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貴州關嶺“1·12”槍案過程和性質的調查工作,由公安部和貴州省高檢的專家組主持,目前仍在緊張進行。1月22日,中共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崔亞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司法機關最終一定會給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
槍案尚未最終定性。但這起突發事件,在不到16個小時的時間,以簽署70萬補償協議平靜收場,卻值得追問。
面對涉槍、涉警、死人的敏感突發事件,基層政府如何應急處理?
70萬補償協議的決策基于怎樣的考慮?
針對輿論“花錢買穩定”的質疑,基層政府有著怎樣的無奈與苦衷?
2010年1月22日,身處維穩輿論風口浪尖的坡貢鎮長吳昕,作為決策協調過程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補償協議的簽署者,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
36歲的吳昕在鄉鎮基層工作12年了。2009年調任坡貢鎮長,管理這個“偏僻而又邊遠的少數民族鄉鎮”,此前,他在關嶺自治縣城區的關索鎮任副鎮長。
這是吳昕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面對這么棘手的突發事件,他坦陳,處理過程“壓力非常之大”。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基層決策者面對“1·12槍擊案”,你是怎樣應對的?
吳昕:1月12日,我在關嶺縣政府二樓大會議室,參加全縣人口計生工作調度會,鎮黨委書記羅興平也在現場。
派出所副所長張磊給我電話說,“坡貢街上有人打架,我在出警,有人搶槍,出事了,請你喊鎮上的人去維護現場。”然后電話就掛斷了。
鎮里有應急機制,24小時有人值班,只要有突發事件發生,就會馬上有人趕到。緊接著,副鎮長趙凱給我打來電話,“出事了,死了2個人,你趕快回來。”
當時我就急了。請假離開會場往坡貢趕,路上,不停打電話給鎮里,要求他們維護好現場。40分鐘左右,我們趕回坡貢街上,那時,已經有警察在現場維護秩序了。
2008年,甕安事件之后,我們吸取了經驗和教訓,作為基層政府,我們工作在第一線,平時在各種會議上強調,要求村鎮兩委經常入村入戶,調查排解矛盾糾紛,同時,也要求我們要提高調解矛盾糾紛的力度,對突發事件,大家要有一定的應急機制和能力,從維穩的角度,很多事情必須及時地控制住。
中國新聞周刊:你們趕到現場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吳昕:現場的處理工作主要分兩部分,司法部門負責案件的調查;我們鎮政府主要負責家屬的安撫和現場的維護工作。
當時現場圍了很多人,有死者的家屬,也有趕集的群眾。畢竟有兩個人死亡,人命關天,家屬們的情緒都比較激動。我們當時對這件事情的初步判斷,就是一定不能引發更大的不穩定事件。
從近幾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情況來看,部分交通事故、醫患糾紛引起的事件,只要涉及死人,就可能有抬尸堵路、抬尸堵樓、影響正常辦公秩序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穩定死者家屬的情緒。
鎮里的班子成員大致分了一下工:鎮紀委書記帶隊,和駐村干部一起,專門做死者家屬的安撫工作,穩定他們的情緒,我帶隊協助警方在現場維持秩序,另外就是做好人員調配,搞好后勤工作,還有一個協商小組,因為羅興平書記和死者家屬有親戚關系,他牽頭和死者直系親屬代表在鎮政府3樓協商解決途徑。
死者所在的堯上村支部書記是死者的六叔,我就把村支書叫到我的辦公室做工作,要他協助穩定死者家屬的情緒,不要讓家屬出現更多的突發情況,村支書很配合。
我們之后的工作就是慰問家屬,和家屬談心。第一次談的時間不記得了,家屬代表也不記得了。那時候,天色已經比較晚了,現場的死者家屬都比較餓,我就叫鎮政府食堂的炊事員多煮點面條給家屬們吃。當晚,食堂儲備的面條全部煮完了。
晚上,天氣很冷,我就把自己的辦公室空出來,擺上椅子板凳,搬來2個火爐,讓死者家屬進來避寒取暖。死者家屬中還有老人家,我就把我的床空出來,讓年老的家屬休息。
中國新聞周刊:當晚協調處理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為什么在案件還沒有定性的情況下,鎮政府主動提出經濟補償的建議?
吳昕:我們當時希望盡快進行尸檢和調查,但死者家屬提出的要求是,不給補償,就不能移動尸體,不能移動尸體,就無法進行尸檢。
為了盡早地對這件事情進行疏解,主要是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同時,也考慮到死者家庭比較困難,為了使死者早日入土為安,我們就想到給家屬經濟補償。
坦白說,我們的決定主要還是為了社會的穩定,當時省里馬上要召開兩會了,再加之春節臨近,維護社會穩定壓力大,這也是我們基層政府的職責。
當時確實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尸體橫在街上,影響過往交通,也影響鎮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死者在當地是個大家族,處理不當的話,很可能會使他們群起鬧事。
中國新聞周刊:每個死者補償35萬的標準是如何確定的?有媒體報道,坡貢鎮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20萬。
吳昕:35萬是死者家屬同意的底線。協商過程我一直都在,非常曲折,整整一個晚上,
我們最先提出每人補償20萬,但家屬要求一人75萬一人65萬。家屬的要求太高了,這么多錢我們政府根本就拿不出來。
坡貢鎮不存在財政收入的說法,我們現在發工資都是由縣財政統一轉移支付。去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70萬差不多是一個四口之家50年的全部收入。另外,我們也考慮到,如果按家屬的要求補償,非但承擔不起,開了這個先河,今后將是個無底洞。
最后拍板每人補償35萬,是鎮黨委政府協商后做出的決定,也給上級作了匯報,領導同意,我們就簽了協議。
70萬補償款,是鎮政府向縣財政借支的,要等調查結束后,給這事定性了,再專題研究這筆錢如何償還。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有這樣一種聲音,認為案件尚未定性,政府就先行補償,是一種“花錢買穩定”的行為。
吳昕:就像剛才說的,我們給錢的主要原因,還是考慮到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當時,如果不補償的話,最嚴重的后果是,家屬會抬尸體進派出所鬧事。
家屬不止一次這樣說過。
中國新聞周刊:處理這次槍案引發的突發事件,作為基層政府的一把手,有哪些經驗教訓?
吳昕;首先是反應要及時。及時組織力量,安撫家屬情緒,不能因為突發事件再出現更多的不穩定事件。
要做好維穩工作,我們要主動聽取老百姓的想法,多請他們來辦公室坐坐。我們工作的對象是老百姓,我們工作的陣地就在村組農戶。
今后,我們要在全鎮范圍內開展矛盾糾紛的排查和調解,把各種矛盾消化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