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 王邦祥
重慶市梁平縣科委 郭培元
作為科技特派員的他想得更多的還是如何帶領更多的農民富起來。他通過不斷提高自己創建的合作社的技術實力和服務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劉道榮通過不斷提高合作社的技術實力和服務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劉道榮,自2004年9月被選聘為重慶市梁平縣科技特派員至今,創辦了“梁平縣大舜水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建立了重慶市市級“水禽科技專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聘請市、縣級科技特派員25名,擁有社員502名,有3個種鴨場,2個大型水禽孵化場,42戶水禽加工戶,26個水禽運銷戶,年利潤640萬元;年培訓水禽養殖戶5000余人次,推廣生態環保養殖技術,引領梁平縣水禽產業邁上新臺階;先后獲“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勞模”等榮譽。今年投資500萬元建成的千萬羽肉鴨良繁場基地,是梁平縣推進農戶萬元增收重點工程,將帶動1萬戶農民戶均增收1.2萬元。
重慶東北部的梁平縣,地貌以平壩、淺丘為主,溪河縱橫,擁有豐富的水域和水田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宜飼養水禽,水禽產業是梁平的特色產業,在渝東地區有“鴨鄉”的美稱。
1977年,高中畢業的劉道榮回到農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很快學會了養鴨。為了不斷給自己“充電”,他經常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更新自己的知識。漸漸的,鴨苗孵抱、飼喂管理、防疫治病……大凡養鴨的所有技術,劉道榮都一一掌握了,他養的鴨比別人長得好、長得快、得病少。
2004年9月,劉道榮被梁平縣科委作為本土人才選聘為縣級科技特派員。他在梁平縣梁山鎮八角村租賃土地160畝,創辦起梁平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梁平縣大舜水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吸收了96名本地養殖戶作為社員加入。
雖然梁平農民養殖水禽多年,但全縣水禽養殖規模一直徘徊在500萬只左右。究其原因:一是農民養殖多以散養為主,僅有的幾個大戶也是季節性放養;二是品種以梁平土鴨為主,品種單一;三是經濟效益不高,行情時好時壞,好時略有收益,壞時飼養虧本;四是疫情時有發生,難以控制。
因此,從成立合作社開始,劉道榮就明白水禽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面向市場、鏈接市場,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和先進的養殖技術,延伸產業鏈條。于是,他首先籌資20余萬元先后從四川、山東、湖北等地引進奧白星肉鴨、金定鴨、花邊鴨、櫻桃谷鴨、四川白鵝、萊茵鵝等品種,先由大戶進行試養,試養成功后再進行選優推廣。經過幾年努力,引進的花邊鴨、櫻桃谷鴨兩個品種雜交所得的商品肉鴨,體型大、瘦肉率高、脂肪少、生長快、抗病力強、生長周期短,成為當地養殖的主打品種。
隨后,在飼養技術上改變養殖習慣,變散養、放養為圈養、配方飼料喂養。另外,冬季對圈舍進行升溫,也可喂養,從而延長了飼養時間,縮短了喂養出欄時間。這樣,一家一戶的養殖規模便得到了擴大,節約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長速度,減少了疫病發生的風險。
2006年,劉道榮率先建起了250平方米的水禽孵化廳,購置箱體式孵化機10臺,同時購置水簾降溫設施,實現了水禽自動孵化。水禽年孵化量從2004年的10萬羽一躍發展到年孵化近300萬羽,加入合作社社員達263戶。
因為講求科學飼養,劉道榮繁殖出的鴨、鵝種苗品種好、品質優,再加上他講信譽、價格合理,客戶們都樂意購買。這樣,合作社的鴨、鵝種苗迅速走出梁平、進軍重慶,有的還“空飛”銷售到山東、湖北等地。
在對外銷售鴨苗的過程中,劉道榮與四川等地專業市場建立起長期的信息往來,互補遺缺。當外地市場價格高于本地市場時,就往外地市場銷售,當本地市場價格高時,就從外地市場運回幼苗進行銷售,平抑梁平市場幼苗價格。同時,他還與外地養殖場簽訂長期的供銷合同,為外地養殖場提供幼苗。
除了銷售好種苗,在商品肉鴨的銷售上,劉道榮也做足了文章。隨著梁平水禽加工業的發展和市場的活躍,全縣水禽屠宰加工點達150多個、鹵菜作坊幾百家,僅縣城內擁有水禽屠宰加工點48處,每天屠宰加工水禽3500余只。因此,劉道榮帶領社員們與他們都建立起合作關系,實行訂單養殖。其中重慶市著名企業——梁平縣大河張鴨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經營鹵烤鴨的私營企業,建有鴨產品深加工鹵制生產線,年加工鹵制優質鴨近300萬只,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幼苗,出欄時直接由合作社收購,統一銷往大河張鴨子食品有限公司,價格高于市場價格。
同時,劉道榮積極發揮合作社社員中販運大戶作用,由他們把農民養殖的水禽販運到重慶、萬州、忠縣、達州、墊江等地。正是劉道榮帶領社員“抱團闖市場”,才打造出梁平水禽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天地。
通過幾年的發展,劉道榮富起來了。但作為科技特派員的他想得更多的還是如何帶領更多的農民富起來。
他通過不斷提高自己創建的合作社技術實力和服務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借助承擔實施的聯合國UNDP科技特派員項目,爭取市、縣科委支持,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員政策,通過創新機制和完善設施建設,與西南大學、重慶市畜牧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等單位開展技術合作,聘請高層次技術人員作為入駐合作社科技特派員,從縣畜牧站選聘縣級科技特派員,共計25名,提高合作社的技術實力。
二是多次組織社員奔赴四川、山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學習水禽養殖技術,還代表重慶市出席全國水禽養殖大會,了解水禽養殖發展動態,開闊了眼界和視野。
三是建立了網站,并開通了農信通,增強了信息資源共享渠道。
四是結合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投資500萬元建成千萬羽肉鴨良繁場基地,并積極籌建“全國水禽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
劉道榮引領社員推行水禽“八統一”標準化養殖技術,即實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組織協調、統一圈舍設計、統一孵化種蛋、統一供雛苗、統一免疫接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組織銷售。推行無公害環保配套養殖技術,使合作社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另外,合作社還發揮互助作用,凡是社員飼養水禽所需幼苗,由合作社統一供應,并為合作社社員以外的養殖戶代育水禽苗,僅此一項,每年就為全縣養殖戶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今年,大舜水禽專業合作社在市級科技特派員——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仔細比較、鑒別、測試和分析,最終選育出市場對路的新品種“大舜麻鴨”。“大舜麻鴨”養殖時間長,生長較慢,肉質細,口感好,消費者歡迎,加工企業喜歡,養殖農戶收入增加。普通鴨出欄50天,“大舜麻鴨”需要80天;“大舜麻鴨”氨基酸含量多,皮下脂肪少;該社對接的水禽加工龍頭企業梁平縣大河張鴨子公司收購價比普通鴨子每斤高出1.5元左右。“大舜麻鴨”肉質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有利于加快實現梁平縣水禽養殖農戶的萬元增收目標。
梁平縣城北鄉高都村農民唐云富家以前非常貧困,2006年從外地打工回來無著落,在劉道榮的幫助下開始養鴨,現年出欄3萬只,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成了村里有名的“養鴨大戶”,現在他家不但告別了土墻房,蓋起了新樓房,還借錢給別人購買挖掘機。“依靠科特派,跟著劉道榮,我們就有了靠山,就能致富。”唐云富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