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大同齒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淺談國際保理及其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應用
李 平
(大同齒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隨著我國進出口經營權的放開,中小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生力軍。目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這個大環境,作為吸納就業人員主力軍的中小企業現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融資問題一直是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國際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結算方式和融資方式,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國際保理;中小企業;貿易融資
保理產生時主要用于國內貿易,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各國監管法規允許保理商從事海外業務,國際保理業務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保理業務發展速度低于國內保理的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就業務種類來看,在全球保理業務中,國內保理業務量占90%以上,國際保理業務量不足10%,國際保理業務發展速度低于國內保理的發展。
FCI成員所辦理的國際保理業務,分為出口保理和進口保理兩種。從表2中可以看出,出口保理業務量從2002年的146億歐元增加到2007年的684億歐元,進口保理業務量從2002年的81億歐元增加到2007年的174億歐元,出口保理業務無論是在業務量上還是增長速度上,都遠大于進口保理業務量及增速。
在我國,保理業務起步于20世紀的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批的中國企業涌現在國際市場上,而此時國際貿易領域中買方市場已初露端倪,國際上保理業務得到大規模應用。然而,就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各方面來看,我國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大。
1.國際保理不能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國外保理商的目標客戶是中小企業。我們知道,銀行信貸主要是針對那些信用較好、實力較強的企業,這樣保理業務就與銀行信貸間分別以不同的產品和業務爭取不同的客戶形成了互補關系,銀行總的融資量因保理業務的開展而明顯增加。而目前中資銀行在開辦保理業務時,卻將目標客戶鎖定為優質客戶甚至是統一授信為A級的企業,客戶選擇完全等同于貸款業務。其結果是,難以得到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仍然不能通過保理業務滿足其資金需求,保理業務服務中小企業的優勢未能發揮,對于原本就可以獲得貸款的優質客戶,只是多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保理業務與銀行信貸間形成了一種替代關系。
2.現階段中國內地銀行業開展保理業務還面臨一些技術方面的難點
目前,我國還處于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初級階段,與FCI會員之間的協作有限,因而對客戶的信用狀況評估顯得十分困難。同時,我國銀行過于重視抵押品的信貸文化影響了保理業務的拓展。保理業務強調的是對于客戶的財務狀況和還款能力的準確全面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信用評估和信用額度的設定。如果進口商需要有抵押品才能夠獲得保理融資,還不如通過開立信用證更為方便。
3.開展保理業務的主體單一,各商業銀行保理發展不平衡
我國2005年加入FCI開辦保理業務的商業銀行增至12家,但這12家國內商業銀行的保理發展極不平衡。中國銀行的國際保理業務量最大,2005年達到2.78億歐元,而交通銀行及其他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量都在5000萬歐元以下。
一般說來,中小企業無力進入正規的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況且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基本上還沒有對中小企業開放,而少量的財政性資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國有大型企業,專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含有財政撥款在內的擔保體系剛剛起步。因此,在當前的體制和制度框架下,我國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主要還是依賴間接融資,我國中小企業在間接融資中主要還是依賴于銀行的貸款。
除此之外,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業還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新增的資金流量中,銀行業的存貸款資金大約為證券資金的5~6倍,而在全部金融機構存貸款業務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約占60%—63%。因此,大部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銀行貸款還存在很強的路徑依賴,銀行信貸也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
在實踐中,由于受傳統觀念束縛和缺乏對國際保理的了解,我國中小企業在出口貿易中仍采取傳統的信用證、匯付和托收的結算方式,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業自身條件限制外,更多的制約因素來自外部環境。
1.與國際保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1992年我國首次推行國際保理業務,并于當年加入了國際保理聯合會,接受了《國際保理公約》、《國際保理管理規則》等,但這些規則還不能直接指導、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保理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嚴重滯后以及與國際慣例存在的不兼容使我國的保理業務很難做到有法可依,難以規范發展,這種外部環境給國內銀行辦保理業務造成一定的困難,使保理商在產生合同糾紛時難以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制約了國際保理業務順利、規范地開展。
2.對保理業務認知度不夠
由于國際保理業務尚未普及,許多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者和從業人員對此項業務并不十分了解。同時,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主要仍以服裝、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些產品主觀檢測性強,易引起合同糾紛。而在保理業務中,買賣雙方對產品有爭議或買方挑剔產品質量時,保理商是不承擔付款責任的。因此,出口商寧愿選擇傳統的貿易結算方式,這也影響到商業銀行開辦此項業務的市場需求大小問題。
3.相關專業人才稀缺
國際保理業務涵蓋了國際結算、貿易融資、信用擔保、應收賬款管理等多重功能,并涉及國際貿易、銀行、法律等多個專業領域,不僅要求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具備熟練的英語能力,還要有較豐富的國際貿易、金融和法律知識,熟悉相關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目前,由于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國際結算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我國對于國際保理業務人才尚缺乏相應的培養機制。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都已經開辦了國際保理業務,但由于經驗和人才的缺乏,該項業務并未獲得太大的發展空間。
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其首要任務是加強企業自身建設,提高企業整體素質。企業應加強對內部從業人員的培養,轉變企業管理人員的信用觀念,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改善企業整體的財務狀況,主動加強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
對銀行而言,第一就是要開展對國際保理業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保理業務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無論是提供國際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還是采用保理業務進行結算的企業,都應重視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利用國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豐富的交易經驗培養專業人才。
一方面,國內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增強意識,將保理業務納入銀行的整體營銷戰略之中,可利用廣泛的分支機構網絡以及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進一步加大對保理業務的宣傳和營銷力度,并通過開辦企業培訓班、上門宣傳、實施試用期優惠費率等手段,讓更多的企業選擇保理業務。另一方面,廣大中小企業也應轉變觀念,主動應用保理業務,以達到增強其產品競爭力、補充流動資金、降低交易風險的目的。
法制建設方面,在引進國際上已有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盡快出臺國際保理業務的管理法規和具體操作辦法,并及時修改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順利開展國際保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金融機構應該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業務操作流程,提高保理機構的經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保證保理業務健康持續快速地發展,有效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表1 2002——2007年全球保理業務規模單位:億歐元

表2 2002——2007年FCI成員進出口保理業務情況單位:億歐元
[1]于立新.現代保理通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2]許多奇.保理融資的本質特色及其法律規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2).
F29
A
1673-0046(2010)5-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