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運平,殷海善,段俊明,李惠斌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綜合考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陽泉市農業局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陽泉045000)
土地是重要的生物要素和物質載體,而耕地則是土地中的精華,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人類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人口持續增加、耕地持續減少的趨勢,對未來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形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維護耕地數量與質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經濟發展中的耕地保護問題已成為國內的一個研究熱點[1~6]。
陽泉市位于山西省東部,屬太行山中段西麓,境內群山割據,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市,其耕地保護與農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同時,陽泉市又是全國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多,工業建設、城市發展與耕地保護、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作為陽泉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本研究通過對陽泉市及其所屬各縣區的統計資料[7]和實證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闡明該市耕地利用的現狀,并提出農業發展的措施。
陽泉市轄陽泉市郊區、平定縣、盂縣3個縣級行政區及陽泉市區和陽泉礦區,該市地處山西東部以太行山為主體的山地和以沁潞高原為主體的構造高原東部邊緣中段。受地質構造的作用和長期水土侵蝕的影響,境內多山、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地形總的趨勢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為階梯狀地貌,地勢落差大,最高點海拔2 018 m,最低點海拔僅345 m;東西兩側為土石山區,中部為低山丘陵,區內山地丘陵連綿起伏,向有“半田半水九分山”之稱。全市地形地貌總的構成是山地、丘陵、平原,其面積分別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75.5%,14.1%,10.4%。
受自然條件影響,陽泉市的土地墾殖率較低。2007年底,陽泉市兩縣一區(陽泉郊區、平定縣、盂縣)耕地面積合計為54 292 hm2,僅占陽泉市土地總面積4 570 km2的11.88%,遠低于山西省25.5%的平均水平。陽泉市人均耕地數量非常少,全市人均耕地面積為413.26 m2。即使僅考慮兩縣一區,人均耕地也只有593.02 m2,為山西省人均耕地1 194 m2的49.63%。尤其是陽泉郊區,行政區人均耕地僅275.59 m2(表1)。

表1 2007年陽泉市耕地情況
1.3.1 水田少,旱地多 由于山高溝深,陽泉市的耕地質量較差,主要是旱地,其面積為50 282 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92.61%;水田共計4 010 hm2,僅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39%,其中陽泉郊區的水田比例最大,為11.73%(表2)。陽泉市的耕地基本上無灌溉條件,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

表2 2007年陽泉市水田旱地分布情況
1.3.2 平地、溝川地少,坡耕地多 陽泉市的耕地中,質量好的一、二等地僅占23.91%,中低產田占75%以上;旱地中,質量較好的溝川地只占16%,其余均為梯田和坡耕地。據2004年坡耕地調查結果,陽泉市旱地中有31 871 hm2為坡耕地,占當年耕地總面積的54.90%,且主要是15°以上的坡耕地,部分坡耕地不適宜耕作;還有24 317 hm2為梯田。其中,平定縣的坡耕地比例最大,占到耕地面積的89.37%;盂縣的坡耕地較少,僅占耕地面積的19.16%(表3)。

表3 2004年陽泉市坡耕地情況
另據2006年的坡耕地調查結果,在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之后,陽泉市仍有15°~25°宜耕坡地4 041 hm2,15°~25°宜耕梯田 5 419 hm2;15°~25°不宜耕坡地 369 hm2;>25°宜耕梯田803 hm2,>25°不宜耕坡地673 hm2,>25°不宜耕梯田 856 hm2,總計12 162 hm2。對于>25°的耕地,應在適當的時機全部退出耕地管理。
1.3.3 生產力水平低 2004年,陽泉市耕地生產力評價結果顯示,陽泉市耕地高產田4250 hm2,僅占陽泉市耕地總面積的7.32%;中產田面積為45 530 hm2,占陽泉市耕地總面積的78.43%;低產田8 273 hm2,占陽泉市耕地總面積的14.25%。陽泉市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高達92.68%,遠高于山西省75%的水平,耕地的質量比較差。
陽泉市是一個工礦業城市,采礦業及其他建設項目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盡管采取了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多種措施來增加耕地面積,但陽泉市的耕地保有量總的來說還是日益減少。1949—1990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 330 hm2,1990—1996年年均減少耕地800 hm2。1996年以后,尤其是2001—2005年間,耕地絕對數量減少速度加快,這5年分別比前一年耕地減少810,5 140,7 050,5 010,3 750 hm2,僅 2003 年一年減少的耕地數量就占到2002年耕地總量的10.06%(表4)。減少的耕地多位于平川、城郊周圍,質量較高,而補充的耕地多來源于丘陵山區的荒草地和灘涂,質量較差,難以彌補建設占用耕地損失的產量。

