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騏吳 棟*李占賓
專利申請與授權的國際比較與我國 R&D經費投入分析*
■徐春騏**吳 棟***李占賓****
發明專利占三種專利比例、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專利有效量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整體專利質量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我國上述兩個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這與我國研究與發展 (R&D)經費投入少、R&D經費支出中的基礎研究經費比例過低有關。鑒于此,我國在優化三種專利內部比例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 R&D的投入力度,提高發明專利質量。
專利申請 專利授權 專利有效量 R&D經費
發明專利占三種專利比例、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專利有效量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整體專利質量的重要指標。2004年 -2008年國內、國外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本國三種專利申請量的平均比例分別為 25.8%、85.8%,國內、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本國三種專利授權量的平均比例分別為11.9%、76.4%,兩項指標的國外比例較國內分別高 60.0和 64.5個百分點,表明國內傾向于專利質量相對較低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國外傾向于專利質量相對較高的發明創造。2006年 -2008年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占三種專利的比例僅僅為 14.1%,國外高達 78.5%;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 29.62萬件,比國外的 53.18萬件少 23.56萬件,說明國內原始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水平相對低下。
2004年 -2008年三種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量為 292.57萬件和 143.60萬件,國內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是國外的 4.98和 5.11倍。從發明專利數量看,同期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量為104.90萬件和 32.21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是國外 1.50倍,但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是國內的1.26倍。國內專利注重技術含量較低的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國外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方面擁有絕對優勢。
就在華專利申請看,2004年 -2008年專利申請數與授權量居前 16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 (34.5,44.3)、美國 (24.9,18.8)、德國 (9.1,7.9)、韓國(8.4,9.4)、法國 (3.5,3.1)、荷蘭 (3.3,2.8)、瑞士(2.5,2.2)、英國 (2,1.7)、瑞典 (1.9,1.2)、意大利(1.6,1.7)、芬蘭 (1.1,0.9)、加拿大 (0.9,0.7)、澳大利亞 (0.8,0.8)、丹麥 (0.7,0.5)、比利時 (0.5,0.4)、奧地利 (0.4,0.4)1括號內數據分別 2008年為申請受理量占全部國外申請數、專利授權量占全部國外授權量比例,單位:%。除另有說明外,本文相關數據由 2005年 -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中國知識產權年鑒》計算。,16個國家的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占全部國外的 97%;其中有 13個國家的發明專利申請占本國三種專利比例超過 80%,其中兩個國家超過 90%;授權發明專利方面,其中有 13個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三種專利授權量的比例超過 70%,其中 6個國家超過 80%。
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方面,2004年 -2008年國外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和發明專利申請占全部比例為 96.8%和 97.2%;同期國內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和發明專利申請占比為 45.7%和 68.9%。國外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比例一直在高位徘徊,國內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比例近幾年有上升趨勢,但與國外相比,國內職務發明專利申請的比例依然很低。
職務發明專利授權方面,2004年 -2008年國外職務發明專利授權和發明專利授權占全部比例為96.6%和 97.3%;同期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授權和發明專利授權占比為44.2%和74.9%。國外職務發明專利授權的占比也一直在高位徘徊,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授權的占比近幾年雖有上升趨勢,但與國外相比,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授權的比例依然很低。
2004年 -2008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專利申請總量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78.4%、13.3%和8.3%,授權總量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77.9%、13.0%和 9.2%。就發明專利來說,東、中、西部的發明專利申請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77.8%、14.1%和 8.1%,授權發明專利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74.2%、15.7%和10.2%。
