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勇
構建公開透明干部選任工作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文/李長勇
長海縣努力破除干部工作的封閉性和神秘化,圍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機制,重點嚴把三個關口,抓好三個透明,較好地落實了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四權”,使干部選拔任用由以往的“封閉運行”向現在的“陽光操作”轉變,有效提高了選人用人質量和公信度。
遵循《干部任用條例》指導原則,長海縣從規范提名的主體、原則、依據、程序、紀律、責任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科學明確、合理規范、便于操作的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并把這種提名制度命名為“三式提名”制度,即“重要崗位會議提名、提拔任職公開提名、個人推薦責任提名”。
基本做法是定期公布空缺崗位。對鄉鎮及縣直黨政正職擬任和推薦人選由縣委常委會提名;空缺崗位需要提拔任職的,單位黨組織、縣級領導成員、相關職能部門、個人都可以提名。個人推薦提名的必須署名,否則無效。
在確保民主推薦公開透明方面,縣委組織部重點把握好兩個環節:
一是把握好推薦前公布環節,做到在推薦前先向社會公布擬推薦干部的職位、任職條件、推薦范圍、程序方法、紀律要求和監督聯系方式等信息,并在推薦會上向參會人員發放符合條件干部花名冊,把選人用人的政策和標準交給群眾,把選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知群眾,提高了民主推薦結果的準確性。
二是把握好推薦后環節,做到適時適度公開民主推薦結果。對推薦人選的得票、排名情況和重點考查對象,向縣委主要領導、紀委負責人和推薦人選所在單位領導班子公開,確保優秀人才在良好環境里有序競爭。

對新提拔干部的考查,長海縣委實行差額考查制度,規定每個空缺職位應有兩名以上的人選進入考查和醞釀程序。
對調整交流的干部,在考查中還采取述職和評議的辦法。主要對象是各鄉鎮、縣直各部門班子成員。班子“一把手”要公開述職,班子成員要書面述職。參加評議的人員有居民代表、所在單位干部職工、管理服務對象和“兩代表一委員”。為確保干部選拔任用公平公正,重點把監督的關口前移,實施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記實辦法,建立干部推薦、考查和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制,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失察與失誤。
在溝通醞釀公開透明方面,縣委堅持在考查干部前發布預告,堅持做到公開考查對象,公開考查程序、公開談話范圍、公開考查紀律。將考查工作公之于眾,并在考查過程中積極引入社會評議、民意調查等考查辦法,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切實把干部考查置于群眾監督之下。堅持干部調整方案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縣紀委等有關領導成員中公開醞釀,有效增強了干部考查工作的透明度。
嚴把干部討論決定關口,是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關鍵。在這方面,長海縣委制定“縣委常委會工作規則”、建立“縣委常委會票決任免干部制度”、“書記末位發言制度”、探索“常委會差額票決任免干部制度”等,規范縣委常委會討論任免干部程序,嚴格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決定任免干部。切實做到“三不”,醞釀時分管和聯系領導有不同意見的不上會,常委會上對意見分歧較大或有重大問題不清楚的不表決,未超過應到會常委過半數同意的不任免。
在任職票決公開透明方面,實行重要崗位兩次票決制和票決結果公開制。縣委常委會票決干部,由常委獨立畫票,票決結果向常委和人大、政協等列席會議領導公開;重要崗位干部任職,由縣委全委會委員票決,票決結果向全委會委員公開。為確保公開透明,重點拓寬任前公示的深度和廣度。
一是對擬提拔的干部、擬任和推薦為鄉鎮及縣直黨政正職的干部在任命前和任命后公示公告,通過縣電視臺、長海黨建網等多種渠道向全縣進行公示。
二是探索建立任前公示進村(社區)制度,將公示延伸到擬提任干部所在單位和居住村(社區),有效擴大群眾監督覆蓋面。
三是建立部長接待日制度,公布干部監督舉報電話,設立干部監督舉報電子信箱,認真受理來電、來信、來訪,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任職票決的公開透明,確保公認度高的優秀干部能夠脫穎而出,以群眾的“公認”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
(作者系長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book=402,ebook=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