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貿》記者 靖東/整理
二、三線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眾多零售企業的關注,外資零售巨頭如沃爾瑪、家樂福,內資零售大腕如百聯集團、華潤萬家紛紛搶占布局二、三級城市。由江西省商務廳和聯商網共同主辦的“潤百·2010年聯商網大會暨第七屆中國零售業營銷論壇”以“因商而聯,開放融合”為主題,聚焦2010年零售業新動向。

丁耀民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人大財經委主任、浙江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
近年來,零售行業不斷快速發展,新的發展形勢要求零售業要有更開放的心態,從而更好地優化整合資源,不斷做大做強。2008年是突變的一年,當年的關鍵詞就是一個字——“救”,救災、救市。那個時候,浙江的經濟指標開始往下走。2009年是非常復雜的一年,當年的關鍵詞是一個“保”字,保增長,保企業,保穩定。通過2009年的努力,浙江省整個經濟指標開始往上走,GDP增幅8.9%,財政總收入3600億元,農民純收入突破了1萬億元。步入了2010年,我覺得今年的關鍵是“調”,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浙江的發展肯定會更好,更快。
張育林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戰略部副主任
最近幾年有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針對外資開放是否過度,是否已對流通產業安全構成威脅?對此商務部有一個基本立場:繼續擴大開放。不開放,國內企業的技術管理、資金、網絡、產品的出口,都會存在更多不利因素。在這個基礎上,企業應該思考怎么進行區域優化,在進行開放、引進外資的同時,國內企業要更多地走出去。
黃國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國零售市場具有50萬億元的潛在市場,20萬億元的銀行儲備,10幾萬億元的金融資產。如何將市場變成企業的業績,這一點是包括所有地產商、供應商、開發商、策劃商、支持商都共同面臨的問題。如何推進發展模式的轉變是當前零售業面臨的一大問題。我的建議是:第一,從政策產值轉向市場;第二,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發展;第三,立足于區域,做強、做足、做實,站穩腳跟;第四,從面前的市場向潛在的市場轉變;第五,從商品的經營轉向服務市場開發;第六,從平面經營向立體經營推進;第七,從重視形象工程轉向社區發展,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周勇 上海商學院教授、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院長
探討我國未來的零售企業,大致存在四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從客戶端、需求端提升客戶的價值,改變零售業;第二個維度是從零度的角度考慮引進人才和降低價格;第三個維度是要注重創新,比如電子商務的發展,主題商店、3+1模式、公園模式,還有其他的新興模式等;第四個維度是要做供應鏈的主導者,能夠把前三者組合在一起,以客戶端、供應端服務于產品并且創新,讓三者成為供應鏈。誰能夠成為供應鏈的主導者,誰就有了創新資本。
吳元軾 潤百首席運營官
為什么中國制造永遠被理解為品質差?因為很多消費者在購物時總是有一個概念:我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因此有些企業會想辦法壓縮他的成本,降低質量。零售業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缺工潮。很多商品很難準時上架,因為員工缺少。這個現象會導致成本提高。企業沒有辦法提高采購單的金額,所以到最后,有些品牌就越做越差。在這個前提下零售企業要關注三個快速反應鏈:研發反應鏈、營銷反應鏈、庫存反應鏈。研發是品牌的根本,尤其在中國做品牌;營銷最重要的是讓庫存時時知道,不管門店開多少,只要有庫存,就有成本。
蔣美蘭 百安居市場部總監
看賣場是否成功,主要有5個評價標準。一是轉換率,二是停留時間,三是困惑指數,四是截擊率,五是等待時間。研究消費者商場的購物行為,才能正確判斷你該如何設計賣場體驗。而所謂的購物體驗就是在門店中,消費者從進門到離開希望有什么樣的體驗。通常,顧客的購物體驗如何主要看:外招是不是很有吸引力?主通道的指引,是強迫動線還是開放式空間?商品介紹是消費者語言還是商品功能?陳列的模式能不能激發消費者的靈感?寫上的價格還是否打算讓消費者看?請記住兩句話:提出的概念與如何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概念是同等重要的;千萬不要在辦公室里決定你的策略,請到現場決定自己3年或5年的計劃。
范國勛 臺灣美華泰精品百貨副總經理
美華泰整個生活流行館之所以會成功,一是因為市場定位非常清楚。二是商品收集豐富,區別于一般的零售。三是有強大的資訊系統作為后盾來掌控整個商品的經銷,創造新營銷的手法。四是賣場靈活度展現,讓消費者在賣場中不會有枯燥感。五是致力于會員的經營。最主要的還是體驗式經營的成功。服務只是一個品牌,商品只是一個道具,消費只是一個過程,但是體驗是永久的記憶。消費者如果在購物的過程中得到美好的體驗,就會透過體驗愛上產品。
王志國 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國內百貨店存在劣勢,尤其是對百貨單店來講,話語權逐漸散失,抵抗外部市場的風險很脆弱。百貨銷售的貨品都是由品牌商提供的,各地之間的差異很少。這種角色也導致營銷上很少有其他的“絕招”。
相比較而言,歐美的模式,更傾向于塑造自己的品牌。比如美國的切爾斯百貨,顧客到那里是關注商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商品的品牌,包括性能、款式、規格等等,在這樣的商場,顧客可以挑選自己的商品。這里的商品其他地方買不到。這種滿足感不斷吸引他們來購物,這也是國內要走的差異化的道路。這要看中國的零售商和經營者,能不能打破現有的經營模式,包括具不具備實現商品差異化、視覺差異化,從營銷到管理的要求,以及這種能力要求對顧客的理解深入,是不是能夠做好顧客體驗。
現在中國80后、90后已經成為百貨業的主要消費者,這會影響中國零售業未來十幾年的發展。對新的消費階層,他們怎么理解。零售業的發展只有跨區域地結合,通過股權,通過多種形式,突破地域限制,達到1+1>2的效果,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