽培[M].遼寧人民出版社.1977.
[47]湖南師范大學生物系,湖南省副食品公司菌種場.湖南主要食菌和毒菌 [M].湖南人民出社.1977.
[48]廣西壯族自治區醫藥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醫藥公司.茯苓[M].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