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飛
(重慶交通大學 河海學院,重慶400074)
氮是大氣圈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但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植物生產力的限制元素之一[1]。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壤氮主要來自于生物固氮和隨降水進入土壤中的氮。在漫長的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氮形成了特定生態條件下的平衡。自然土壤被開墾后,土壤氮的含量下降,并建立新的平衡[2]。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在土壤氮素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不同尺度的氮庫估算[3-5],氮素轉化規律[6-8],氮素動態變化[9-10],粒徑及團聚體分布對氮含量的影響[11-12]等等。已有的研究均具各自研究區域特點,但已有的研究對紫色土區氮特征研究相對較少。為此,筆者在調查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位條件下,研究土壤氮特征,同時分析影響氮素特征的原因。研究結果可為紫色土區乃至三峽庫區土地合理利用,減少養分流失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區位于重慶市萬州區境內的五橋河流域,地處三峽工程影響最為集中的區域—三峽庫區中部,界于東經 107°52′46″~ 107°53′09″,北緯 30°50′23″~30°51′50″之間,流域面積 114.57 km2。流域地貌類型以丘陵、低山為主,氣候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研究區多年平均氣溫17.4℃,相對濕度為78.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211 mm,其中雨季集中于7—9月。土壤以紫色砂頁巖為成土母質所發育的紫色土為主體。
目前研究區內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為耕地、林地、園地和撂荒草地。其中,耕地以玉米-小麥輪作為主;林地為人地林,樹種為柏樹,生長年限已達7 a;園地種值柑桔,生長年限為5 a,撂荒草地為荒地在無人為干擾情況下,長滿野草,撂荒時限已超過3 a。
基于研究區現有的土地利用類型,選擇耕地、林地、園地和(撂荒)草地4種土地利用類型,在流域中按坡面不同位置將坡形分為坡頂、坡中、坡底,對不同坡位下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進行逐一采集。為了土樣之間具有可比性,要求土樣采集點坡向一致(本試驗采集點均位于陽坡),且不同坡位4種土地利用類型下采樣點平均坡度相近。采樣深度為0~20 cm,用4分法采集后,帶回室內實驗室自然風干,進行測試。
1)土壤容重:環刀鋁盒法;
2)土壤粒徑組成:沉降法;
3)氮含量:全氮采用半微量開式蒸餾法,速效氮采用堿解擴散法;
4)磷含量:全磷含量采用鉬銻比色法,速效磷采用浸提劑法;
5)鉀含量:全鉀及速效鉀含量均采用火焰光度法;
6)有機碳含量:有機碳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法。
數據分析基于Excel 2003進行,圖制作采用Origi 8.0完成。
土壤中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的分布,明顯受到坡位影響(圖1)。

圖1 不同坡位上土壤氮含量對比Fig.1 Comparison of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slop position
研究結果發現,對于全氮含量的分布特征,除林地外,耕地、園地和草地均是坡底全氮含量最高,而坡中全氮含量最小;林地坡頂、坡中、坡底的全氮含量相差不大。相對于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顯示出一致性,4種土地利用類型,均是坡底最高,而坡中值最低。不同坡位上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坡位不同導致的產匯流的不同特征。坡面上,坡中區域坡中立地條件相對較差,坡度陡,土壤潛在抗侵蝕能力最差;而坡底由于坡度變緩,在侵蝕過程中徑洲及徑流所攜帶的泥沙在坡底極易形成堆積,徑流和泥沙中的氮元素也就隨之堆積。
研究區相同坡位土壤氮含量明顯土地利用及經營管理方式的影響(圖2)。

