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策》:從經濟總量上看,包河是安徽“第一城區”。為什么包河人仍然覺得發展的壓力很大,提出要堅定信心跨越發展?
周善武:現階段的包河,從政策環境看得天時,從現實基礎看居地利,從內在因素看有人和。科學發展,就是要努力實現跨越發展。首先,包河承擔的歷史性任務要求必須跨越發展。省委、市委對“十二五”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作為省會城市的面積第一大區、人口第一大區、濱湖新區主戰場,包河必須為全省“加快崛起進程”、為合肥實現中部率先崛起,多擔責任,多做貢獻。其次,鞏固領先優勢,縮小與先發地區差距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跨越發展。正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金龍同志所說,我們在干,別人也在干;我們在加速,別人也在加速。我們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合肥、放在安徽,至少要瞄準中部省會的先進城區,拉高標桿,提升目標。
同時,包河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完全有條件實現跨越發展。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國務院正式批復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在示范區的空間布局中,合肥是整個示范區的龍頭,而包河是合肥的門戶城區。雙重優勢疊加,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二是濱湖新區的機遇,這個是我們獨有的。濱湖新區建設,開啟了合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主戰場和最前沿,包河的區位優勢和集聚輻射能力日益凸顯。三是大建設的機遇。連續幾年的合肥大建設,顯著提升了包河的綜合承載力。當前全市大建設“投入不變、措施不變、力度不變”,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也在加快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縱深展開,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高擎“第一城區”的大旗,進一步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始終保持追趕者的姿態和速度,力爭每隔一個時期綜合實力就上一個大臺階。
《決策》:包河人提出“開放是安身立命之本”,這一點具體落實在哪里?
胡啟生:回顧包河區成立以來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次率先跨越,無不是發端于思想解放,得益于觀念創新。當前,區委、區政府認為,必須自覺站在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度,居安思危、奮發圖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切實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實干,在轉變觀念中破解難題,在創新思路中推進發展。
以大開放促進大跨越,首在樹立“大開放”的理念,強化“開放是安身立命之本”的觀念,不斷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開放的主抓手、加快發展的生命線,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為了保證緊抓招商的力量,分別成立了工業、城中村改造、高端中介服務業、文化產業和商貿流通業等5個專業招商小組,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規劃招商、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多措并舉,積極參與各類大型經貿活動,切實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全年引資總量達到165億元。同時,我們嚴格落實“接力招商”制度,防止出現脫節、斷檔現象,做到全區上下對招商引資一個態度、一個聲音,同步合拍,合力推進。

《決策》:包河“乘勢而上”,重點是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周善武:2010年主要是著力抓好四個方面。一是著力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二是著力加快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三是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四是著力夯實基層基礎,加強黨的建設。概括起來說,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是為了解決提高包河實力的問題,包河的財政收入要盡快過20億;抓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是為了解決提升包河形象的問題;抓改善民生是為了解決群眾持續得實惠、筑牢和諧之基的問題;抓基層基礎工作是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解決跨越發展的執行力、保障力的問題。
《決策》:包河區如何推進“雙輪驅動”的產業方向的形成?
胡啟生:把現代服務業擺上優先發展的位置,加速擴容、放量、增效,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空間布局上,加快打造以濱湖新區為主體的合肥經濟圈CBD,以萬達廣場、東方廣場為中心的蕪湖路商圈,以高鐵站、南環線規劃建設為牽引的十五里河片區城市副中心,以合肥港綜合碼頭等交通樞紐為依托的南二環商貿物流帶。在產業定位上,主攻金融保險業、商貿服務業、旅游會展業、房地產業、現代物流業“五大業態”。在發展取向上,堅持圍繞稅源抓業態,著力發展效益型現代服務業,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確保實現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60%以上。在具體措施上,出臺《包河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意見》,設立專項引導扶持資金,加快建立全區商務樓宇信息平臺,組建樓宇協會,深入開展樓宇招商,力爭2010年企業入駐率提高10個百分點;做精特色街區,水街、寧國路美食街、巢湖路酒吧街等要進一步提升檔次、放大品牌。
堅持“汽車主導、工業入園”發展方針,強力推進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包河工業區要堅定工業發展方向,聚力開展工業招商,重點抓好簽約項目的落地開工和在建項目的投產增資,2010年園區工業投資力爭達到60億元。進一步加大土地清理和二次招商力度,加快建設一批6—10層的標準化廠房。繼續推進園區大建設,力爭年內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加快十五里河中段片區規模企業入園發展,引導中小企業扎堆入駐,確保實現園區工業產值過百億、規模工業企業超百家的“雙百”目標。汽車產業發展上堅持龍頭帶動,推進配套企業加速集群發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現有優勢,加快培育壯大,扶持一批重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形成極具增長潛力的新型產業集群。
《決策》:具體來說,包河區將怎樣抓項目建設、增強發展的后勁?
