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軍
(臨朐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局,山東 臨朐 262600)
近年來,臨朐縣把中央專項資金全國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建設同打造齊魯生態第一縣緊密結合,精心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工作中突出“四個重點”,搞好“五個結合”,建立長效機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臨朐縣為準確掌握生態修復區現狀,動態反映生態修復建設情況,及時調整建設方案,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調查小組,對生態修復區現狀進行摸底調查,并結合生態修復監測內容,對項目相關數據作跟蹤調查,為生態修復監測分析提供基礎數據。一是社會經濟情況調查。重點掌握人口現狀、經濟狀況、收入結構、土地利用現狀、用材和燃料結構現狀及預測等;二是林草結構現狀調查。按照林種、林分結構、郁閉度劃分為調查小區,并逐一編號,登記造冊。根據調查情況,統計育林補植面積,以及所需各類樹種的數量,編制出育林補植的分年實施計劃;三是生態修復區林草管護現狀及管護方式調查。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最佳管護方案。根據外業調查資料和項目建設要求,制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各項規劃,包括三年規劃方案、年度實施方案等,以及根據季節要求規劃的季度工作重點,保證了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扎實有序開展。
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念,結合打造齊魯生態第一縣,實施了“道路綠化、荒山綠化、鎮村綠化美化、林場建設、經濟林建設、鎮區綠化”六大工程,對荒山、荒灘、溝渠、道路兩側等宜林區域,每年開展集中植樹造林月活動,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提升生態修復水平。按照“政府組織、群眾投勞、項目補助、分段承包、統一標準、專人負責、強化管護、加強督查、嚴格獎懲”的原則,將任務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到山頭、到地塊。鎮村干部落實責任制,將生態造林列入鎮村干部千分制考核。根據2008年底統計,項目區新造林1326.7hm2,補植疏林1780.2hm2。林地面積達到17370.2hm2,森林覆蓋率由46.05%提高達到67.8%。
1.3.1 強化預防監管,狠抓管護隊伍建設
該縣有專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執法人員10名,持有省政府統一頒發的 《行政執法證》和縣政府頒發的《中國水土保持監督檢查證》,執法人員持證上崗,依法行政。項目鎮由一名分管領導掛帥,以水利站、林果站技術員為主,設立了5名兼職監督管理員。村里落實了49名專職管護員,負責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建立水保案件有獎舉報制度,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查。
1.3.2 狠抓制度建設
該縣政府頒布了 《臨朐縣水土保持實施辦法》和《臨朐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區管理辦法》,發布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通告,對全縣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重點治理區進行了劃定并公告。縣政府還發布了禁止開墾區、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通告。鎮政府制訂了《關于水土保持全國生態修復試點工程責任制》和禁牧、封山、管護等規章制度。項目村制定了村規民約。明確了封禁封育管護的責任目標,完善了獎懲制度。
1.3.3 搞好宣傳,樹立生態修復觀念
在管護區內設立醒目的封禁、封育標志牌。并將封禁、封育管護合同的內容和管護制度對村民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提高禁管質量。項目區設立大型宣傳牌4塊,封禁、封育標志牌360個,書寫固定標語口號 300余條,懸掛過街橫幅標語16幅,出動宣傳車450多輛次,印發各種宣傳材料35000余份。
為提高生態修復監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臨朐縣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聘請教授實地規劃布點,安裝監測設施,培訓監測方法與流程。監測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項目區植被變化狀況,包括林草覆蓋率,植被類型、面積及其分布等;②土地利用變化狀況,包括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及其分布變化等;③土壤侵蝕變化狀況,包括土壤侵蝕面積,土壤侵蝕模數,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及其分布狀況等。監測站點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情況、環境、林種等設立,從而得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修復措施對生態修復的影響與作用。重點監測項目區的土壤侵蝕模數、植被自然演替變化狀況、植被覆蓋率、林木生長量等指標。
緊緊圍繞打造齊魯生態第一縣的總體要求,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的生態旅游、農家樂等旅游產業作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采取鎮、村投資、招商引資等形式,加快黑松林旅游度假區、神牛谷生態旅游區、八棵樹溝風景區等生態旅游景區建設,提升了生態修復區檔次與水平,成為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08年,九山鎮年生態旅游達到1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400萬元。該鎮被授予省級文明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
