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堂
近年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房顫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尤其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本文探討急診房顫患者的病因、房顫類型、抗凝治療和缺血腦性卒中發生情況,為急診房顫的規范治療提供依據。
1.1 對象 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所有房顫患者 376例,男203例(54.0%),女173例(46.0%),年齡25~86歲。診斷標準如[1]。
1.2 方法 對所有符合標準的房顫患者,收集其個人特征、既往慢性病史、房顫病史、目前心率及持續時間、房顫控制措施、目前患病情況、華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療情況。
1.3 急診房顫治療原則 陣發性房顫持續時間<48 h者給予藥物轉復,首選乙胺碘呋酮:150 mg/min持續靜脈推注,隨后1 mg/min靜脈滴注,復律后逐漸減量維持;陣發性房顫發作持續時間>48 h者,先行超聲心動圖檢查除外心房內血栓,然后給予乙胺碘呋酮復律,用量、用法同上,并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慢性房顫以控制心室率為主,根據心功能情況選用西地蘭、乙胺碘呋酮或β受體阻滯劑。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一般情況 376例房顫患者,無論男性、女性,均為61~80歲年齡組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男51.7%;女46.8%。慢性房顫占65.4%(246/376),陣發性房顫占34.6%(130/376)。
2.2 房顫病因分析 376例急診房顫患者病因主要為冠心病(41.7%)、高血壓(27.4%)、糖尿病(25.2%)和心力衰竭(22.3%),風濕性瓣膜病(2.1%)所致房顫的發病率明顯減少。40歲以內者2例均是飲酒后發生房顫。
2.3 缺血性腦卒中患病率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9l例,占24.2%,男49例(53.8%),女42例(46.2%)。
2.4 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比較 與非腦卒中組患者相比,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房顫患者年齡偏高(P<0.001),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高于非卒中組(均P<0.05);2組抗血小板治療率和抗凝治療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76例急診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比較(例,%)
房顫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本組臨床資料發現,急診房顫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尤其是65歲以上患者占多數,并且高齡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明顯相關(P<0.001)。本組病例結果分析提示,冠心病是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P<0.001)。
對本組患者進行相關性分析,沒有發現服用華法林和阿司匹林能顯著降低腦卒中的患病危險。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本組房顫患者服用華法林者只有25例,占6.64%;②服用華法林者只有不到50%的患者在規律監測國際標準化率(INR),即50%以上的患者INR不達標;③本組房顫患者中有39.6%服用阿司匹林,以50~100 mg/d為主,而國外研究顯示阿司匹林劑量低于325 mg/d對房顫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預防沒有顯著作用[3]。分析抗凝不夠的主要原因為:①對房顫抗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②監測凝血時間頻繁,增加治療費用,患者依從性差;③醫生顧慮出血并發癥而不敢大膽使用。
根據美國胸科學會第7次抗栓和溶栓會議建議,房顫患者發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分層如下:①高危:具有以下任何一項特征:缺血性腦卒中病史;短暫性腦缺血或系統栓塞史;年齡>75歲;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史;②中危:年齡65~75歲,冠心病、甲狀腺毒癥;③低危:年齡<65歲,無危險因素。
急診的房顫治療有待于進一步的規范:在糾正陣發性房顫、控制心室率、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應常規對房顫患者進行缺血性卒中的危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抗栓治療,以更好的降低房顫患者腦卒中發生率。
[1]王吉耀.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