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卵巢癌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最常見的副反應是白細胞降低,往往影響放化療計劃的按時進行。筆者自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采觀察升白湯對卵巢癌療期間白細胞減少癥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原發性卵巢癌患者126例,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46.8歲。婦科檢查及B超或CT證實有腫塊伴中等量至大量腹水,腹水脫落細胞檢查找到惡性腫瘤細胞。術后病理組織學類型:漿液性乳頭狀腺癌26例,宮內膜樣癌19例,黏液性乳頭狀腺癌11例。術后臨床分期,Ⅲ期40例,Ⅳ期16例。化療前常規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腹部B超、心電圖和胸片,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害。
1.2 化療方案及給藥方法 新輔助化療方案:56例行(DP方案)多西他賽75/m2,靜滴2 h,第1天;順鉑20 mg/m2,第1~5天,每28 d重復。所有患者在使用多西他賽前12 h和6 h分別給予口服地塞米松7.5 mg,給藥前30 min給予苯海拉明40 mg肌注,西米替丁600 mg靜脈注射,以后每天口服地塞米松15 mg,至少3 d,以預防過敏反應和體液潴留。多西他賽滴注開始后每30 min測血壓、脈搏、呼吸1次,化療前后均靜注昂丹司瓊4 mg,化療后72 h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3~7 d。28 d為1個周期。最早出現白細胞下降在10 d后。白細胞下降最低至2.7×109/L。
1.3 治療方法 隨機分為治療組64例,對照組62例。在不停止放療的前提下,治療組處方組成 黃芪15 g,雞血藤30 g,太子參30 g,當歸 20 g,炒白芍 20 g,甘草 10 g,補骨脂 10 g,石韋 20 g,穿山甲 10 g,女貞子 10 g,阿膠 20 g(烊化)。1劑/d,水煎服,早晚各150 ml。對照組用利血生、鯊肝醇治療。
1.3 毒副反應評定 毒副反應按WHO標準,分0~Ⅳ度。

表1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比較(例)
目前,臨床上用于提高白細胞的藥物不少,但大數收效雖快,但不持久,停藥后很快反彈,中成藥制品收效較慢,在放療期間,一旦白細胞降低難以在短期內達到提升白細胞的目的,使治療不能繼續進行下去,影響治療。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是臨床普遍現象,骨髓抑制仍是目前化療的重要毒副反應,以外周血粒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1]。紫杉醇、可發生骨髓抑制,特別是卡鉑經治療程越多,骨髓抑制恢復越慢。雖然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細胞迅速,但短期的藥物刺激對多次化療者,骨髓功能難以長期穩定地恢復正常[2]。化療后白細胞減少屬于中醫“虛勞”的范疇。其基本病機乃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以脾腎關系最為密切,脾虛則運化失權,氣血生化無源;腎虛則精髓不足,精不足則血衰。治療原則當以補益為主,因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氣虛不能生血,血虛不能生氣,所以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貫穿本病治療始終。補血升白湯具有促進白細胞生成和增加粒細胞的作用。采用健脾益氣,補氣養血為輔,佐以活血,忌用助陽的治療方法,達到益氣養陰,扶正培本,調整腫瘤放療患者機體內在的陰陽氣血平衡、提高白細胞的目的。太子參、甘草補氣養血,生津補液。佐以白芍、當歸、雞血藤活血補血,石韋利尿排毒加快體內毒素及代謝產物的排泄。以減少太子參、氣壅致脹之偏,增進食欲[3]。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當歸、女貞子、雞血藤、炮山甲、石韋有抗癌的作用,可促進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增強機體抵抗力,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臨床療效看,化療患者需要集中體現出時間劑量效應,一旦中斷治療,勢必影響療效,本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升高白細胞,確保治療計劃按時完成,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還有較突出的抗癌作用[4]。筆者認為本方法能達到激活造血系統養血生髓,有效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白細胞生成,療效高,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是目前較理想的提升放化療后白細胞降低的有效藥物之一。
[1]孫燕,石遠凱.腫瘤學內科學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19.
[2]曾益新.腫瘤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9.
[3]凌一揆.中藥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4]劉寶琴,卞志遠,李金枝,等.抗低湯提升白細胞療效觀察 陜西中醫函授,2001(4):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