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雨佳
郭臺銘的地產經
文|本刊記者 王雨佳
依據相關規定,工業項目用地不能用作商業開發。但是,它已經是圈子里公開的秘密。
每每,全球代工領袖富士康的掌門人郭臺銘對外提到房地產,態度始終如一:不做房地產。但實際上,多年以來,富士康竟一直在房地產業默默耕耘。
2011年1月,在武漢的富士康工業園附近,富士康旗下企業低調運作了4年的別墅項目宣布即將開盤銷售。
事實上,除了幾十萬員工之外,富士康擁有全國最大體量的工業用地,這一點,長久以來并不引人注目。不管是不是郭臺銘設計好的算盤,這一做法的確精明:在資產負債表上,土地是不存在損耗的優質資產。特別是在房地產業高速膨脹的中國,土地的寶貴不言而喻。
如今,富士康坐擁深圳、昆山、杭州、上海等地的幾大主力科技工業園,在武漢、成都、杭州、營口、秦皇島等地還有十多個工業園。早在1993年,深諳土地價值的郭臺銘就看中了還是一片荒野的深圳龍華地塊,他的名言是:“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了。”
然而,富士康在房地產業的企圖還不止圈下工業用地這么簡單。實際上,為了吸引富士康科技園落戶,各地政府都會給予優惠政策。而郭臺銘的法寶,就是不經過“招拍掛”程序,低價拿下土地,然后,依托工業園,以工業項目捆綁住宅、商業地產,進行商業運作。這種模式多少帶有“灰色”味道:依據相關規定,工業項目用地不能用作商業開發。但是,它已經是圈子里公開的秘密。

其實,聲稱“不做房地產”的富士康早已有了自己的地產業務平臺——總部位于深圳的香港軒盛投資有限公司。從2005年前后,軒盛就在太原、深圳、武漢、上海等多個城市拿下商住用地。這些城市,都是富士康的科技工業園所在地。
2007年6月,在富士康與武漢高新區管委會簽訂投資協議的7個月后,軒盛投資控股的鑫龍地產,就以接近底價的價格拿下了距工業園5公里的兩幅土地,樓面地價分別為790元/平方米和560元/平方米,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2.3萬平方米。
而真正引起外界注意的,是富士康位于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地塊。該地塊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地上部分建筑面積為5萬平方米。富士康于2005年以“鴻海中國(大陸)總部”名義拿下,建成后的樓盤以自住和出租為主。但是,該工程卻一拖再拖。據富士康相關人士解釋,工程開工前接到世博會組委會的通知,工程必須在世博會之后開工。5年過去了,該地塊升值數倍。同時,富士康在長三角地區還開發了其他物業,如昆山的商住小區等等。
當然,國家不可能允許富士康把其大量工業用地都轉為商業用地。但退一步說,即便放棄這種“灰色”模式,富士康也盡可以學習沃爾瑪,做房地產信托REITS,即在主業之外,運作工業地產企業,從事土地的租賃業務。如果運作成功,可以將企業拆分出去,甚至上市融資。這也是一條不錯的轉型路徑。
其實,富士康并非第一個進軍地產業的制造業企業,其在政策“灰色地帶”運作地產項目的行為,多少有些無奈。制造業代工業務薄如刀刃的利潤有目共睹。在這一話題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郭臺銘的態度。
直到2010年6月的股東大會,當一位股東批評郭臺銘:不投資房地產,致使富士康一年少賺上百億的時候,郭臺銘的回應仍是:不做房地產,扎根制造業。在2010年10月的另一次媒體訪談中,郭臺銘再度重申:“我個人在大陸投資超過百億美元,可是我自己沒有買過一平方米的房子……我覺得如果我們做制造業賺的是辛苦錢,那我們已經習慣了。如果我們去做房地產,或者是我自己去投資,就怕賺錢太容易,容易喪失斗志。”
看來,郭臺銘的邏輯是,錢來的容易,就不懂得珍惜。于是,郭臺銘打定了注意,悄悄拿地,為讓大家免于“喪失斗志”,自己過著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