生態修復試點工程與建設林果強縣相結合,把林果建設作為生態修復的重要建設內容,提高了農民收入。九山鎮確定了“治山治水抓林果,優化結構擴規模,科學管理上水平,開拓市場增效益”的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圍繞農民增收,建設特色果品基地,創優“九山牌”果品,著力打造林果專業鎮。先后完成蘋果、板栗、桃等10余個果品基地建設。其中,桃、優質蘋果基地面積800hm2,年收入 1.45億元;板栗基地 667hm2,年實現收入2600萬元,葡萄基地667hm2,年收入9000萬元。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28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2785元,占60%。
為了彌補生態自然修復項目資金投入的不足,在生態自然修復項目區,進行農業財政資金整合,把支農建設項目資金捆起來集中使用,提高了封禁效果。幾年來,利用小流域綜合治理、沂蒙山區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水利配套工程、生態林建設、扶貧開發等項目的投資,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的生活環境。2006年以來,新修梯田1000hm2,造防護林827.7hm2,發展經濟林499hm2,新修復修道路58km,新修復修加固水利工程165處,鋪設輸水管道20km,襯砌渠道1.1km。
在生態修復邊遠山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普遍存在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入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為了給生態修復項目實施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結合小城鎮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生態移民,將一些生存環境比較困難的村分期分批搬遷到山下條件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統籌解決好搬遷戶的土地、住房等問題,以利于恢復生態。通過搬遷改造,發展特色區域經濟、開展生態特色旅游、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修建鎮村路等措施,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項目區草溝村整村搬遷,搬遷24戶,移民83人,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有了質的飛躍。
生態修復的成敗取決于能否正確處理好生態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即首先要解決好修復區群眾的生活問題、收入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才能確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復。該縣通過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設施等措施改善生產條件;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特色林果等廣開增收渠道,把增收貫穿于生態建設的始終。一是扶持農民舍飼養畜。協調信用養殖貸款,扶持農民購買奶牛和建立圈舍,發展奶牛養殖業;二是組織勞務輸出。組建勞務公司,組織、引導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三是種植結構調整。積極引導農民科學種田,調整種植結構,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提高。
臨朐縣把生態修復工程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件大事來抓,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經濟建設一起部署落實。縣編委從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方面,對生態建設工作機構予以傾斜和加強,在10處鎮(街道)成立了生態建設辦公室,由鎮(街道)黨委書記任生態辦主任,配備兩名專職副主任,專抓生態建設。縣里成立了生態修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鎮政府成立項目實施工作班子,從機構上保證了工程的組織實施,確保了項目建設的成效。
該縣通過拍賣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等方式,促成大戶承包、股分合作、公司+農戶、拍賣等山林管護流轉機制的形成,形成了聯權、聯責、聯利、聯心的利益聯動機制,實現了有人建、有人管、有效益、有發展的良性循環。修復區的所有山林全部做到了標志明顯、公約規范、責任明確、檔案健全、績效聯酬、動態管理。
3.3.1 實行以獎代補政策
縣里以栽植常綠樹種為主的荒山造林,每畝獎勵100元;栽植用材林、經濟林或其他樹種的,每畝獎勵50元。去年全縣用于生態建設以獎代補資金達640多萬元。九山鎮對每年連片育苗50畝以上,驗收合格的由鎮政府年底獎勵2000元。
3.3.2 實行重獎鼓勵政策
設立生態建設一等獎、二等獎和造林綠化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年度考核前三名為一等獎,分別獎勵黨政主要負責人8萬元、6萬元和 4萬元,4~6名為二等獎獎勵2萬元。年度考核前10名的部門、單位和企業,授予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稱號。
3.3.1 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作為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對于年度考核前三名的鎮(街)有關干部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