表4 1996—2007年陽泉市耕地增減情況
圖1反映了1996—2007年陽泉市及各縣區每年末耕地資源保有量的情況。耕地減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建設占用、退耕還林和農業結構調整,另外,因采礦造成的土地塌陷、損毀、污染和水土流失也很嚴重。

陽泉市耕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在播種面積少,復種指數低。2000—2004年5年的復種指數均低于100%,加之有部分復播地和設施農業栽培地的因素,說明該市每年有大量的耕地撂荒。復種指數每減少1%,陽泉市就少播種543(2007年)~761 hm2(2000年)。2005—2007年情況有所好轉,復種指數略大于100%(100.03%~101.64%)(表5),但仍遠低于山西全省的多年平均值112.22%。耕地復種指數與無霜期長短、耕地生態環境等密切相關,反映了耕地的利用程度。陽泉市農作物復種主要是冬小麥收獲后夏播雜糧,而該市糧食生產以玉米為主,小麥播種面積很少,又因水熱條件的制約和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小麥播種面積持續減少,因此復播面積不斷降低。陽泉市耕地利用中由于提高復種指數的空間非常有限,首先應把有限的耕地全部耕種起來,堅決消滅撂荒地。

表5 2000—2007年陽泉市耕地利用率
陽泉市是一個典型的工礦業城市。該市近年產業發展的基本定位是建設以新型能源、新型材料、鋁工業、化學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特色農業六大產業為主導的、在國內省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業基地?!笆晃濉焙汀笆濉逼陂g,資源型經濟轉型步伐將加快,將上馬一批大型工業項目,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鐵路公路交通建設,加速人口城鎮化和城市建設。所有這些項目都需要以土地為支撐,建設用地需求很大,且大部分得通過占用現有耕地解決,壓力極大。根據多方面預測,至2020年各項建設用地還需占用耕地6 000 hm2,約占當地耕地總面積的11.05%。
陽泉市的人口發展趨勢是人口增長率逐步下降,但人口總量持續增長,2007年全市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40 628人。2000—2007年該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穩定在5‰以下,2007年僅為3.89‰,這個指標優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陽泉市人口數量增加的區域主要是陽泉市城區和陽泉市礦區,2007年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加了6 869和9 483人,這符合產業化發展和人口城鎮化的發展規律,符合現代人口集聚的模式。但隨著經濟發展,陽泉市的人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增長。
以2007年人口為基數,根據2000年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值4.5‰預測,陽泉市2010年總人口將達到133.16萬人,2020年總人口將達到139.27萬人,比2007年分別增加1.78萬和7.90萬人。為滿足未來新增加人口的生活需求和現有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加大對土地的壓力。
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造成了大面積土地的尾礦壓占、地表塌陷和耕地損毀。尤其是采礦造成的土地塌陷、水系和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會嚴重影響耕地數量和質量。根據陽泉市國土資源局統計,1997—2005年陽泉市因災損毀廢棄耕地共約1 194.4 hm2,平均每年減少132.71 hm2。隨著今后采煤數量增加,塌陷毀壞耕地的規模會呈加速的趨勢。據預測,至2020年,塌陷損毀等還將導致陽泉市耕地減少1 990 hm2,數目巨大。
陽泉市耕地質量差、農作物種植結構簡單,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空間極小。陽泉市種植的糧食作物以春玉米為主,2007年春玉米播種面積為44 530 hm2,占到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70%,其他作物合計僅占19.30%。當年春玉米產量達204 449 t,為當地糧食總產量227 285 t的89.95%;當年玉米單產為4 591.26 kg/hm2,這個單產已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產量(其他7年分別為 2 143.26,2 329.77,3 291.19,3 049.80,4 274.47,4 104.03,4 106.68 kg/hm2),可見繼續大幅增加單產的難度較大,而這個單產還遠低于當年山西省全省的春玉米單產水平(5 790.99 kg/hm2),說明陽泉市耕地產出率低。
