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珺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1)
關于蘇南地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探討
許 珺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1)
作為向社會輸送會計應用型人才的主渠道,高職會計教育必須圍繞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加強會計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文章在分析蘇南地區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現狀的基礎上,明確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相關舉措。
蘇南地區;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
高職教育突出的特點是強調教育目標的“職業性”和技術的“高級應用性”,強調對受教育者個性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針對蘇南地區高職會計專業人才面向社會、面對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相關素質,高職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立足會計專業技能的培養,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能勝任各類會計工作崗位的技能型專門人才。
據資料統計,2006年財會類人才需求量為108989人,在蘇南地區位居第五位;進一步從財會類人才需求層次上看,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需求量達5280人,占總需求的4.84%,本科學歷人才需求達到57420人,占總需求的52.68%,專科及以下學歷人才需求達到46289人,占總需求的42.47%。2007年財會類人才需求量仍保持第五位,2008年有所下滑。2009年隨著經濟逐漸好轉,我國和江蘇省的經濟已經企穩向好,就業市場一掃金融危機的陰霾逐步復蘇,企業需求量穩步增多,而且資料顯示,江蘇省大學生就業市場復蘇腳步從蘇南地區開始。從2009年末江蘇省的招聘會需求來看,民營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最多的雇主,尤其是規模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從地區來看,需求量較大的為南京、蘇州、南通、無錫,絕大多數為蘇南地區城市;生產、營運、技工、財務、金融、物流、貿易等崗位需求旺盛,說明蘇南地區先進制造業和金融、證券、保險、物流、經貿等行業發展態勢良好。數據表明,隨著蘇南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以及產業發展的延伸,會計信息含量日趨加大和提高,蘇南地區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會計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通過對蘇南地區的經濟龍頭無錫部分企業的問卷調查,綜合分析了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具體需求。
1.會計人才的技能比學歷更重要
對于“關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問題,在所給的六個方面中,專業技能排第一位,職業資格證書排第二位,其次是學歷、口才、分數、外表等。可見,市場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會計人才。從2009年江蘇省大學生就業率統計也可以看出,截至2009年9月1日專科生就業率為84.10%分別超過研究生就業率和本科生就業率4.4%和5.4%,成為就業率最高的學歷層次。
2.會計人才應具有綜合能力
對于“會計人員應主要具備素質”問題,“財務核算能力”被選中比例為100%,這表明“記賬、算賬、報賬”是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懂計算機及財務軟件”被選中比例為100%,這表明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普及,要求會計人員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財務軟件的操作技能。“預測、決策和財務管理能力”被選中比例為38.1%,這表明會計人員的預測、決策和財務管理素質是企業招聘會計人員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誠信、責任心等職業道德”被選中比例為100%,這表明會計職業道德是企業對財會人員的基本要求。
3.會計畢業生實踐能力需強化
在“對會計畢業生的印象”中,理論知識方面“扎實、全面”被選中比例為33.2%,“較扎實、較全面”被選中比例為58.5%,“薄弱、知識面窄”被選中比例為8.3%,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在理論知識方面基本能符合企業要求。實踐能力方面,“有一定實踐能力”被選中比例為22.5%,“實踐能力較弱”被選中比例為25.7%,“缺乏實踐能力”被選中比例為51.8%,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的實踐能力有待強化。
通過對以上調研情況的分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需要調整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注重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訓練,使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一致。
高職院校應成立學術委員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會計專業人才需求與職業崗位分析,召開論證會,專業定位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目標,突出地方特色。從蘇南地區會計人才就業崗位的現狀來看,會計人才的就業崗位分布較廣泛,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和出納工作、統計工作、市場營銷工作、企業管理工作等。鑒于此,蘇南地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定位于培養具有會計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專業領域實際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擁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適應企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會計咨詢、納稅申報、統計工作、企業管理等崗位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
根據社會需要和專業培養目標,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主要技能如下:
基本技能各種主要技能 對應主干課程 主要教學形式基礎會計操作技能 初級會計實訓 課堂、實訓專業技能財務處理技能 財務會計 課堂、實訓成本核算技能 成本會計 課堂、實訓賬務綜合技能 會計手工模擬 課堂、實訓審計實務技能 審計模擬實驗 課堂、實訓電算化軟件操作技能 電算化會計 課堂、實訓職業技能計算技術技能 珠算技術 課堂、實訓財務審計及稅務管理崗位技能綜合訓練 頂崗實習 實訓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已經意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在教學計劃中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力圖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但由于它們大多脫胎于普通專科院校,受種種條件限制,往往落實不到位。社會的需求和職教改革的呼聲,迫切要求高職院校立足地方經濟發展,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
