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共投入199.7億元,帶動地方投入71.9億元,直接拉動農民投入購機資金約690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583萬臺 (套)。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產銷率達98%以上,農機市場產銷兩旺。2010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2010年將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由2009年的12大類38個小類128個品目擴大到12大類45個小類180個品目,新增52個品目,其中包括食用菌生產機械、果蔬烘干機、粉碎機等,此外,各地還可以自行增加不超過20個品目的其他機具列入中央資金補貼范圍。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5億元。財政部已于3月1日提前預撥了2010年第一批補貼資金100億元。第二批補貼資金預計將很快撥付。同時,各級地方財政也應增加農機補貼和農機化方面的投入。
2010年補貼政策在操作辦法和程序等方面,也比以前更完善,主要體現在:一是改變補貼機具目錄確定方式。制定補貼目錄時,不再進行選型和淘汰,凡是補貼范圍內且已列入國家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均可列入補貼目錄。二是取消補貼產品最高銷售限價。目錄中不規定補貼產品最高銷售限價,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但規定同一產品銷售給享受補貼的農民的價格不得高于銷售給不享受補貼的農民價格。同一種類、同一檔的產品實行統一的定額補貼標準。三是自選品目使用中央補貼資金量由各省確定。為適應補貼機具種類增加需要,從2010年起,取消對各地自選補貼品目使用中央補貼資金不高于15%的規定。四是農民購買補貼產品數量由各地自定。農業部、財政部對農民和合作社購買補貼產品數量不再做全國統一規定,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五是放寬農民選擇經銷商限制。進一步明確生產企業自主推薦補貼產品經銷商制度。同時,為保障農民購機自主權,允許農民在省域內跨縣自主選擇農機經銷商。
補貼標準有2個方面:一是全國總體上繼續執行不超過30%的補貼比例;二是單機補貼額原則上最高不超過5萬元。100匹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烘干機單機等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200匹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0萬元。
農民可以通過各省區市公布的年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使用方案和補貼目錄,了解購買哪些種類機具能夠享受補貼。農民實行差價購機,即購機農民只需繳納扣除補貼的差價款,就可提貨。同時,為了減輕企業資金壓力,農財兩部要求各省高度重視與企業的資金結算工作,增加結算頻次,至少保證每季度結算一次。這樣做兼顧了農民和企業雙方的利益,使補貼政策效益最大化。
購機補貼實施區內的農民購買補貼機具時,可根據所在縣 (場)農機化主管部門發布的農機購置補貼方面的公告、文件等要求,按程序通過鄉鎮農機化管理機構向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依據優選條件和農民認可的方式確定補貼受益對象。
在申請補貼人數超過計劃指標時,為保證公正、公平,農業部、財政部規定了補貼對象的優選條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生產大戶;列入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中的科技示范戶;“平安農機”示范戶等。同時,對報廢更新農業機械、購置主機并同時購置配套農具的要優先補貼。為方便農民,對價值較低的機具可采取購機和公示同時進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