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十七屆五中全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國“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即將過去的“十一五”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這五年,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級各部門和億萬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農業建設的深入推進期,面臨國內外形勢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的客觀影響,十七屆五中全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為我國“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到“十一五”期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國內外形勢對我國農業發展形成的制約與影響客觀存在。包括極端惡劣氣候、動植物病蟲害、土壤肥力下降、農藥化肥用量增加等國內因素以及經濟貿易全球化對農業和糧食發展帶來的沖擊等外部因素,都使得農業生產環境日趨復雜。
在保護性耕作上,目前不少農民對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等方面知識了解的不夠。農田耕作粗放,化肥施用量過大,忽視有機肥料施用,加上部分種植戶只用不養或重用輕養的掠奪性經營,造成耕地生產力衰退,肥力下降,影響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農業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也是現代農業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由于農用化學品、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糞便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與農業生產自身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問題比較嚴重。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農產品品質下降;農藥的過量使用不僅殺死了農田中大量的有益生物,還增加了農產品殘留量及土壤有害物質的積累。有些種植戶為了追求農業短期經濟效益,盲目提高化肥農藥使用量,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了農業經濟效益,同時對農業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在農田基本建設上,雖然近年來國家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的投資力度逐年加大,土地整理、引江水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標準糧田建設等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但由于區域性發展不平衡,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依然陳舊老化。
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雖然農機化更新速度很快,但小型拖拉機占的比重依然很大,機械化整體作業水平不高,尤其是大型機械進行旱田作業的優勢沒有充分顯現出來,而且農業機械大多屬于單家獨戶或家庭農場聯合體所有,農機專業戶規模不大。
在農業發展的人才供給上,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然而,我國當前農民的素質總體水平低下。農民文化水平低直接影響其觀念的進步和生產經營技能的提高。
此外,農業科學技術生產和發明專利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小;核心技術缺乏,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靠進口;科學研究跟蹤模仿多,突破性的重大科學發展和技術發明少;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業走向現代化。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十二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點。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那么,“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路徑呢?對此,十七屆五中全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從這份《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十二五”農村科技發展的幾大關鍵詞。
首先是糧食安全。“十一五”期間,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項目的示范帶動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連年增長,在當前乃至“十二五”前半期,要讓中國的糧食生產和庫存來滿足國內糧食的基本需求,不會存在大的問題。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看,對于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仍然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國內外市場糧價的影響因素已經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波動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加劇,將成為未來國際糧食市場的重要特征,而只有做到糧食生產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不會受到糧食安全的“恐慌”。因此,通過科技的手段繼續保證糧食的穩產增產將會是“十二五”期間繼續抓住不放松的課題之一。

其次,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糧食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資源,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種業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保持國家對種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對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鑒于目前我國種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十二五”期間,種業科技如何占領“制高點”,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而關鍵的要素。
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也是同樣的道理,民盟中央常務副主席、原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曾表示,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特別是區域農機化結構,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國糧食主產區和平原地區,土地流轉速度將會加快,大馬力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裝備將會廣泛使用。伴隨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農機需求增加。農村“空心化”同時也使全國各地的土地流轉率在逐年提高,因此,“農機化”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間將會更加突出。
再次,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重要保障。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綜合系統,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它是農產品產業體系(包括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各個產業,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多功能產業體系(包括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產業、生物能源產業、鄉村旅游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等,以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增進經濟社會效益)、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相關產業,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集合體,只有做到三者平衡發展,才能最終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此外,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都將是“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