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方雄
十年,中國超越美國
文|龔方雄

中國企業存在的更大隱憂是,在強調內需的重要性之后,全面調整戰略,放棄了全球市場。
放眼全球,在資本市場存在的100多年時間里,雖然其中危機不斷,但是其預測未來的結果基本上是比較準確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甚至可以給出這樣的斷言: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負責預測未來經濟的狀況。
終于,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于是,很多人開始探討“中國何時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作為一名來自市場的經濟學家,我覺得,從資本市場的角度預測,這種取代是可能的,甚至在未來的10年就有實現的可能。
在已經過去的10年中,中國經濟總量從1萬億美元增長到了5萬億美元。樂觀估計,未來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會從現在5萬億美元達到20萬億美元。而美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4萬億美元,假設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10年后美國的經濟總量會達到18萬億美元。20萬億與18萬億的對比結果是:10年后,中國經濟在總量上會超過美國。
當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到總量第一,中國必須解決幾個未來10年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首先,中國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創新,要擁有自有技術和品牌。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但再看看中國有多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除了華為、中興一些代表性企業外,在全球市場中,中國很少能在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又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中領先,制造業更是遠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在上世紀60-80年代,日本經歷了產品全球化的蛻變。他們邁過了一個重要的坎,既獲得了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又打造了在全球被認可的品牌。日本的實踐證明,品牌和技術是創造價值的關鍵,中國產業要從低端向高端演進,這是必須要面對的重大前提。
其次,資源不足將會是未來10年中國高速發展的巨大阻礙。中國是一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如何獲取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資源支撐,這是一個大問題。
還有一個富有哲學性的問題是:中國在軟實力、在管理上如何突破?眾所周知,提升經濟不是簡單做好一個產業就可以的。最近雖然西方國家說資本市場低迷、經濟低迷,但全球企業的并購活動卻非?;钴S,甚至在6-8月突破了歷史交易紀錄。這表明很多企業是在利用目前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和相對便宜的資金,整合資源、整合產業。
這種整合涉及兩方面:一是全球化整合,一是在同產業鏈進行上下游的整合。兩種整合的成功都嚴重依靠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恰恰是這一點,在中國企業忙于從外銷轉為內需、在專注本土市場的同時可能被忽略了。
目前,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態,仍然是本土需求和全球化進程的一種延續。因此,在關注內需、關注向本土化轉型的過程中,我們的企業千萬不要忽略了全球的市場和本產業鏈的整合、全球市場的整合。
品牌技術、資源、管理水平,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中可能存在的瓶頸,是制約中國未來經濟繼續成功擴張的關鍵。其實,在這些隱憂的背后還有更大的隱憂——在強調內需的重要性之后,我們的企業全面調整戰略,卻放棄了全球市場。
(作者系摩根大通中國董事總經理,本文根據現場演講整理,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