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熊 怡 通訊員 余明芳 李廷勇
王開元的翻身仗
□文/本刊記者 熊 怡 通訊員 余明芳 李廷勇
Wang Kaiyuan Battles for a Change for the Better

▲高效生態農業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攝影/陳拾周
說起王開元,在巫溪縣勝利鄉雙勝村幾乎無人不曉。上世紀80年代,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難戶。住的是土房,吃的是“三大坨”(紅薯、土豆、玉米),每學期開學時,娃娃的學費都得靠老師墊付。
王開元現在可不同了,他說自己打了翻身仗。
2007年,巫溪縣在文峰、勝利等5個鄉鎮啟動了高效農業示范片建設。農業、林業、畜牧、水利、扶貧部門與鄉鎮一起組建了一個“專家團”,來到海拔超過1000米的雙勝村。“立體農業”的概念王開元聽不懂。一位技術人員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就拿養羊來說,雙勝的冬天很冷,坡上沒有多少青草,營養跟不上,羊子就要掉膘,不虧本就算幸運。如果改種草圈喂養良種羊,一年四季不差料,還保護了森林,羊圈便池可以改建為沼氣池,完全不砍樹燒柴煮飯、少花錢買煤,屋里屋外還能保持清潔衛生,好處多多。簡單地說,立體農業就是一種循環農業,把各種資料重新利用起來,形成一種高效生態農業。”
王開元開竅了,可家里沒有一分錢。“專家團”里結對子幫扶他的是一位副鄉長。這位副鄉長把縣上專家請到他家里轉了轉,開出了“藥方”:“你可以先試試食用菌,養頭母豬,喂兩頭波爾種羊,再養兩張蠶子,形成菌→草→畜→沼的立體模式。”“種食用菌可以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方法,縣上公司給你提供菌種和技術,還包回收,你的東西賣成錢了,再還他們的本;買山羊種有鄉里擔保的小額貸款,牲畜局還會定期傳授技術,指導防疫。”
在專家的指導下,王開元搞起了“立體農業”。一年后,王開元獲得了4000多元的純收入。2009年初春,王開元從住了30多年的泥巴房搬出來,在新修的巴渝新居里過了一個十分愜意的春節。
2009年底,王開元順利實現了6萬元多元的進賬。“10頭母豬收入1萬多;三季蠶子每季養8張,每張收35公斤左右,賣了近兩萬元;63只母羊,年底出欄近50只,收入2萬左右;還有2畝食用菌,收入4000元。這些收入除去成本,一年的純收入也有3萬多元。”
在巫溪高效生態示范區,越來越多的農戶像王開元一樣,走向了致富之路。

▲武隆縣政府與農戶簽約萬元增收工程 攝影/唐 明

▲黔江區濯水鎮建立鎮長示范片林下養雞 攝影/鄒金倉

▲希望的田野 攝影/許秋生

▲黔江區濯水鎮農民新村 (資料圖片)
重慶市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辦公室主任龔天榮:
“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蘊含的機遇多,并且政策也好。首先,市財政安排了大量專項資金。另外,兩翼龍頭企業加工、銷售農產品上繳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給予補貼企業,免交因參與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產生的各種規費,除了市級各種扶持政策,各個區縣針對各自特點,也有系列扶持政策。”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
“重慶實施萬元增收工程,是一項大舉措,是老老實實辦事、實實在在統籌的大德政,值得高度肯定和各地借鑒。重慶促進農民增收,應當因地制宜、多管齊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經營性收入,提出發展林下經濟,這就是條好路子。要抓住國家加大基本建設投入力度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大好機會,增加農民在第二產業中的就業機會,提高工資性收入。”
重慶主城某零售連鎖超市負責人李雪梅:
“我們和市內50多家大型超市,已經與‘兩翼’地區500多個農林產品專業合作社對接,通過加工配送、貼牌生產,使農產品直接從田間進入市場。我們還可以直接下鄉種地,超市需要什么,農產品基地就生產什么。這種農商對接模式,減少了中間商的環節,超市直接到農民手中買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將使主城生鮮蔬菜、水果價格下降一成左右,為市民供應更多物美價優的農產品。”
〉十大工程為民生〈
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區綠化率達到35%,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
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區綠化率達到35%,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按照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優的人居環境。大搞荒山綠化,推進城市增綠,營造良好生態,新增造林12 00萬畝;新增城市綠地632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平方米;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85%、70%以上,讓市民呼吸清新空氣,喝上干凈水。全面完成主城區12 00萬平方米危舊房、“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今明兩年綜合整治老舊居住區1.2億平方米,改造主城干道31條,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特色風貌街區。嚴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高度,新建一批大中型廣場、公園和文化體育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娛樂場所。著力解決如廁難、過街難、停車難問題。新增軌道交通營運里程12 0公里,完善換乘系統和公交線網,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石柱油草河森林公園 攝影/袁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