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江蘇大學
國際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本來由自身執行的非核心業務,通過建立可控制的離岸中心或國外分公司,以合同的方式轉移給本企業以外的服務提供者,從而使其專注于核心業務,提高自身的資源配置效率,并提升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國際服務外包高速發展的同時,引發了就業崗位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再分配。因此而產生的就業問題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的關注,其中關于對發展中國家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對就業影響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印度為例,有關專家研究了印度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帶來的經濟增長和價值增值。認為發達國家服務離岸的初期影響表現在為承接國帶來高增長的就業量。國內研究者認為承接服務外包產生的就業效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就業擴展效應、工資提高效應、技能溢出效應以及教育培訓效應。對承接國來說,服務外包能夠帶來服務業的整體就業人數和就業比重的明顯上升及其主要服務行業的就業人數和就業比重的增加。有學者使用1997~2007年中國服務業外包和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及工資水平等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了對外服務承接和對外服務發包對中國就業結構及工資水平的影響,認為總體上服務外包對就業結構和工資水平存在正的凈效應,其中對外服務承接影響更為明顯。
綜合來看,研究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如何對就業產生影響研究成果很少。與此同時中國日益成為發達國家服務業外包的重要目的地國之一,并且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就業問題異常突出。所以研究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就業效應的作用機制對我國如何利用更好的利用國際服務外包以及增加就業量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產生就業效應可能作用的途徑進行理論分析。
全球服務外包產業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正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的首選地,同時有條件成為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主要承接地。自中國頒布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服務外包的政策以來,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對我國就業的貢獻也非常突出。在2010年7月16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0年1月~5月,中國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105家,新增從業人員18..2萬人,其中大學畢業生達12.4萬人,占68%。全國承接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2%。
以軟件、技術研發、信息技術服務和業務流程服務為主的服務外包,是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知識密集型產業。中國每年有400至500萬大學畢業生,為服務外包這一高端服務產業的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是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基礎。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成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途徑之一,同時也逐漸成為服務外包人才的主力軍。以上海市為例:2009年,全市服務外包企業吸納就業人員 103831人,新增從業人員29176人,其中大學學歷9.29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89.5%;其他學歷1.1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10.5%。大學學歷從業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5.9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56.5%(其中博士學歷0.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5%;碩士學歷1.2萬人,占比為11.9%;本科學歷4.5萬人,占比為43.1%);專科學歷3.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33%。
國際服務外包最基礎的動因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差異。在技術和其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包國為了節省人力成本獲得比較優勢利益,將數據錄入和呼叫中心等等服務活動拆分、轉移到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去,從而節省生產成本。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工作崗位的轉移,給承接國提供更多工作崗位拉動就業,在勞動力允裕豐沛的前提下,也就增加了生產活動中勞動力投入的數量。所以直接就業增加主要來自于發包國的服務工作直接轉移到承接國,引起承接國就業數量增加。
世界銀行認為,如果遠距離承接服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可以使商務成本降低30~40%,則發包國家的1%~5%的就業崗位將轉向承接外包服務的發展中國家。美國 Forester公司估計,2000年以來,美國由于服務外包,大約向國外流失了 40萬個服務業工作崗位。到2015年,服務業流向海外的工作崗位將高達330萬個。

表1 主要承接國國際服務外包從業人數(萬人)
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直接就業擴大效應在多個承接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在上表中,印度國家軟件與服務行業協會(NASSCOM)以及中國服務外包網(ChinaSourcing)的數據表明,國際服務外包的繁榮使得各個承接國的就業人數逐年增加,這僅是發達國家服務崗位轉移帶來的就業增加量。
乘數理論揭示:人們的原始支出(包括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成為支付接受方的收入,后者將其收入的一部分再支付出去,并成為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最終整個經濟因此筆原始支出而新增加的總產值為:

其中,A為原始支出,MPC為邊際消費傾向,Y為因該筆原始支出而最終增加的產值。
一般而言,收入更高的人群的絕對消費數額會更高。
國際服務外包為承接外包的東道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之外,同時也提高了工資水平。例如:西方軟件服務外包進入印度的迅速增長引發了工資上漲和管理人才短缺。印度軟件與服務外包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軟件人員平均工資已經從2003年的10500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5732美元。根據美國專業外包咨詢公司NeoIT公司的預測,2010年主要離岸外包地的工資薪酬比 2005普遍平均增長近50%。在我國,國際服務外包所囊括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技術服務以及呼叫中心是名副其實的高薪行業。高收入的服務業就業者傾向于比其他行業的相對低收入者消費更多的各類產品,即高收入意味著邊際消費傾向 MPC數值較大。意味著對社會產品需求增加,促進投資擴大,產生新的就業崗位。