會計專業技能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這一規律,高職院校可以按照“基本技能訓練”、“單項同步演練”、“綜合模擬實訓”和“社會頂崗實習”四個階段循序漸進,依次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崗位技能和綜合技能,讓學生逐步提高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學生在入學初進行珠算、點鈔等“會計基本技能訓練”,到高年級進行會計手工模擬、電算化會計模擬操作等“綜合模擬實訓”,畢業前一學期進行“社會頂崗實習”。在低年級和高年級之間,可以將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為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以“單項同步演練”的方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根據會計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開設會計基礎同步實訓、財務會計同步實訓、成本會計同步實訓、企業納稅實訓、審計模擬實訓等專業實踐課程,根據工作項目要求,將有關項目的實踐技能和相關知識同時傳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這一層次的實踐教學融合在各學期各專業技能課程的課堂教學之中,與理論知識的教學相互交融。通過單項同步演練,讓學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會計崗位不同項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掌握基本技能和崗位技能,為綜合模擬實訓奠定良好的基礎。
堅持應用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能為本位,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素質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將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職業認證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實行“雙證書”制度,對專業課程進行“課證融合”教學內容改革,形成合理實用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及結構安排,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上。根據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試要求,將《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和《初級會計電算化》三門課程直接納入教學計劃,采用配套教材,合理安排開課學期,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考試機會,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同時,可以與行業中的領軍企業掛鉤,引進行業課程。譬如與用友公司掛鉤,開設財務軟件應用實務課程,學生通過該課程的考核,可同時獲得工業與信息產業部ERP資格認證證書以及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頒發的資格證書。通過“雙證書”制度,使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
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是使教師知識結構達到復合型,不但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做到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能力。所以,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高職師資隊伍的建設,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在高職教師的培養體制上,也應走校企合作道路,讓教師通過實踐完善理論,以理論來指導、促進實踐。(1)鼓勵會計教師參加會計職稱考試,以加快“雙師型”隊伍建設;(2)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在其知識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的基礎上,重點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環節教學能力;(3)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去實習、鍛煉,使教師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融會貫通,在教學中得以充分發揮;(4)完善教師聘用制度,積極聘請社會上具有豐富會計實踐經驗的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到學校擔任實訓師。
會計專業學生現行的評價標準,目前大多采用的是平時+期末終結性考試的評價方式。這種考試評價又是以筆試為主要形式,以分數為標準,以卷面成績為依據。盡管考試的題型是多種多樣的,可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形式重視卷面成績而不重視實際能力,難以正確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為了客觀評價學生的職業技能,必須改革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方法,采用復合的教學評價方式。除筆試外,根據會計職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譬如技能競賽、案例分析、實際操作等多種考試形式,理論聯系實際,考試與考核相結合。考試考核成績可以分為平時考核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三者要根據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技能要求高低給予不同的分數比例。
高職院校應根據基于會計工作任務的教學需要設計實訓規程,不斷完善校內實訓,構建生產性實訓環境。為實現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圍繞著會計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學校應以實用適用為原則,加大會計專業實驗設備的投資力度,改造、籌建會計專業適用的各類實驗室,逐步完善校內仿真教學實訓基地。同時加強管理,完善校內實驗實訓運轉秩序,積極推行職業化的實習、實訓課程,模擬企業環境教學,保證實踐實訓課開出率。
高職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培養技能型經濟管理人才為核心,以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為動力,以積極吸納企事業單位的教育資源服務于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為出發點,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建立“雙贏式”校外實習基地,與企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聘請專家擔任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為學校和會計專業發展出謀劃策;輸送學生頂崗實習和教師下企業鍛煉,建設一批穩定的、能開展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的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深入到經濟實體頂崗工作,提供真實情境下的技能演練機會,實現教育和崗位“零距離”,全面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素質。
[1]高建寧,范世森,高強.江蘇省會計人才需求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探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12):125-128.
[2]姚津.論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成要素及其建設[J].會計之友,2009,(3):82-83.
G718.5
A
1673-0046(2010)7-0004-03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課題成果,編號:09GZL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