周善武:項目是建設發展的直接載體,是實現跨越的后勁和支撐。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抓發展必須實實在在抓項目”的理念,強化項目與招商的對接,充實各級的年度重點項目庫,精心編制招商項目冊,做好“無中生有”和“小題大做”的文章,做到“帶項目去招商,來投資有項目”。強化項目與產業的對接,更加注重項目對產業的牽引作用,圍繞國家鼓勵的和包河產業需要的,精選項目,選好項目。超前介入十五里河片區、新港碼頭片區、城中村改造片區等重點區域,以業態預定項目,推動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發展。強化項目與投資的對接,加強對“儲備—簽約—落地—開工—投產”項目鏈條的跟蹤與服務,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分級負責、定期調度等工作推進機制。強化項目與稅源的對接,堅持把項目工作的落腳點放在稅源建設上。
在實際工作中,逐月排定開工項目和投資計劃,實行“定目標、定進度、定措施、定責任,包落地、包開工、包建成、包投產”的“四定四包”責任制,形成“謀劃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建設格局。嚴格落實組織領導、調度服務、督查考核等工作機制,采取實地觀摩、現場辦公等方式,周通報、月調度、季總結、年考評,獎優罰劣,堅決杜絕項目工作中空喊虛抓,營造比學趕幫的競爭氛圍,真正使其成為領導干部的第一職責、年度考評的第一指標、衡量實績的第一標尺。
《決策》:包河的干部隊伍,現在都進入了一種“動起來”的狀態?
周善武:“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實現包河跨越發展,必須建設一支適應跨越發展要求的干部隊伍。我們建立了日常學習的相關制度,要求干部認真學習建設發展急需的工程建設、規劃管理、金融財會等實務知識。加大了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先后選調121名中青年干部赴復旦大學、蘇州、嘉興等地集中學習。組織對招商、信訪、計生等系統的分管負責人、專職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考試,達到了以考促學、以評促改的良好效果。我們始終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以有沒有爭先進位的意識、攻堅克難的辦法、務實為民的作風為標準,注重在服務濱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信訪穩定、拆遷安置的第一線鍛煉、培養、考察干部,把那些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選拔到關鍵崗位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決不讓事業來遷就人。我們圍繞建設發展的中心任務和階段性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部門與街鎮之間、部門之間、街鎮之間的干部雙向交流,促進人才要素合理流動,真正讓整個干部隊伍“動”起來。我們還創造實施了“濱湖先鋒”工程等有效載體,打破部門單位的限制,選拔一批年輕優秀干部到基層去培養鍛煉。2010年,區委還將拿出一些領導崗位,面向全省進行公選,努力為跨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決策》:效能建設在包河抓得很嚴、很細、很具體。包河的干部,現在都有一種緊迫感?
胡啟生:跨越發展,時不我待。我們每一個干部,都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干好每件事,抓緊每一天。當前,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成果,把效能建設向微觀環節延伸,引導廣大干部既“合法”又“高效”地為人民群眾和投資者服務,為轄區大機關、大企業、大單位服務。從政府來說,我們實行了政府工作項目化管理,對每項工作、每件事情,都要瞄準既定目標,制定“路線圖”,把住流程節點,排出“時間表”,抓措施保障,抓進度跟蹤。實行政府工作責任制問效,對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要落實“責任人”,明確崗位和責任要求,抓督查跟進,抓目標考核。大力強化精品意識和創新精神,要求政府工作部門和各街鎮要時刻從大局出發,找準創新工作的切入點,日常工作正常抓,重點工作聚力抓,特色工作品牌抓,每個單位都必須干出一兩件有聲勢、有影響、有牽動的大事。
《決策》:我們注意到,不久前召開的區委二屆九次全會指出,“針對包河實際,當前尤其要重視加強村居干部隊伍建設”。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有哪些具體舉措?
周善武:廣大村居干部身處建設發展的最基層,直接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擔負著建設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責任重大,工作十分辛苦。在包河的建設發展實踐中,涌現出了一批發展快、實力強、干群和、風氣好的先進村居,分析原因,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選了一個好書記、配了一個好班子、建立了一套好制度。但通過正在開展的村居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清理工作,也暴露出極少數村居干部的一些問題。當前,我們將不斷鞏固和擴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結合正在開展的向沈浩同志學習活動,以榜樣的力量提振精神、鞭策自我,始終做到牢記宗旨、愛崗敬業、淡泊名利、奮發進取;大力實施村居“帶頭人”工程,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選拔考核機制,選好、配強村居黨組織書記和領導班子,特別是對那些實績突出、作風過硬、群眾擁護的干部,敢于打破常規,破格使用,真正讓吃苦的人吃香、實干的人實惠、有為的人有位;切實加強村居干部的黨性教育,對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提醒、早教育、早誡勉;通過“三資”清理,進一步加強建章立制工作,堅持按制度辦事,促進基層工作規范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