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徐水縣漕河鎮平家營村是全村只有89戶300多人的小村,卻養了近400頭奶牛,擁有奶牛經濟合作社、奶牛養殖協會、奶牛品種改良站和可容納700頭奶牛的托牛所。這里的托牛所采用先進的沙灘養殖模式,實行統一飼料供應、統一防疫滅病、統一擠奶銷售、統一技術培訓,分戶飼養的 “四統一分”管理模式,配置專用檢驗、消毒、貯存、運輸等設備。鑒于該村規模化養殖和科學管理的水平,伊利乳業集團與其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
一個小村養數百頭奶牛會是什么情景?過去牛糞總是積攢在農戶門前,堆得多了才扔到農田里。糞尿遍地流,蒼蠅滿天飛。“平家營村的牛糞污染問題在漕河鎮曾經是普遍現象。但現在我們敲開了循環經濟的大門,牛糞不僅不再成為問題,而且成為我們的財富。”曾擔任漕河鎮黨委書記的王國良說。
漕河鎮解決牛糞問題的思路源于外地人到這里收購牛糞。按照收購牛糞人的指點,鎮領導跑到外省取經,發現他們的牛糞已成為外地農民種植雙孢菇的好原料。由麥秸、稻草等農田廢料,摻上牛糞在自然條件下慢慢發酵,就可供種植雙孢蘑菇之用。見賢思齊,漕河鎮現在已發展標準雙孢蘑菇棚86個,總面積近7萬平方米,年消耗干牛糞1 650噸,年銷售總額594萬元。
牛糞身價提高了,已有農民承包各養殖小區的牛糞清理工作,定時把牛糞晾干,再交到雙孢菇種植戶手中。一頭奶牛每年產的牛糞可賣300元,該鎮養殖戶僅賣牛糞一項每年就增收300多萬元。已經站在循環經濟大門里的農民,正在運用循環經濟思維,把循環經濟鏈條向左右延伸。
這里的農作物秸稈過去也是負擔,往往一燒了之,形成環境問題和火災隱患。現在,玉米秸稈青貯為牛提供了最好的飼料。漕河鎮長楊海峰說,一頭成年牛一年可消耗5~6畝 (1畝≈667平方米)玉米秸稈,全鎮成年牛可消耗6.5萬畝玉米秸稈。一個秋天下來,出售玉米秸稈做青貯飼料又為當地農民增收400萬元。
種雙孢菇的 “下腳料”也有人收購了。他們把種菇的下腳料按比例加入松枝、豆餅等制成上等的花肥,既有營養,又不 “燒”花。這樣的花肥1噸可賣600元。目前該鎮已建起3個花肥加工廠,年加工菇廢料4 000噸,所產花肥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深受城市園林綠化業歡迎。
目前,漕河鎮又獲國家環保部農村畜禽養殖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的支持,其雙孢菇種植業將實現栽培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年產鮮菇200萬千克。該項目完成后,年可處理牛糞3 000噸以上。同時將建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3個,年可消耗牛糞2 600噸;養殖區生活污水約600噸,日產沼氣1 200立方米、沼渣5.37噸、沼液36噸。沼氣將成為該鎮的清潔能源,沼渣、沼液將成為優質的有機肥,直接用于農作物和蔬菜生產。
玉米秸養牛,牛糞栽培雙孢菇或制沼氣,種菇下腳料制花肥,沼渣、沼液培肥農作物,漕河鎮借助奶牛養殖跨入了循環經濟的大門,走出一條生態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