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玲
(河南省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信陽 464000)
產后出血是產科極為常見的分娩并發癥,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我科分娩的5 903例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的128例(2.17%)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我院分娩產婦5 903例,其中陰道分娩3 634例,剖宮產2 269例。發生產后出血128例,發生率為2.17%。年齡最小20歲,最大38歲,平均(29.8±4.6)歲。其中初產婦83例,經產婦45例。孕周35+5~42周,平均(39.00±2.61)周。
產后出血診斷標準[1]: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
產后出血量的測定采用容積法、面積法及目測法,①經陰分娩:胎兒娩出后即將專用彎盤置于產婦臀下至分娩結束,用量杯直接測量彎盤中血量。目測其余出血量,分娩結束后計算產后2 h至產后24 h總出血量。②剖宮產分娩:子宮壁切開后先吸盡羊水并記錄負壓瓶中羊水量,術后記錄負壓瓶中液體量,其刻度之差加上面積法所計算紗布、布類出血量即為術中出血總量,余出血測量方法同經陰道分娩者。
子宮收縮乏力91例(71.1%),胎盤因素26例(20.3%),軟產道損傷8例(6.3%),凝血功能障礙3例(2.3%)。見表1。剖宮產2 269例,發生產后出血87例,產后出血發生率為3.8%。正常的陰道分娩3 634例,發生產后出血41例,發生率為1.1%。兩種分娩方式的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產后出血原因
出血量 500~800 ml 92例(71.9%),失血量>800 ml 36 例(28.1%)。出血時間發生于產后2 h內105例(82.0%),2 h后23例(18.0%)。
糾正休克是產后出血救治的關鍵,通過補充血容量,及時輸液輸血,改善微循環,以保證主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宮縮乏力者給予按摩子宮、注射宮縮劑、米索前列醇等治療;胎盤因素者予以清宮、徒手剝離胎盤、縫合或切除子宮等處理;產道損傷者予以裂傷縫合;凝血障礙者給予輸新鮮血和血小板等。對產后出血不超過800 ml、無休克表現、全身一般狀態良好者只給予補充平衡液與對癥處理,未給予輸血。出血量超過800 ml且伴有休克表現者均予以輸血400~800 ml或以上,同時糾正酸中毒,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本組128例產后出血患者經積極搶救、精心治療及護理,預后良好,無一例死亡。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居我國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2]。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他原因還可能包括產婦體力衰竭、多胎、巨大兒、產程延長、羊水過多、妊高征、剖宮產、鎮靜劑使用過多或麻醉過深等[3]。本組128例產后出血的原因相對單一,分別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子宮收縮乏力的比率最高,達71.1%。
貧血、低蛋白、水腫、雙胎、巨大兒、產程延長、精神過度緊張、麻醉劑的使用等都可能導致子宮收縮乏力[4],有上述相關高危情況的產婦胎兒娩出后即可考慮用縮宮素[5]。在無用藥禁忌證情況下可考慮同時給予米索前列醇肛塞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必要時可給予補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子宮捆綁式壓迫及止血藥物等處理,可有效降低孕產婦的病死率[6]。由于大約80%的產后出血發生在產后2 h內[7],因此,胎盤娩出后,產婦應繼續留在產房觀察2 h,重點監護,密切觀察一般情況、生命指征、陰道流血和宮縮情況,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本組105例產后出血發生于產后2 h內,占82.0%。
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較多,除婚前教育、孕期保健、高危因素篩查、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等積極治療外,還應密切觀察產程,認真、及時處理每個環節,采取綜合干預措施,提高產科質量,可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和凝血功能障礙是其四大病因。剖宮產產后出血率明顯高于正常的陰道產。掌握產后出血臨床特點,做好產前、產時、產后監測及護理,正確評估出血量,及早發現及時搶救,是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和產婦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24.
[2]鐘淑萍.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30-31.
[3]李翠珍.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護對策[J].全科護理,2009,7(8):1997-1998.
[4]朱玉珍.產后出血的病因及防治[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5):168.
[5]付少瓊.產后出血的原因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5):3518-3519.
[6]黃利萍.產后出血108例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2):194-195.
[7]李青.171例產后出血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