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復興靠什么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一位干部的孫子,不喜歡讀書,父母親批評他不讀書將來只能做農民,結果他說,讀書干什么,大哥哥、大姐姐大學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這名9歲兒童有段話更令人震驚:“將來爺爺奶奶去世了,一套房子給我,外公外婆去世又留給我一套房子,爸爸媽媽再留一套房子給我,我會有3套房子,今后出租的話,我躺在那里都可以生活。”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青少年享受著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富足的物質生活,而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卻在下降。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潘貴玉拿出了一系列的調查數據,在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調研顯示,大部分孩子對計劃、目標、家人、社會甚至自己,都抱無所謂的態度:第一是對很多問題棄權,也就是說沒有態度,不關心或者是沒有想過這件事;第二是有沒有、干不干都行,這些孩子對一些事物是有感覺的,但出于無奈,采取的是放棄的態度。第三個則是漠視。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并不缺少對青少年人格、道德層面的塑造,但成效并不明顯。社會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往往偏重知識和學歷,忽視品行和人格的塑造,忽視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這是產生部分青少年理想信仰淡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社會適應能力差、“高分低能”現象的重要原因。
有關專家認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沒有健康的人格是不行的,沒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勤勞的作風、寬廣的胸懷和創新的膽略就是一句空話。
(文/李雄)
book=169,ebook=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