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追求科技含量,日益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自覺追求。如今,在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里已經建立起了國家級的技術中心和實驗室,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一些關系行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究正在展開。
提到農產品加工業,人們不禁會想到中國的“大廚房”——食品工業大省河南。在全國各地的大小超市,琳瑯滿目的食品貨架上,隨手一拿說不定就是“河南造”的農字號食品。
如今,諸如雙匯、三全、思念等品牌已經深入人心。2009年,雙匯集團年銷售收入已超過400億元,年加工生豬1500多萬頭、羊1000多萬只、牛50萬頭、雞肉和雞蛋4萬噸,帶動了周邊150多萬農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年轉化糧食60多億公斤,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
城鄉居民快速提升的消費能力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市場。在中部6省中,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單位數最多的河南多達2644個,產值超過了1000億元,增加值遠遠超過有色金屬、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成為經濟第一大產業。
有這樣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市場份額中,每10個湯圓有6個來自鄭州的“三全”;每10個餃子有5個出自鄭州的“思念”;每10根火腿腸有5根出自河南的“雙匯”;每10箱方便面有3箱來自河南生產。信陽的“華英鴨”號稱“世界鴨王”,淇縣的“大用”、“永達”雞排位全國前三,是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主要供應商。金星集團年產啤酒200萬噸,進入全國四強,思念速凍食品進入沃爾瑪全球采購系統。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有價值品牌”,品牌價值評估超過40個億。

我國最大的肉食品企業雙匯集團,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加工業,研制出包括調味品在內的多種新產品,1年產值超過400億元。
近年來,河南農產品加工業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農產品實現了“農田-超市-餐桌”的轉化和增值。目前,河南省形成了一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別、覆蓋全省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截至2009年年底,河南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約2500億元,贏得“全國第一糧食加工轉化大省、全國第一肉制品生產大省”桂冠。
無獨有偶,吉林省近年來也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努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農業經濟效益大幅躍升。農產品加工業現已成為吉林省僅次于汽車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長春大成玉米公司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其賴氨酸銷售占據世界市場的70%;長春皓月集團成為亞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業,牛肉出口量占全國的50%;吉林德大公司成為國內最大肉雞加工企業,進入全國進出口500強企業行列……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吉林省重點龍頭企業達320戶,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0多個。
“十一五”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以年均20%多的速度持續增長,超過了“十一五”規劃中預計的年均增長12%的發展速度;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1.5∶1。 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萬家,完成工業增加值1.3萬億,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52%,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1%,從業人員2400多萬人,占全部工業從業人員的29%。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一個大產業。預計2010年年底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將突破10萬億元,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總量將增加2.5倍,呈現健康快速的發展勢頭。
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發展速度最快、與“三農”關聯度最高,也是對“三農”帶動最大的行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既能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又能吸納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與工業結合的大產業。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科技創新無疑至關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強結合國家發改委“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農業部“十一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糧食局“十一五”糧食科技發展指導意見,指出“十一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五大類:糧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自主開發能力和創新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覺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市場競爭的焦點也逐漸集中在加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正在通過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我國最大的肉食品企業雙匯集團,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加工業,研制出包括調味品在內的多種新產品,1年產值超過400億元。我國速凍食品企業則創造性地研制出了冷凍食品的完整技術鏈條,并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結合我國消費特點,不斷對冷凍食品的技術進行完善。
追求科技含量,日益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自覺追求。如今,在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里已經建立起了國家級的技術中心和實驗室,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一些關系行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究正在展開。
在發達國家80%以上的農產品都是通過工業加工進入市場的,工業化食品在發達國家占到一日三餐的80%~90%。隨著社會進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消費者在飲食結構上對半成品、成品的消費需求也在快速增長。
“十一五”期間,作為傳統產業,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以大企業為龍頭逐步形成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農產品,使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向精、深加工發展,向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的知名度轉變。
五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不斷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形成了以食品工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產值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增加到2009年的47%。產品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閑食品、營養保健食品等發展迅速。與此同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總數達到7萬多個,占全國農產品商品量的30%。
五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梯次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培育了一大批外向型、規模骨干型的農產品加工業,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中部地區積極發展糧食、畜產品等加工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產業支撐;西部欠發達地區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
五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據統計,2009年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4萬個,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超過1億戶,年戶均增收1900多元。目前,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2500萬人,比2005年增加400萬人,增長了23%,其中60%以上為吸納農民就業;提供的勞動者報酬約4700億元,其中近60%為農民獲得的報酬,為農民就業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