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Inland Area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兩江新區擁有中國首個內陸“水港+空港”保稅港區 攝影/楊紹全
兩江新區將探索內陸開放新模式,輻射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發展。
重慶具有作為承接地的特殊區位優勢和內陸先行開放的條件—地處東西部結合部,位于長江上游經濟帶核心地區,西部唯一集水陸空運輸方式為一體的交通樞紐;礦產資源豐富、人才科技儲備充足;支柱產業基礎雄厚,主導產業競爭力提升快;金融實力強,商貿物流輻射面廣等等。
建設成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重慶的奮斗目標。市委書記薄熙來作了這樣精辟的分析:“重慶不靠海、不沿邊,對外開放確有客觀難度,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區域布局由沿海向內陸延伸,在定位、體制、政策、區位等綜合要素的作用下,重慶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西部的開放高地。”
事實如此,重慶已具備了搶占開發開放戰略制高點的天時地利。在兩江新區,這個區域擁有中國首個內陸“水港+空港”保稅港區,總面積8.37平方公里,分水港和空港兩個功能區。交通、科技、制造業發達,已具備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的基礎。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實力,將作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力打造內陸開放性經濟,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和涉外經濟,成為西部對外開放發展最快的地區。
自去年6月2日開工建設以來,保稅港區一期圍網面積達到2.67平方公里,并于今年5月11日通過國務院聯合驗收組正式驗收,二期及首期配套產業區已開工建設。目前保稅港區正積極配合海關等有關部門,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封關運行。
與此同時,保稅港區招商引資初見成效,截至目前,該區已與100家境內外企業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已有60個企業及項目落戶保稅港區。下一步,兩江新區將與保稅港區一道,按照建設兩江新區開放標志區的目標,把外向型企業布局在保稅港區并形成區內外科學配套、功能互補、效益顯現的強大產業集群,為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奠定堅實基礎。
〉十大工程為民生〈
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
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以深化林權改革為動力,念好“山”字經,支持“兩翼”農戶發展林果、林下養殖、林業種植、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政府籌資100億元投入萬元增收工程,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引導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種苗,派1萬名農技人員下鄉從事技術服務,建成100個農產品交易市場和1000個輻射全國的銷售網點,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力爭“兩翼”農林總產值達1000億元,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收入由1.5萬元增加到2.5萬元以上。“兩翼”以外區縣要結合自身特點推進農戶增收。大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建成15 00個集中、寬敞、舒適、方便的“農民新村”,改造農村危舊房30萬戶,新建巴渝新居15萬戶。打造100個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城鎮。新建和改造集鎮自來水廠300座,解決6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繼續給予31個遠郊區縣城每年3000萬元專項支持,加快配齊學校、圖書館、影劇院、體育館、商業街等“幾大件”,全部具備區域性小中心功能。率先實行相對扶貧標準,對低于農民人均純收入30%的農村人口進行動態扶貧開發。完成1000個村整村脫貧,易地搬遷38萬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

▲發展林業種植特色產業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