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月良
胃腸道質瘤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干細胞的腫瘤,其基本腫瘤細胞為非定向分化的多潛能梭形或上皮間質瘤細胞,可發生于消化道的各個部位,約占胃腸腫瘤的2%,隨著病理免疫組織化學的深入研究及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近年來胃間質瘤的治療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
1.1 一般資料 20例腫瘤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65.7歲;腫瘤位于胃部13例、十二指腸2例、小腸3例、結腸間質瘤2例,腸系膜1例。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脹痛不適、反酸等9例,黑便或嘔血4例,上腹部漸進性腫塊4例,體質量下降2例、體檢時發現1例。體格檢查:腹部壓痛或輕壓痛12例,捫及腹部或盆腔包塊4例,其余均無明顯體征。
1.2 輔助檢查 胃腸道腫瘤的臨床癥狀不典型,腹部不適、腹痛、腹脹11例,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血便)5例,腸梗阻3例,無任何癥狀而意外發現腹部包快1例。大體形態特征,腫物大小不等,多呈扁圓形、實性,可單發或多發,直徑1.6~1.8 cm,腫物多位于胃腸黏膜下層(63%),漿膜下層(30%)和肌層(7%),無包膜,界線清楚。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時依據探查結果確定腫瘤的形態、大小和部位。進一步判斷腫瘤的類別和良惡性,并結合腫瘤的部位選擇手術方式:13例胃間質瘤患者中,5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6例行遠端胃大部分切除,2例行胃楔形切除;2例十二指腸間質瘤均行胰十二指腸切除;3例小腸間質瘤行腸段切除術;2例結腸間質瘤行腸段切除;1例腸系膜間質瘤患者行腫塊切除。術后均行病理免疫組織化學,2例惡性患者術后口服藥物治療。
2.1 治療結果 腫瘤發生位置與數量見表1。

表1 腫瘤發生位置與數量(例,%)
全組病例術中及手術期無死亡,住院時間2~32 d,平均11.6 d。20例均完整切除,腫瘤直徑1.5~25 cm,其中直徑≥5 cm者14例,平均(8.6±2.4)cm;腫瘤包膜不明顯但邊界大多尚清楚,質地中等,較大者可見瘤內出血和壞死。4例為多發結節。手術切除標本均經病理檢查,未發現周圍淋巴結轉移。術后并發頑固性腹瀉1例,經保守治療后痊愈;胃排空障礙1例,為1例遠端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上消化道排空X線造影檢查提示胃空腸吻合口狹窄,胃鏡提示吻合口水腫,經禁食、胃腸減壓加生長抑素治療3周后痊愈(見表2)。

表2 術后患者病情調查(例,%)

表3 手術死亡/存活率調查(例,%)
隨訪期12個月~8年,平均隨診3.5年,其中4例死亡,均為惡性,死于肝轉移;12例復發,局部復發7例,腹膜復發5例,進行了再次手術(腫瘤單純切除術或含大網膜的腫瘤切除術),隨訪至今患者仍然存活見表3。
通過本組資料觀察發現胃腸道間腫瘤具有下列特點:發生于各年齡段,但多見于中老年人,本文平均年齡65.7歲;腫瘤的臨床表現各異,缺乏特異性,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痛腹脹、腹部包塊、消化道出血三大癥狀。總體來說70%有癥狀,20%無癥狀,10%尸檢時發現。本組病例也顯示腹痛、腹部包塊及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查體時可發現腹部壓痛或腹部包塊;可發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小腸最為常見,本組病例中胃、小腸居多為90.0%。
倪醒[1]、李葆青[2]老師曾提出,對于未轉移者,手術是其首選的治療方法,臨床上應根據腫瘤大小、性質、部位、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以及年齡、全身狀況結合考慮確定手術切除及切除范圍。對于胃間質瘤,腫瘤直徑<5 cm且距胃賁門或幽門一定距離者可行胃楔形切除,但切緣應距瘤體2 cm以上,術中送冰凍病理切片檢查以保證切緣陰性;腫瘤較大或侵襲性生長的,切緣應距腫瘤5 cm以上,可行胃大部切除甚至聯合臟器切除;對于十二指腸間質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有時并不一定適用切緣距瘤體2 cm原則,局部切除即可;對于小腸間質瘤,兩端切緣應距腫瘤10 cm以上;直腸間質瘤的手術方式只要完整切除腫瘤、切緣陰性就達到了手術目的。手術切除是治療胃腸腫瘤最有效的方案,應該根據腫瘤部位、大小、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及輔助檢查、年齡、全身癥狀確定手術的切除方式及切除范圍,才能安全有效的治愈患者。
[1]倪醒.中華普通外科學雜志,2008,28(1):30.
[2]李葆青.胃腸道問質瘤的螺旋CT診斷及臨床應用.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16,23(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