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 阮 雁 賀付松
(福建省古田縣科興食用菌研究所,古田 352200)
猴頭菇是我國著名的食藥兼用菌,為偏低溫型菌類,菌絲體最適生長溫度為22~26℃,子實體最適生長溫度為16~20℃。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猴頭菇產量高、效益好,是農村短、平、快的致富項目之一,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現將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 配方 棉籽殼85%、麩皮15%,料水比為1∶1.0~1.2,含水量60%~63%,pH值自然。
2 拌料 根據制作袋數,估算好培養料用量。棉籽殼經預濕后,均勻撒入麩皮拌勻,加水調整培養料含水量,以用手握緊培養料,掌心有潮濕感,指縫間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度,張開手指料成團,落地即散,pH值自然。
3 裝袋 采用規格為12×55(厘米)的栽培袋,每袋裝干料0.5~0.6千克,培養料裝到離袋口5厘米左右,將袋口內外兩面粘附的培養料擦抹干凈后,用塑料繩扎緊袋口。袋內培養料松緊適度,每袋濕重為1.1~1.2千克。
4 滅菌 裝袋結束后應立即進灶常壓滅菌,灶內菌袋按 “#”形疊放并留有空隙,讓水蒸氣能通暢,同時用薄膜和篷布妥為包扎。滅菌開始時旺火加熱,在3~5小時內,使鍋內溫度升到100℃,篷布鼓起,保持23小時后停火2小時卸灶。
5 冷卻 在生產前一周,應做好冷卻室 (接種室)及周圍環境衛生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將冷卻 (接種)室清洗干凈,晾干后進行空間消毒,然后打開門窗通風,搬入經滅菌的菌袋,每層4袋 “#”形疊放,堆疊高度不超過0.8米,要留有通風散熱的空隙,讓其在最短的時間內自然冷卻至28℃以下。
6 接種 猴頭菇菌種的最適菌齡為25~30天,接種前關閉接種室門窗,按每立方米氣霧消毒劑用量5~8克,煙熏消毒5~8小時。然后打開門窗通風30~60分鐘后進行接種。每袋單面接3個接種穴,每袋猴頭菇菌種可接30~40袋,菌種接種口要密封,以防雜菌污染。
7 菌絲培養 接種后,菌袋按 “#”形堆疊8~12層,控制室溫22~26℃,相對濕度70%以內。促進菌絲早定植、蔓延、封面,形成優勢,減少雜菌污染。每天通風2次,每次60~90分鐘,保持空氣新鮮。從接種到菌絲培養結束需20~25天。秋季注意防止高溫,發菌期要求避光且室內干燥,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下。
8 出菇管理 猴頭菇是好氧性菌類,要求空氣新鮮,菌袋經過室內發菌培育25天左右,菌絲生理成熟,及時挖去原菌種塊,擺放在菇棚內立體層架上。控制溫度在16~20℃,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保持充足的氧氣供應,避免陽光直射。氣溫超過23℃時,子實體發育緩慢,會引起菌柄不斷增生,菇體成花菜狀畸形菇,或不長刺毛的光頭菇;超過25℃則會出現菇體萎縮。
9 采收 猴頭菇從催蕾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10~15天。根據市場的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別。作為菜肴保鮮或鹽漬加工的猴頭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雖已形成但長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釋放孢子時采收。此時子實體色澤潔白,風味鮮美純正,沒有苦味或極微苦味。若是作為藥用的猴頭菇,需脫水烘干,子實體成熟度可高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時采收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