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稱新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時分秒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3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4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知識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孫偉娜
“用審美眼光來觀察,語文課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用審美的心靈來感受,語文課就是一個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無盡的寶藏!”現行小學語文教材薈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和文體結構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育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教育呢?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1啟發想象,感知美感知是兒童參與審美活動的直接的心理基礎。唯有形狀、色彩和聲音等可感知具體形象才能刺激兒童感覺器官的興奮,從而獲得對事物美的認識和判斷,產生審美感知。
要把感知寓于語言文字之中的各種美的形態,必須把語言文字的各種美的形態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形象,因而需要從喚起學生的審美想象去尋覓。
如《鳥的天堂》一文,第一段寫傍晚時分,作者和他的朋友劃船去玩,描繪了鳥的天堂所處的特定的背景。教學時,我以“向河中心移去”的“移”字為突破口,讓學生討論“移”字能否改成“駛”字,為什么會聽到“一曲音樂”?同時又板書“太陽、山坡、紅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表示物象的詞語,作為學生探景的拐杖。繼而,我又用“美”的聲調,平靜幽雅的語氣,以白描手法描繪“鄉村黃昏圖”:天晚了,太陽落山處,留得一抹燦爛的紅霞。一條潔白的石子路從鄉村蜿蜒而出,靜靜地躺著。石子路的盡頭是條大河。河邊幾棵大樹底下停著幾只小船。“移”字的咀嚼,“拐杖”的提示,繪聲繪色的描述,開啟了學生的想象思路,他們依據生活經驗重新組合表象,從而感知了“鳥的天堂”多姿、寧靜的形態美。
2品詞品句,理解美語文教材具有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時我透過課文優美語言的本身,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揣摩、品味語言美。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暮江吟》中描繪了深秋時節傍晚江上的優美景色。詩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貼切傳神,而且創造了一個清新、幽美、靜謐的境界,沁人心脾。類似的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還有許多。我們可以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去閱讀,去品嘗,去體會,從而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3指導觀察,發現美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為了幫助學生發現美的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常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美的蹤跡,領略美的意境。早春,嫩芽吐綠,細雨蒙蒙;初夏,繁花似錦,瓜果飄香;秋天,稻谷金黃,碩果累累;隆冬,青松挺立,白雪茫茫。為了觀賞這些美景,田間小路上留下了同學們的足跡,晚霞出現過同學們的身影,他們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在指導學生觀察青松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我們經常看見在工廠學校機關或是在庭院,人們都喜愛栽上青松。那么,青松為什么贏得人們喜愛,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同學生經過觀察以及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懂得了:青松高大挺拔、枝葉茂盛,外形象寶塔,十分美觀,可以用來美化環境;同時它是質地較好的木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青松不畏嚴寒,四季常青,在任何艱難的困境中都能生存。我又引導學生思考:人們常用青松來形容什么呢?人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從而對學生進行抗挫能力的教育。
4對比分析。鑒賞美美,往往在比較中產生,如講《落花生》時那些埋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花生,與那些高掛在樹上的鮮紅耀眼的果實對比,更顯花生的內在美。再理解父親的那段話:“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從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學生通過鑒賞,明白了應該怎樣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