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俄羅斯再掀大型國企私有化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埃莉維拉·納比烏琳娜11月17日正式宣布,俄政府已經批準了“2011-2013年國企私有化方案”。這將是蘇聯解體后俄政府的又一輪大型國企私有化進程,其規模僅次于上世紀90年代的“證券私有化”。
根據方案,未來三年內將被部分私有化的國企和國有銀行包括: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統一電力系統聯邦電網公司、俄羅斯水電公司、俄羅斯鐵路公司、現代商船股份公司、俄羅斯農業銀行、俄羅斯外貿銀行、俄羅斯儲蓄銀行、俄羅斯農機租賃公司和俄羅斯聯合谷物公司。
方案中,俄羅斯政府減持股份的比例最少為“4.11%減1股”,最大為“50%減1股”,這一比例保證了俄政府在減持后的企業中仍處于控股地位。
遺憾的是,之前被看熱捧的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和俄羅斯酒業公司“榜上無名”。
納比烏琳娜預計,未來三年,俄政府將從上述國企的私有化中獲得大約1萬億盧布(約合人民幣2137億元)的資金。而在2013年之后,國企私有化的進程不會停止,仍將繼續,俄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國企私有化中再獲1.8萬億盧布(約600億美元)財政收入。
面對10年來首次出現的預算赤字,私有化方案會帶來額外的預算收入,這些收入可以用來激勵發展不足的中小企業。它將使企業對私人投資者變得更加透明、更負責任。同時,它還可能會招來擁有資金與技術的外國戰略投資者。
——英國《金融時報》社論
此次推出私有化方案的目的,除有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財政赤字的考慮外,更主要是為推動結構性改革,吸引私人投資,提升國企的經營管理水平。俄總統梅德韋杰夫上任以來,就曾多次批評國有企業缺乏效率和創新意識,要求對壟斷性企業進行結構性改革。
——《人民日報》
雖然都是“私有化”,但“梅普組合”在深思熟慮之后提出的“有限私有化”戰略,與葉利欽當年“有病亂投醫”式的“完全私有化”的做法有本質區別。俄政府的此次“私有化”不是徹底放棄控股權,這能使俄政府在新一輪“私有化”中,始終占據可進可退的主動地位。而且,這些國有股份并不是“低價甩賣”,而是一副“待價而沽”的模樣。
——《青年參考》
俄羅斯政府10月22日晚宣布,已批準一份總額涉及600億美元的五年私有化計劃。這是俄羅斯歷來最大規模的私有化計劃,內容是把900多家國有企業的股份出售。
根據國際文傳通訊社報道,這項計劃主要通過向私人投資者和私營機構出售國有資產的方式,讓這900多家國有企業逐漸向私有化轉型。例如俄羅斯最大能源公司——俄羅斯石油工業公司,當局會先出售其15%的股權,并有可能在2015年放棄控股權。
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表示,俄羅斯政府希望通過推進全面私有化,減少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以推動市場經濟改革。當局的目標是將大多數國有企業轉型為私營資本控股公司,政府將只參與分紅,不再參與管理和經營。
(編輯|張軍)
背景鏈接
證券私有化
上世紀90年代初,俄政府實施激進的“休克療法”經濟改革,通過向民眾發放私有化證券等方式推行全面私有化,以迅速從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向私有制和市場經濟過渡。于是,12.5萬家國有企業,每家企業僅以1300美元的平均低價被賣到私人手中,約有500家大型企業被以總共72億美元的低價出售,而這些企業的實際資產達2000多億美元。最終財富迅速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寡頭企業開始控制俄羅斯國家經濟的命脈。
向寡頭宣戰
普京2000年就任俄羅斯總統后,開始大聲對“金融寡頭”說“不”。他明確指出,把具有戰略意義的部門監控權交給私人是嚴重的錯誤。隨即,普京先后查處了傳媒大亨古辛斯基、“克里姆林宮教父”別列佐夫斯基和俄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
近年來,普京的“重新國有化”戰略,使俄政府幾乎在每個重要戰略領域都建立了一個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主導作用。據估計,目前俄政府持有本國約5500家企業的股份,直接和間接控制的企業占俄經濟總量的45%-50%。
填補舊窟窿
根據俄當前執行的預算案,聯邦政府2011年預算收入為8.6萬億盧布,而預算支出為10.4萬億盧布,赤字1.8萬億盧布。與此同時,國內銀行和企業所欠的外債高達4000億美元,這些都讓俄高層明顯感到資金“捉襟見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