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其他行業的支撐,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這樣,一個行業的發展,往往能帶動眾多相關行業的發展,并最終促進整體經濟的就業。也就是說產業關聯效應對就業的增加主要來自于伴隨直接就業而來的就業。在2009年中,印度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服務行業就業人數將達到230萬,同時在其它產業間接增加650萬工人。印度Niyati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Ramesh Nair曾說過:“在印度,每增加1個國際服務外包工作,就會帶來3個新的工作……”。
服務外包屬于現代服務業,那人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必然帶動現代服務外包業務生產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產品的相關行業的發展。例如,服務外包業的發展除了本行業要吸收就業人員外,還為經濟新提供了電子、信息、廣告行業等職位。所以承接服務外包可以因為直接使用其他產業產品而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直接消耗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又因為要消耗其他產業產品而可以帶動與更多其他產業的發展(間接消耗波及)。依此類推,還可以有三次波及、四次波及……,最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地增加整個社會的就業。
服務外包業屬于智力密集型產業,涵蓋軟件開發、銀行、保險、人力資源、管理等許多領域。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產生的知識和技術外溢效應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最終也會對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首先,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技術效應可以使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經濟學分析表明,企業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一直到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為止。因此,成本的降低必然刺激企業增加資本和勞動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所帶來的技術進步有很大一部分表現為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因而對促進就業有積極的作用。其次,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技術效應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企業家是否愿意進行新的投資,與其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密切相關。因此,能否有效地規避或降低風險,是決定企業投資意向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技術進步之后,企業可以更好地發現和開拓新的市場,更容易獲得緊缺的資金和技術,更有效地降低生產運營的成本,更可靠地規避風險。換言之,技術的進步主要是信息的發展使得降低了開辦企業、開展生產的難度(能夠),增加了開辦企業、開展生產的利潤(愿意),使得人們有更大的動力開辦新的企業,企業有更大的動力擴大生產,從而雇用更多的工人,促進了就業。
幾乎在每一個經濟中,高素質的勞動者總是供不應求,而低素質的勞動者卻供過于求。而且一般地,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崗位更可能提供更高的收入,因此,這些崗位吸引人們的進入。此外,經濟中也總有一些部門急需勞動者而另一些部門卻勞動者過剩,因而存在勞動力轉移的必要。但人們從一個工作崗位轉移到另一個工作崗位,必然要首先具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就為教育培訓業提供了用武之地。跨國公司將本公司業務外包到發展中國家,雇傭當地的人員進行工作,會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或者管理培訓,而相應的,承接國為了吸引外包業務,也積極的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和教育,這些高素質的就業人員比例增加無形之中提高了我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增加了高素質人員在整個勞動者當中的比例,從而優化了人才結構。這樣整個社會的就業更符合社會需求,也就是企業更容易找到有熟練技能的員工,勞動者也使自身更符合市場要求,這樣就業效率就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就業也相應的增加。
通過以上理論闡述可以發現,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主要從四個途徑對接包國就業產生作用,分為兩個大類:一是直接對就業產生影響,主要是發包國就業崗位的轉移;二是間接傳導機制,通過作用其他因素即收入乘數、技術進步、人才結構對就業產生影響。所以針對這幾個途徑提出如何通過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促進就業的建議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產業間就業自由轉移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勞動力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所受制約因素較多,產業規模、產業壟斷程度、勞動者技能水平與知識素質、勞動者與企業談判地位等都會制約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自由流動。在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同時,應從制度上消除勞動力在產業間流動的制約因素,促進更多的勞動流入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第二,加強對服務外包先進技術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在承接服務外包時應注重對先進服務技術的學習和吸收,以促進中國承接服務外包技術與質量的提高,促進服務創新,避免在服務業領域也成為“世界加工廠”。這樣才能不斷的未就業提供基礎和長久動力。
第三,完善服務人才的培養制度,優化就業結構。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服務外包是信息與知識密集的產業,因此就業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與溝通技能。但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長期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在人才儲備方面也主要側重于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的人才的培養,從而導致服務業人力資源短缺。這不僅不利于本國服務業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會制約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因此,中國在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的同時應注重服務人才的培養,提高服務人才的綜合素質。
[1]任志成,張二震.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就業效應[J].財貿經濟,2008,6:62-65.
[2]黃燁苦.國際服務外包的產業技術效應[EB/OL].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11-19.
[3]陳銀娥,魏君英.國際服務外包對中國就業結構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9,2:55—64.
[4]宋麗麗.信息技術國際服務外包東道國選擇因素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4:65—70.
[5]顧磊,劉思琦.國際服務外包: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模型[J].世界經濟研究,2007,9:33—43.
[6]孟慶亮.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經濟學分析 [J].國際經濟合作,2008,l:92—94.
[7]李計廣.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戰略選擇:風險及其規避[J].經濟管理,2008,21—2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