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蘭
(湛江市霞山婦幼保健院,廣東 湛江 524013)
低體溫在麻醉及手術中較為常見,可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及患者的預后,因此有效防止低體溫的發生是目前護理的重要內容。預熱靜脈輸液可以有效預防低體溫的發生,且方法簡單,效果顯著,在臨床各科中的應用較為普遍。我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間對在我院接受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給予預熱靜脈輸液并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間在我院接受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0例,年齡44-65歲,平均(52.20±2.20)歲;子宮肌瘤19例,子宮腺肌癥5例,難治性功能性子宮出血4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2例。對照組30例,年齡42-63歲,平均(52.46±2.24)歲;子宮肌瘤18例,子宮腺肌癥6例,難治性功能性子宮出血3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3例。術前排除子宮惡性病變、子宮體積大于4個孕月妊娠大小者,排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期間手術間溫度維持在22℃-24℃。所有患者均經硬膜外麻醉,并按手術常規操作規程接受手術治療。使用南海市輝越有限公司生產的DW型數顯恒溫干燥箱將液體加熱至37℃。在對患者常規保溫的情況下,實驗組患者輸入加熱至37℃的液體,輸入過程中用棉墊包裹輸液瓶;對照組患者輸人室溫下的液體。開始1 h輸液量為15-20 ml/kg,后改為10-15 ml/kg,并根據血壓和液體丟失情況調整。于麻醉前、麻醉后 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和術終測量并記錄指標包括肛溫、體熱變化量和病人發生寒戰的情況。使用體溫計插入肛門達10 cm,用膠布固定于一側大腿內側,用藥測量溫度。根據公式:吸收熱能=液體質量×(液體溫度-體溫)推算輸液后體熱丟失(或增加)程度。所有患者術后清醒時主訴寒冷并伴有肢體顫抖者認定為有寒顫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χ2檢驗等進行統計分析。
2.1 兩組患者肛溫的變化 麻醉后觀察組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及術終肛溫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肛溫的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肛溫的變化(℃,±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術終組別 例數 基礎值15 min 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36.4±0.435.4±0.3觀察組對照組303036.2±0.236.2±0.336.3±0.336.2±0.236.2±0.335.9±0.236.4±0.235.4±0.336.4±0.335.5±0.236.3±0.235.4±0.3
2.2 兩組輸入液體量及熱能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液體輸入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終熱能變化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液體輸入量及熱能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液體輸入量及熱能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輸入液體量(ml) 術終熱能變化(KJ觀察組對照組30302700±20.02720±25.2)0.54±1.3-2.18±1.2
2.3 兩組寒顫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3例術畢發生寒顫,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寒顫12例,發生率為40.00%,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低體溫是手術中麻醉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如機體寒戰反應、麻醉藥物代謝減慢、凝血障礙及術后滲血量增多、免疫功能抑制及術后切口感染率增加、傷口愈合時間延長、嚴重者還可引起心肺疾患[1];特別是老年患者機體衰退,對寒冷環境體溫調節能力差,手術耐受能力差,一旦術中體溫過低則會大大增加麻醉及手術危險,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而影響預后,因此有效防止術中低體溫是目前護理的重要內容。國內外研究表明加熱靜脈輸注的液體可以有效預防低體溫的發生,該法簡單、有效,在臨床各科中的應用較為普遍,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我們對全子宮切除患者術中給予加溫靜脈輸液并與常溫輸液做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及術終觀察組患者肛溫趨于穩定,而對照組肛溫顯著降低,提示加溫輸液能有效防止患者麻醉及手術中低體溫的發生。觀察組術終熱能變化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提示加溫輸液能有效保持患者的熱能。同時研究發現觀察組寒顫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40.00%,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預熱液體能有效減少患者的寒顫反應。寒顫反應是低體溫的表現之一,也是機體預防體溫進一步降低的機制,低體溫時機體產熱中樞雖受到抑制,但冷敏神經元則興奮,從而使肌肉顫動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平衡。手術中影響患者體溫的因素較多,術中臟器長時間暴露,麻醉藥物對體溫調節中樞的抑制均使術中熱量散失相對較多,從而導致患者體溫降低[2];另外靜注大量低溫液體的輸入也是患者體溫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低溫液體進入體內時需要吸收機體的熱量方能達到與正常體溫相同的溫度,從而增加了機體額外的熱量消耗,進而使體溫降低[3]。加溫液體本身含有一定的熱量,輸入人體后可直接為機體提供熱量,從而使機體的正常體溫趨于穩定并避免低體溫的發生;正常的體溫又能使患者的體溫中樞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從而充分發揮體溫調節的作用,進一步避免了低體溫,故預熱液體能有效的形成保持體溫的良性循環。總之,預熱靜脈液體不僅可避免因輸注液體溫度低而引起的肢體發涼、發麻、脹疼、寒顫等反應,還可有效防止術中體溫降低和熱量丟失,能有效減少低體溫的發生率,從而降低手術風險、減少并發癥,為患者的順利康復提供保障。
[1]申素媛,張永梅,李秀民.兩種輸液溫度對術中老年患者體溫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2):304-305.
[2]楊 潔,閆升榮,果 旭,等.手術室溫度對輸液溫度影響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6):67-68.
[3]鄭小春,李松蓮,吳秀東.不同輸液溫度對老年患者術中體溫影響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6,5(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