陽泉市的耕地后備資源包括未利用的荒草地、灘涂、鹽堿地等。根據陽泉市的調查,全市宜耕地后備資源僅有6 800 hm2,其中可開發為優質耕地的僅1 000 hm2左右,可開發面積不大,可開發后備資源較為貧乏。
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加之過去全市曾大搞土地開發整理,較好的后備資源已基本開發,所剩未利用地多屬質量差、開發難度大的土地,特別是受地形、水源、交通等條件限制,開發整理需較大投資,且開發出的土地質量較差。即使這樣,仍應繼續開發耕地,至少要保證占補平衡。
撂荒地的質量一般優于耕地后備資源,所以,在條件允許時,把所有撂荒的耕地播種起來,使其實現耕地的價值。這相當于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可以大大緩解社會對耕地的需求。
如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加強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投入、提高耕地集約利用程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采用新品種、推廣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陽泉市的農作物單產仍有提高的空間。則產量的增加相當于增加了耕地面積。
陽泉市長期的礦山開采、尾礦壓占等消耗了大量的耕地。有些礦區資源已經耗竭,無繼續保留的價值;有些曾經自燃過的礦山,其地面上有大量被毀壞的耕地;有些舊農村居民點被遺棄等等。這些都可整理或復墾成為耕地,這一部分土地往往由于立地條件比較好,所以整理出的耕地質量比較高。
作為一種寶貴資源,耕地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不僅生產農產品,而且也擔負著維持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任。耕地狀況也是我們制定耕地保護政策措施的前提和立足點。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解決措施。
陽泉市優質耕地少,有灌溉條件的良田更加珍貴,對桃河灌區、娘子關灌區以及郊區蔬菜基地這三區的優質農地,應劃定保護區。采用科學的方法監測,建立優質耕地轉用許可制度,限制一定范圍內的工業項目尤其是采礦項目,保護優質農地不被占用,保護水系不被破壞,保護水土不被污染。
陽泉市通過大規模礦業開采和發展其他工業,已有雄厚的經濟積累。2007年,陽泉市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降至1.5%,現階段地方政府已經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用于工業反哺農業,用政府手段建設耕地,增加對土地的投入,治理災害損毀的土地,增加對毀壞耕地的復墾與重建。
陽泉市地表徑流資源比較豐富,娘子關鎮在建設水澆地上有成功的經驗,要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來提高農作物生產水平。平川地區的基本農田將能夠適應機械化耕作條件,坡地基本實現梯田化。
在種植業中繼續推廣農業新技術,如采用新品種(玉米新品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甘薯良種等)、新型高效肥料、新農業機械、新栽培措施(立體種植、覆蓋技術、旱地節水灌溉技術等),使有限的耕地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 黃木易,吳次芳,韋仕川.城市化進程中實現耕地總量平衡的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06(11):22-25.
[2] 李宗堯,楊桂山.安徽沿江地區耕地數量變化特征及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J].資源科學,2006,28(6):91-96.
[3] 孫強,蔡運龍,王文博.北京耕地流失的時空動態與調控途徑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6):108-117.
[4] 陳百明,杜紅亮.試論耕地占用與GDP增長的脫鉤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5):36-42.
[5] 張虹波,劉黎明.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5):11-16.
[6] 陶運平,戴文斌.山西省集約利用土地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4):6-9.
[7]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