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能波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齡34~65歲,平均59歲。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診斷標準[1]。既往冠心病史12例,糖尿病史6例,高血壓病史7例,無相關病史12例,發病時間為3~24 h,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間壁、前壁、廣泛前壁)19例,下壁9例,其中典型胸痛21例,無痛性及其他不典型癥狀發病者4例,17例心電圖呈超急期改變,T波高尖,相鄰兩個或更多導聯ST段上移。所有患者均無溶栓及抗凝治療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28例患者常規吸氧、心電監護及其他一般處理措施,口服阿林匹斯300 mg,1次/d,3 d后改為100 mg 1次/d,長期維持[2]。使用尿激酶100~150萬U加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30 min滴完,靜脈滴注結束后12 h皮下注射肝素5000 U,1 次/12 h,連續5 d,其間監測出凝血時間[3]。
1.3 冠狀動脈再通標準[4]溶栓2 h內胸痛基本緩解或完全緩解;溶栓后抬高的ST段在0.5 h前后比較回降>50%或2~3 h內ST段回降≥50%;2 h內出現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至16 h內,具備上述4項中第2項加其他任何一項者判定為冠狀動脈再通,只有l、3兩項組合不能判定為再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和概率法。
2.1 臨床效果 17例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達60.71%,28例患者無一例死亡,全部轉入內科進一步治療,胸痛緩解19例,ST下降>50%12例,發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例,不良反應為輕度出血,發生率14.29%。
2.2 不同時間溶栓比較 患者在不同時段溶栓,并發癥的發生率間差異有顯著性(P<0.005),見表1。

表1 發病至溶栓不同時間的療效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治療的關鍵是盡早恢復心肌再灌注,早期再灌注治療作為最有效的挽救瀕死心肌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5]。急性心肌梗死(Am)溶栓治療是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已被臨床廣泛接受。本組病例溶栓再通率為65.7% ,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AMI發病后盡早開始溶栓治療,是提高冠狀動脈再通的關鍵所在。本組資料顯示靜脈溶栓效果與開始治療時問有依賴關系,溶栓治療越早再通率越高。目前國際公認標準是發病6 h內靜脈溶栓,而AMI第一小時被稱為溶栓的黃金時間,每延遲30 min,梗塞面積擴大1.16%。因此,醫護人員應重視并努力縮短患者來院由于檢查、會診或觀察所致溶栓時間的拖延。力爭患者在入院0.5 h或發病最初1 h黃金時間內開始溶栓治療。出血是溶栓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各種溶栓劑在出血發生率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其輕度出血的發生率為5% ~10%,本組28例患者中僅4例患者出現輕度出血,未出現嚴重出血,故應嚴格掌握AMI溶栓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總之,在嚴格掌握AMI溶栓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的前提下,應用靜脈溶栓治療AMI是切安全有效的,它對提高AMI療效、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改善左室功能,改善預后具有積極的作用。
[1]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療效參考方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328.
[2]高潤霖.急性心肌梗塞時冠狀動脈再通的臨床指標的評價.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1,2(19):143.
[3]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療法參考方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5):328.
[4]胡燕華.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9):4071-4072.
[5]Zahn R,Schiele R,Gitt AK,et al.Impact of prehospitaldelay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darctiontreated with primary angioplast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Am Heart J,2001,142: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