按 2008年專利申請總數由高到低排序,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北京、四川、湖北、遼寧和河南居前 10位,前 6位均為東部地區省市,江蘇、廣東和浙江專利申請數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全部申請數,其中,江蘇省專利申請數接近于中西部地區之和。
按 200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由高到低排序,北京、廣東、江蘇、上海、山東、浙江、遼寧、天津、湖南和河南居前 10位,前 8位均為東部地區省市,北京和廣東發明專利申請數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全部發明專利申請數 (見表 1)。
表 1 2004年 -2008年東、中、西部及部分地區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部比例
按 2008年專利總授權數由高到低排序,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北京、四川、遼寧、河南、湖北居前 10位,前 6位均為東部地區省市,廣東、浙江、江蘇專利授權數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全部授權數,其中,廣東省專利授權數接近于中西部地區之和。按 2008年發明專利授權數由高到低排序,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湖南、湖北居前 10位,前 8位均為東部地區省市,廣東和北京發明專利授權數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全部發明專利授權數。2004年-2007年北京市發明專利授權數一直高于廣東省,但在 2008年廣東省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7 604件超過北京,躍居第一 (見表 1)。
2006年我國首次將專利有效量納入統計范疇。有效專利是指截至報告期末,專利權處于維持狀態的專利。與申請量和授權量相比,專利有效量更能體現專利的水平,更能反映企業、地區乃至國家的核心競爭力。2006年 -2008年國內外三種專利有效量累計達到 277.25萬件,國內總量是國外總量的 3.1倍;同期國內外發明專利有效量累計達到 82.81萬件,但國外比國內多 23.56萬件;分年度看,2006年 -2008年國外發明有效專利量分別是國內發明有效專利量的 2.0、1.84和1.64倍。平均而言,2006年 -2008年國內發明有效專利量占國內全部有效專利量的比例僅僅為14.1%,比國外的 78.5%低了 64.4個百分點。
按三種專利有效量占全部國外專利有效量比重由大到小排序,2006年 -2008年日本 (42.7,單位:%,后同 )、美國 (18.7)、德國 (8.4)、韓國(7.9)、法國 (3.9)、荷蘭 (2.8)、瑞士 (2.9)、英國(2.0)、瑞典 (1.8)、意大利 (1.7)分別位居前 10位,16個國家三種專利有效量之和占全部國外三種專利有效量的 97%。2006年 -2008年上述 16國家發明專利有效量占本國三種專利有效量的平均比重為 79.5%,瑞典 (89.5)、荷蘭 (88.2)、奧地利 (87.0)、加拿大 (85.4)、比利時 (82.9)、德國(81.7)、美國 (81.1)、瑞士 (79.9)、芬蘭 (79.8)、韓國 (79.5)分別位居前 10位。
表 2 國外專利有效量相關指標 單位:%
2006年 -2008年 16個國家的職務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發明有效量的平均比例為 97.1%,荷蘭(99.1)、日本 (98.5)、瑞士 (98.2)、芬蘭 (97.8)、瑞典(97.1)、美國 (96.8)、德國 (96.5)、法國 (96.2)、英國(95.0)、丹麥 (94.9)分別位居前 10位 (見表 2)。
從三種專利有效量分布看,2006年 -2008年東、中、西部地區平均比重分別為 78.2%、12.6%和9.2%,其分布具有典型的不均衡特點。按三種專利有效量占全部國內專利有效量比重由大到小排序,2006年 -2008年廣東 (21.4,單位:%,后同)、浙江 (13.4)、江蘇 (9.8)、上海 (7.9)、山東 (6.7)、北京 (7.2)、四川 (3.2)、遼寧 (3.5)、福建 (2.9)、河南 (2.4)、湖北 (2.3)、湖南 (2.2)、天津 (2.0)分別位居前 13位,東部省市占居前 6位。同期 13省市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國內三種專利有效量的平均比重為 13.6%,高于平均水平的 6個省市分別是北京(38.4%)、天津 (22.6%)、上海 (19.8%)、遼寧(19.3%)、湖北 (19.3%)、湖南 (15.5%)。
表 3 我國部分省市區專利有效量相關指標 單位:%
就平均水平而言,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占本國三種專利有效量的比例低于國外 66個百分點,國內最高的北京市較國外平均水平仍低 41個百分點 (表 3)。
表 3顯示,2006年 -2008年東、中、西部的職務發明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如東部地區三種專利有效量的職務發明專利占比由 2006年的44.1%上升到 2007年的 49.0%,再上升到 2008年的 50.1%;同期東部職務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發明有效量的比由 72.9%、76.0%,上升到79.1%;中西部地區也有類似的結論。
2006年 -2008年職務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發明有效量的平均高于 60%的省市有上海(90.7,單 位:%,后 同 )、天 津 (84.1)、北 京(83.1)、廣東 (79.0)、湖北 (75.1)、江蘇 (72.9)、四川 (65.1)、遼寧 (61.1)、浙江 (60.8),東部省市占居前 4位。同期三種專利有效量職務占比高于50%的只有上海 (83.8)、天津 (65.2)、北京(64.8)、江蘇 (57.5)、湖北 (51.5)5個省市 ,東部省市占居前 4位。
2006年 -2008年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發明有效量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就平均水平而言,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發明有效量的比例仍較國外低 23個百分點,國外這一比例大都在 95%以上,我國只有上海高于 90%。
我國 R&D經費投入強度小是我國整體專利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R&D經費投入強度,是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國家 R&D投入經費占 GDP不到 1%,則該國經濟處于發展初期,缺乏創新能力;在 1%~2%之間,經濟處于起飛階段,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大于 2%,經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創新能力比較強。
