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級科技大獎”讓科學之星閃亮登場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1月11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頒發了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為谷超豪、孫家棟兩位院士。谷超豪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孫家棟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的“衛星之父”。
谷超豪,1926年生,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59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
“要做科學家,也要做革命者”。14歲時,谷超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不僅寫文章、貼標語,為抗日宣傳做后勤工作,更篤志鉆研科學,學習用自然科學解釋世界、改造世界,改變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1943年,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數學系。他積極參加黨的地下工作,組織求是學社,學習馬列主義,參加“五二○反饑餓反內戰”學生運動,同時,他開始了數學研究生涯。新中國成立后,谷超豪將革命熱情轉化為參加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熱情,他的信仰是:“看準國家需要什么,然后盡力去做。”
谷超豪曾將自己的三大研究領域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親昵地稱為“金三角”,他在國際數學領域的雙曲型方程、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范場理論、孤立子理論中的Darboux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
生活中的谷超豪喜歡爬山。一首“上得山丘好,歡樂含苦辛,請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的詩,也是他不斷攀登數學高峰、歷經艱辛與歡樂的真實寫照。數學成就了谷超豪的輝煌人生,同時也成就了他的愛情與家庭。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是我國數學界唯一的女院士,也是第一位走上國際數學家大會NOETHER講臺的中國女性。她和谷超豪同為蘇步青的學生,相識于圖書館,相戀在數學世界。1957年結婚以來,谷超豪、胡和生在數學征途上攜手跋涉、比翼雙飛。1991年,胡和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谷超豪欣然為妻子賦詩一首以表祝賀:“苦讀寒窗夜,挑燈黎明前。幾何得真傳,物理試新篇。紅妝不須理,秀色天然妍。學苑有令名,共慶艷陽天。”
1988年2月,谷超豪調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一職。在他的努力下,1992年中國科大“非線性科學”獲國家正式立項,谷超豪被聘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大成為國家在該領域研究的南方中心。2009年10月20日,國際行星命名委員會將紫金山天文臺于2007年9月11日發現的、編號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為“谷超豪星”。
“我最高興的事情,一是解決了數學問題,二是看到學生取得成績”。谷超豪在革命、建設、為學的同時,還傾心育人,桃李滿天下。幾十年來,他為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出一大批高級數學人才和教學科研隊伍。他的學生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3人,直接指導的博士生中有2篇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在遼寧省瓦房店市,是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研究院院長。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百余顆航天器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他擔當技術負責人的。
談起孫家棟與衛星研制結緣,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那時,中國的航天事業才剛起步。1951年,國家派留學生到當時蘇聯最好的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設計,孫家棟名列其中。1958年畢業回國時,恰趕上建設我們國家的火箭研究單位。滿懷壯志地要在飛機設計領域干出點兒名堂的孫家棟,就這樣轉了行兒,搞起了航天技術。1967年,孫家棟被任命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技術負責人。
發射衛星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盡管此前中國科學家已進行了10年的研究,但擺在孫家棟面前的仍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從衛星體積、重量要求,到功能匹配,孫家棟和他的同事絞盡腦汁開展了層層技術攻關……
1970年4月24日,是一個令孫家棟永生難忘的日子——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而最讓孫家棟自豪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設備和材料都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生產的。
隨后,孫家棟主持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還領導了“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航天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以及中巴資源衛星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繼而又擔任了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工程的總設計師,等等。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在載人航天飛行獲得成功后,一直處于空白的深空探測活動被列入議事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始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時已75歲的孫家棟再次被委以重任,領銜工程設計。孫家棟和他的團隊確定了“三步走”的工程總體方案:第一步是發射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之后,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表面的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第三步月球軟著陸器采取月球樣品,并安全返回。2007年10月24日,“嫦娥”奔月的一刻終于到了?!版隙鹨惶枴卑踩?,雖然孫家棟已是久經沙場,但還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版隙鹨惶枴痹谲夁\行一年,按計劃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孫家棟再次為中國航天事業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據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