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榮,任保軍,張迎軍,王春燕,王悅喜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一種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心肌梗死之間的臨床綜合征,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破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強,引起血栓形成,故抗血小板及抗凝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尤為重要。通過研究疏血通注射液聯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有效性及對血液流變學、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住院治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根據典型胸痛癥狀、心電圖改變、冠狀動脈造影而確診為靜息性心絞痛、初發心絞痛、惡化勞力型心絞痛,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類心絞痛。患者被隨機分為疏血通組、對照組。疏血通組55例,男35例,女20例;合并高血壓者 14例,糖尿病9例;其中靜息性心絞痛18例,初發心絞痛22例,惡化勞力型心絞痛16例。對照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合并高血壓 13例,糖尿病 9例;其中靜息性心絞痛14例,初發心絞痛19例,惡化勞力型心絞痛15例。兩組年齡、性別、危險因素及病程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包括休息、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他汀類藥物,首次頓服阿司匹林300 mg,而后改為100 mg/d,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并控制血糖及血壓。疏血通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10 d后觀察兩組療效。兩組均可以合用抗高血壓藥、降糖藥、他汀類降血脂藥。禁用溶栓、其他抗凝或降纖藥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胸痛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心電圖變化;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hs-CRP水平及不良反應。hs-CRP測定采用高敏法檢測,用OLMPUS AU 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操作按試劑說明書嚴格進行。hs-CRP測定采用高敏法檢測,用OLMPUS AU 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操作按試劑說明書嚴格進行。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T改善50%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無效:心電圖改善未達上述標準。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2.1 癥狀改善情況 兩組治療后胸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疏血通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詳見表1。指數、血小板聚集力率、纖維蛋白原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疏血通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 n 發作頻率(次/天)治療前 治療后持續時間(min)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6.5±2.8 3.8±1.21) 16.5±7.1 9.7±3.51)疏血通組 55 6.8±3.0 2.5±0.81)2) 18.2±6.4 6.3±3.61)2)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3 hs-CRP變化情況 對照組治療前后血中hs-CRP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疏血通組治療后hs-CRP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后疏血通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兩組治療10 d后紅細胞聚集
表2 兩組患者紅細胞聚集指數、血小板聚集力率、纖維蛋白原、hs-CRP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紅細胞聚集指數、血小板聚集力率、纖維蛋白原、hs-CRP比較(±s)
組別 n 紅細胞聚集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血小板聚集力率(%)治療前 治療后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治療后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5.13±0.45 4.31±0.381) 62.31±8.21 43.54±6.741) 3.42±1.02 2.65±0.651) 5.12±1.24 4.02±0.89疏血通組 55 5.31±0.51 4.01±0.431)2) 60.18±9.32 37.70±5.761)2) 3.56±0.96 2.07±0.721)2) 4.87±0.97 2.43±0.971)2)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4 心電圖改善情況 對照組與疏血通組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89.6%和89.1%,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2.5 不良反應 疏血通組出現2例皮膚瘀斑,2例鼻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27%,對照組出現2例皮膚瘀斑,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6%。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水蛭、地龍。水蛭能破血逐瘀通絡,地龍可活血化瘀通絡,兩者配伍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水蛭的主要成分水蛭素(Hirudin)是凝血酶特異性抑制劑[1],水蛭素對凝血酶有很高的親和力,是作用很強的凝血酶特異性抑制劑,使凝血酶失去裂解纖維蛋白原的能力,抑制纖維蛋白的形成,同時它也能阻斷凝血酶催化的止血反應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反應,是一種直接凝血酶抑制劑,與傳統的凝血酶抑制劑肝素相比有明顯的優點。所以低濃度的水蛭素即可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固[2]。而蚓激酶則有抗凝和纖溶作用,后者包括了對纖維蛋白原的直接溶解和激活纖溶酶原的間接纖溶作用。本研究結果提示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基礎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可明顯緩解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胸痛癥狀,經治療后紅細胞聚集指數、血小板聚集力率、纖維蛋白原均明顯改善。
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的主要機制是易損斑塊破裂誘發的急性血栓形成,而斑塊內的炎癥活性正是造成斑塊易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炎癥反應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3]。C反應蛋白(CRP)是反映冠狀動脈斑塊不穩定的一個重要的血清標記物,CRP濃度增高反映斑塊炎性活動活躍,斑塊趨于不穩定。大量研究表明,高濃度CRP直接參與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使血管的內皮依賴性舒張反應減弱、抗血栓和抗病原特性喪失。高濃度CRP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動脈內膜增厚,促進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4,5]。本研究結果提示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中hs-CRP水平無明顯改變,而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后血中hs-CRP水平明顯下降。
[1]吳浩,袁伯俊.重組水蛭素抗血栓作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95,22(4):219-222.
[2]Johnson PH.Hirudin:Clinical potential of athrombin inhibitor[J].Ann Rev Med,1994,45:165-177.
[3]Libby P,Ridker PM,Maserl A.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2,105(9):1135-1143.
[4]Fichtlscherer S,Rosenberer G,Drik H,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vaso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0,102:1000-1006.
[5]Hayaishi-Okano R,Yamasaki Y,Katakami N,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type l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143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