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治文,馮東君,李 巖
(1.宜興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宜興 214200;2.七臺河市人民醫院醫務科,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3.伊春市醫院放射科,黑龍江 伊春 1530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只有12%-15%,晚期NSCLC的中位生存期約為8-10個月。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采用聯合化療僅能使死亡風險下降26%-32%[1-4],而且近年沒有顯著突破。對于經現有的各種治療手段治療失敗的NSCLC患者,目前已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僅能給予姑息對癥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來進入肺癌臨床試驗的新治療方法。吉非替尼(Iressa)(ZD1839)是2003年5月在美國上市的,開辟了NSCLC治療的新途徑。Iressa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為靶點的分子靶向藥物,它競爭性地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結合。臨床試驗已證實:Iressa對放化治療失敗后的NSCLC患者仍有一定的療效,包括生存質量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長[4]。我們從2005年6月至2010年2月應用Iressa治療放化療治療失敗的NSCLC 28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入組標準 ①經組織學或細胞學證實的NSCLC;②經放化療治療失敗發生胸腔內或遠處轉移者;③患者預期生存時間>1個月者;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⑤血常規及血液生化檢查均正常。
1.2 一般資料 入組病例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45-76歲,平均56歲。臨床分期:ⅢB期12例,Ⅳ期16例。腺癌20例,鱗癌4例,4例沒有明確病理,考慮肺泡細胞癌。24例接受過超過4個周期的化療,8例接受過放療治療,4例沒有病理的為初治。其化療的前具有具體檢查明確客觀臨床觀察指標,并經各項檢查排除化療禁忌,其肝腎功能、血象均正常,Karnofsky評分≥60分。病例選擇情況見表1。

表1 病例選擇情況(例)
1.3 藥物及治療方法 Iressa為阿斯利康公司產品。Iressa 250 mg/次,口服,每天一次,直到腫瘤進展(PD)或副作用不能耐受而中止治療。
1.4 療效評價 采用WHO標準判定療效,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可見的腫瘤病變完全消失,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腫瘤病灶的最大直徑及其最大的垂直橫徑的乘積縮小50%以上,其他病灶無增大,無新病灶出現,持續4周以上;穩定(Stable disease,SD)或無變化(No change,NC):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縮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過25%,無新病灶出現,持續4周以上;進展(Progression disease,P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灶。此標準對腫瘤大小的測量為雙徑乘積的治療前后對比。CR+PR為總有效率[4],并用治療前后患者的自我評價統計患者臨床的主要癥狀改善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統計學方法分析。
2.1 近期療效 28例入組病例中4例達到完全緩解(CR),8例部分緩解(PR),0例穩定(SD),16例PD。全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2.86%(12/28),癥狀改善率為53.57%(15/28)。主要為氣急好轉,骨痛緩解,發熱控制,乏力減輕,一般狀態好轉,有效者KPS評分從1個月后開始上升,平均上升4.3分。t檢驗:t=2.147,P=0.038。治療前后KPS評分(健康狀況自我評分標準即KPS評分標準,100分:身體正常,無任何不適;90分:能進行正常活動,有輕微不適;80分:勉強可進行正常活動,有一些不適;70分: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維持正常生活或工作;60分:有時需人扶助,但大多數時間可自理;50分:常需人照料;40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別照顧;30分:生活嚴重不能自理;20分:病重,需住院積極支持治療;10分:病危,臨近死亡;0分:死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療效見表2、表3。

表2 治療前后KPS評分比較(分)

表3 治療前后病情緩解比較(例)
2.2 毒副作用 最主要的毒副作用為Ⅰ、Ⅱ度的皮疹,大部分在用藥后1周內出現,一般無需特殊處理。1例死亡病例考慮肺纖維化病例,突發死亡。僅見少數病例出現輕度肝、腎功能損害。見表4。

表4 毒副作用
抗腫瘤新藥Iressa(Gefitinib,ZD1839)是高特異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劑,能競爭性地結合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催化區的MgATP結合位點,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斷激酶的自身磷酸化及底物的磷酸化,切斷異常的酪氨酸激酶的信號傳導,從而達到抗腫瘤目的。有文獻報道32%-84%的NSCLC有EGFR表達[5],其中EGFR的過表達在鱗癌中多見(約84%),腺癌及大細胞癌次之(65%-68%),SCLC罕見。EGFR的表達水平高低與疾病進展、預后有一定相關性[6],表達水平越高,TNM分期越高,出現淋巴結轉移可能性越大,預后越差。Iressa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三線藥物治療。Iressa最早在日本獲準單獨用于復發性NSCLC的治療,2003年5月在美國正式上市,目前國內臨床應用越來越多。
國外日本大阪大學的Fukuoka[3]和美國Cornell大學SloanKettering紀念癌癥中心胸部腫瘤組的Kris[7]主持IDEAL研究(Iressa Dose Evaluationin Advanced Lung Cancer),結果顯示,每日250 mg是合適劑量,療效與500 mg劑量組相似,但500 mg劑量組副作用多,其證實Iressa有確切的臨床抗腫瘤作用,可以用于已接受過含鉑類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二、三線治療,可迅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本組28例患者經Iressa治療后4例獲CR,8例獲PR,0例獲SD,16例PD。全組Iressa治療有效率為42.86%,疾病控制率為53.57%,除1例病人死亡外,其余目前尚存。本組患者主要毒副作用為Ⅰ-Ⅱ度皮疹,其中有1例在最后因皮疹難忍終止服藥。腹瀉、肝功損害、嘔吐、食欲下降、口腔炎等毒副作用均較輕微。1例女性患者治療1個月后死亡,考慮間質性肺炎發生,發生率為3.57%(1/28)。本組研究缺點在于病例數較少,而且尚沒有生存期等資料的統計,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本組觀察結果表明對于放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病例,Iressa單藥是一種有效且具有良好耐受性的分子靶向藥物,其毒副作用輕微且勿需特殊處理,因此,Iressa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該藥價格相對昂貴,只能對經濟相對較好的患者進行,在農村開展治療有一定困難。
[1]Bunn PA.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twodrug combinations[J].J Clin Oncol,2002,20:3565-3567.
[2]簡 紅,廖美琳.IRESSA(ZD1893)治療晚期復治NSCLC40例[J].中國腫瘤,2004,13(10):625-626.
[3]Fukuoka M,Yano S,Giaccone G,et al.Multi-institutional randomized phaseⅡtrial of gefitinib for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03,21(12):2237-2 246.
[4]楊學寧,吳一龍.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RECIST[J].循證醫學,2004,4(2):87.
[5]Nicholson RI,Gec JM,Harper ME.RGFR and cancer prognosis[J].EUR JCancer,2001,37(4S):9-15.
[6]Prenzel N,Fischer OM,Streit S,et al.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critical mediators of multiple recaptor pathways[J].Curr Opin Cell Biol,1999,2:184-189.
[7]Kris MG,Natale RB,Herbst RS,et al.Efficacy of gefitinib,an inhibitor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in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randomizedtrial[J].JAMA,2003,290(16):2149-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