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聲
米高梅再問“錢”程
文|羅聲
既是吸金的搖錢樹,也是燒錢的無底洞,“大片”模式是一把雙刃劍。
雖然坐擁多達4100部電影資源的好萊塢最大片庫,但在最窘迫的時候,好萊塢“雄獅”米高梅(其標志是一頭怒吼的獅子)甚至連2000萬美元的周轉資金都拿不出來。
在數次請求延期還款之后,最終,債主們失去了耐心。11月3日,米高梅電影公司向曼哈頓聯邦法庭遞交了破產申請文件。此時,它的總資產僅為19億美元,而負債高達40億美元。
米高梅曾是好萊塢當之無愧的“王者”。86年前,由米特羅電影公司、高德溫電影公司和梅耶制片公司聯合組建的米高梅,甫一誕生就大手筆拍攝了史詩巨制《賓虛》。
在那個票價僅為50美分的時代,片長2小時24分鐘的《賓虛》就為米高梅創造了400萬美元票房、奠定了其好萊塢霸主地位,同時也塑造了“大投資+大明星”的“大片”傳統。
此后30余年,在好萊塢八大制片公司中,米高梅始終排名前列,《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魂斷藍橋》、《費城故事》、《日瓦戈醫生》、《貓和老鼠》等佳片迭出。黃金時期,米高梅平均每周就能生產出一部影片。
在前20屆奧斯卡評選出的40位影帝影后中,有11位是因在米高梅的影片中出演角色而得獎——事實上,就連奧斯卡獎本身也是米高梅發起設立的。當時在好萊塢有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得奧斯卡。”

然而,二戰之后,米高梅開始時運不濟。先是美國在1948年頒布的反托拉斯法案,規定電影制作公司只能制片,不能同時做發行和放映,這使得原先集制片、發行、放映于一身的米高梅不得不忍痛放棄一大塊業務和收入;接著是電視的誕生,導致電影觀眾的大批流失。
如果說前兩條還是無法抗拒的外因,那么,好萊塢教父級人物、米高梅創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的被迫離去,則昭示了米高梅無法逃脫的衰落命運。梅耶曾被譽為“好萊塢之王”,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以及此后的學院獎(即奧斯卡獎),都是在他的提議下創立的。梅耶主張,電影的出發點和歸宿應該是“娛樂大眾”。然而,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混亂局勢里,米高梅董事會逐漸對他和他的理論失去了信任。
失去了梅耶,米高梅繼續堅持自己的“大片”路線。1959年,耗資1500萬美元的新版《賓虛》為米高梅再造了輝煌。新版《賓虛》獲得了11項奧斯卡獎——這是一個至今無人打破的紀錄,而它的拍攝費用也創了當時的最高紀錄。
既是吸金的搖錢樹,也是燒錢的無底洞,“大片”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在資金充沛、周轉正常的市場繁榮期,這種高成本高產出的模式自然沒有問題;可是一旦遭遇蕭條或出現重大失誤,米高梅的日子就會比同行更加難過。
2002年,米高梅斥巨資投拍的《風語者》票房慘敗,這直接導致了公司隨后的被收購。2005年,負債20億美元的米高梅被索尼組成的財團以48億美元收購。然而,僅僅支撐了5年,米高梅就不得不再次尋求收購或破產保護。這一次,它的負債達到40億美元,而潛在的買家只肯出價12億-15億美元。15億美元是時代華納在今年4月提出的報價——5年前,時代華納曾試圖與索尼競購米高梅,當年,它的報價是46億美元。
常規來講,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并不是覆滅的前奏,更多意義上,這只是一次股權變更的機會,公司業務可以不受任何影響。目前,米高梅主要債權人已同意將巨額債務轉化為新公司95%的股權。在一段時期內,米高梅有充足的時間尋找新資金的進入、重組,以擺脫最終破產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