2007年我國的 R&D經費支出總額達到487.9億美元 (按匯率計算),居世界第四位,美國、日本和德國分別以 3 437億美元、1 485億美元和 738億美元的 R&D經費支出額高居世界前三位。盡管如此,我國 R&D經費投入強度仍然很低,截至 2007年底,我國歷年 R&D經費投入強度最高為 2007年的 1.49%,表明我國處在經濟的起飛階段,仍屬于創新能力弱國家,我國 R&D經費投入強度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大多數發達國家的 R&D經費強度在2%以上,部分國家的 R&D經費投入強度甚至超過3%。
高 R&D投入強度和較高的高技術產業 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基礎研究經費在 R&D經費支出總額中的比重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持續保持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2007年瑞典高技術產業 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例為 62.53%,韓國、德國、日本、英國、芬蘭、法國、美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的這一比例處于19%至 35%區間,而我國高技術產業 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例僅僅為 6.01%。我國 2007年基礎研究占 R&D經費比例僅僅為 4.70%,2003年法國基礎研究占 R&D經費比例高達 24%以上,韓國、奧地利、丹麥、美國這一比例在 14%至 20%區間變動2數據摘編自 2008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A研究經費投入比例的不均衡將會對我國未來科學研究的長期發展構成重大隱患?;A研究經費投入不足,將會導致一個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低,最直接的后果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引發國際競爭能力減弱等一系列問題。這種狀況在我國許多行業已經顯現:我國多數行業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企業的一些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例如,中國的格蘭仕是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商,但關鍵件磁控管仍然依賴進口;我國是彩電生產大國,但關鍵的核心技術卻為外國所掌握;我國鋼產量世界第一,2002年鋼產量 18 237萬噸,比排名第二的日本高出 1倍,但大量優質鋼材、特殊鋼材還要靠進口,2001年、2002年我國進口鋼材分別為 1 700多萬噸和 2 230萬噸。3基普分析之二十三,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decjbdwpc/t20030814_97723.htm,2003-08-18.
就基礎科學研究經費投入主體而言,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發達國家都以政府投入為主體。對于那些投資強度大、收益時間長的基礎科學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研究和公益性科學研究領域,政府是投資的主體來源,其中中央政府更是占投資的絕大部分。政府要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經費的投入力度。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力度,由現階段基礎研究經費占 R&D經費支出比重 5%左右盡快提升至 15%以上;二是盡快將我國 R&D經費投入強度由目前的 1.5%左右提高到 2%左右;三是加大對高技術產業中資企業的支持力度,盡快將我國高技術產業的 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例由目前的 6%左右提高到25%左右。
近幾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占全部申請專利的比例在 26%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平均在 86%左右;我國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全部專利授權量的比例在 11%左右,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平均在 75%左右;國內外三種專利內部比例的迥異表明了國外企業具有成熟的研發能力和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基于此,建議國家對東、中、西部地區實施不同的資金支持方式:對中、西部地區,主要側重于成熟技術和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廣,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給予中、西部地區政策支持;對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其資金和人才優勢,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不僅資助基礎的科學研究,同時對人才、教育、設備和社會科學等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在發明專利上實現質的飛躍,促使我國盡早走出模仿階段,盡可能多的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職務發明專利對科研資金和設備、科研人員的合作以及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來說,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技術含量應高于非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因此,在我國日常專利申請工作中,應該采取傾斜政策,鼓勵更多的職務發明專利申請?!?/p>
*本文受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課題“新鄉市專利現狀及政策研究(SS08-A-08)”專項資助。
**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在站期間以清華大學博士后身份任河南省新鄉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掛職),從事國有企業改革的調研工作。
*** 作者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公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系河南省新鄉市人民政府秘書,公共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