圖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land use
對于坡頂和坡底區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的次序均是:林地>園地>草地>耕地;林地全氮與速效氮含量最大,這主要是因為林地已經過7 a時間的生長,土壤表層積累了較多的有機質,其氮素含量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較高水平;而由于果農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時,對園地進行了較高強度的化肥投入,土壤氮含量必然升高,但相對于林地,由于受到人為干擾影響,因此其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相對于林地較低;而耕地雖說也有外界肥力收入,但每年收獲季,大量成熟作物收割后很少有殘茬還田,直接減少了氮含量;而草地雖說受人為干擾影響較小,但由于每年自身枯草積累量較小,而且枯草極易隨風漂移,最終影響了氮素的積累。坡中的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氮含量明顯不同于坡頂與坡底,坡中林地全氮與速效氮含量最高,而其它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相差不大。這可能是由于坡中地區,土壤侵蝕頻繁,相對于3種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土壤的抗侵蝕性最強,而土壤侵蝕過程加劇了坡中氮元素的遷移和沉程的復雜性。
碳氮比(C/N)是指土壤有機物中碳素總量和氮素總量的比例。研究發現,土壤樣品的全氮含量與有機碳含量相關性通過了極顯著性檢驗(p<0.01)(圖1),土壤中C與N這兩者之間有近平行的關系。土壤C/N是否適應微生物的生活需要會大大影響有機質的轉化。土壤學中,一般微生物每分解25~30份碳大約需要一份氮,因此,如果土壤中C/N>25∶1,則微生物要么從土壤中吸取有效態的無機氮作為補償,以維持其應有的C/N,或者抑制自身的生長,以減少對氮的要求,前一種情況會造成微生物和作物爭奪土壤中的有效氮素;而后一種情況下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就會受到抑制。而本研究中的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范圍為6.4~11.5之間,其中園地C/N范圍最低,而草地C/N范圍最高(表1)。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C/N均低于25∶1,說明土壤就有充分的氮素供應,其有機體分解也較快,而且除滿足微生物對氮素的需求外,還會釋放出多余的氮素,供給植物生長。

圖3 土壤中碳氮Fig.3 The ratio between C and N in the soil

表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Tab.1 The ratio between C and N in the soil in different land use
研究區土壤樣品的相關分析見圖4(a)~圖(h)。

圖4 土壤全氮含量與土壤其他理化指標的相關分析Fig.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ull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other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將研究區土壤樣品的全氮含量與土壤容重、黏粒(小于0.002 mm)含量、陽離子交換量(CEC)、速效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鉀含量、速效鉀含量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土壤全氮含量與土壤容重、全氮、速效氮、全鉀以及速效鉀含量相關性顯著(p<0.05),而且與容重、全鉀含量呈負相關,與黏粒含量、速效氮、速效鉀呈正相關。該研究與王瑩等[13]研究有一定相似。在一般土壤中C、N含量越高,團粒結構越多,土壤單粒排列疏松,孔隙度越大,通氣性越好,這些物理性質,會促進土壤養分利用效率。
1)土壤氮含量分布受坡位影響嚴重,通常坡底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坡中最低,反映了侵蝕特征過程。
2)土壤氮含量分布受土地利用影響嚴重,通常是林地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而耕地最低,反映了人為干擾的影響。
3)研究區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C/N范圍在7.3~13.9之間,體現了充分的氮素供應。
4)土壤全氮含量與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全氮、速效氮、全鉀以及速效鉀含量相關性顯著
[1]Carbrera M L,Kissel D E,Vigil M F.Nitrogen mineralization from organic residues:research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5,34:75-79.
[2]Stevenson F J,Cole M A.Cycles of Soil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Sulfur,Micronutrient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9.
[3]Soderlund R,Svensson B H.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Nitrogen,Phosphorus and Sulphur-Global Cycles[R]//SCOPE 7 Report.Sweden:Stockholm,1976.
[4]Post W M,Pastor J,Zinke P J,et al.Global patterns of soil nitrogen storage[J].Nature,1985,317(17):613 -616.
[5]Mcelroy M A.Global Change:A Biogeochemical Perspective[M].US:JPL-Publishers,1983.
[6]李貴桐,趙紫娟,黃元仿,等.秸稈還田對土壤氮素轉化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162-167.
[7]王棟,李輝信,胡鋒,等.覆草旱作對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1):348-351.
[8]吳永成,張永平,周順利,等.不同灌水條件下冬小麥的產量、水分利用與氮素利用特點[J].生態環境,2008,17(5):2082-2085.
[9]張明,白震,張威,等.長期施肥農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節性變化[J].生態環境,2007,16(5):1498-1503.
[10]王洋,劉景雙,竇晶鑫,等.碟形沼澤濕地水中氮的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環境,2008,17(6):2132-2136.
[11]吳慶標,王效科,張德平,等.呼倫貝爾草原土壤粘粉粒組分對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4,13(4):630-632.
[12]孫天聰,李世清,邵明安.長期施肥對褐土有機碳和氮素在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841-1848.
[13]王瑩.土壤有機質與氮磷鉀的相關性[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