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盡法
(鄭州大學 管理工程系,鄭州 450001)
財政科技支出動態效率測度研究
李盡法
(鄭州大學 管理工程系,鄭州 450001)
文章運用Malmquist指數方法,考察了2001-2006年六間全國各省財政科技支出的效率變動趨勢,通過Malmquist指數的分解,進一步分析了財政科技支出效率增長的內在動力。研究結果表明,財政科技支出效率變動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通過分析,認為提高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效率是公共財政科技支出管理的主要方向。
Malmquist指數;財政科技支出;技術進步效率
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是衡量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水平、運作效率、產出質量效果的技術工具。提高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率是當前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已展開政府科技資金績效評價工作,并開展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的研究。目前對財政科技投入評價主要集中在定性評價方法和定量評價方法上。定性評價有:專家評議法、德爾菲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法以及問卷調查法等,這些定性分析方法難免存在主觀性較強的弱點;定量方法主要包括DEA方法,而這種方法又局限于靜態的單年度評價,忽視了財政支出的多年期動態特征。
羅衛平,陳志堅[1](2007)在基于DEA的廣東省21個地市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一文中,利用數據包絡分析 (DEA)方法,在2004年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對廣東省21個地市財政科技投入績效進行評價,詳細分析了各城市財政科技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張軍果,任浩,謝福泉[2](2007)在項目后評價視角下的財政科技項目績效評估體系研究一文中,基于科技項目后評價視角構建了績效評估體系,并采用模糊數學方法計算科技項目的投入產出比,較全面反映財政科技投入的績效,更好地實現財政的資源配置和監督管理功能。李強,韓伯棠,翟立新[3](2006)在公共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測度體系研究一文中,引入結構化方法和經濟學模型,建立了基于知識生產函數的公共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測度體系,該測度體系通過量度實際產出和計算理論平均產出,實現了同類研究機構間橫向與縱向的比較,為公共科研機構的績效管理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定量依據。
上述學者在財政科技支出定量研究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公共科研機構的財政支出提供了很好的建議,但是缺乏動態的跟蹤和調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是建立在非參數基礎上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能夠系統反映出財政科技支出項目的投資增長過程中生產率的變化,利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可以建立投資效率的定量評價方法,能夠有效跟蹤財政科技支出項目投資過程中效率的變化,真實反映投資業績,為公共科研項目的科學支出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G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在1982年,首次將曼奎斯特指數引入生產率分析領域,并提出了曼奎斯特生產率指數(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的概念。Rolf F?re 和 Grosskopf等人在1992年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給出了這種理論的一種非參數的線性規劃算法,才使曼奎斯特生產率指數可以用來建立多產出、多投入的技術描述形式。
本文假設規模報酬不變,以非參數的DEA方法為基礎進行全要素生產率研究。該指數基于生產前沿面的分解形式如圖1所示。

在時期t和t+1的技術表達為Tt和Tt+1,根據Fisher對理想指數的構造,度量t時期到t+1時期生產率變化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Mt,t+1表示如下:

Malmquist指數的計算能夠根據DEA的CCR模型計算得到,用到的DEA模型有四個(詳見式1、式2、式3、式4)

Malmquist指數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分解為技術變化效率 (TC,Technical Change)和綜合效率指數(EC,Efficiency Change)[4][5][6],分別成為技術變化指數和綜合效率指數。

在財政科技支出中技術變化指數反映了科技研發中前沿科研水平的變化,是技術進步部分;綜合效率指數反映了科技研發的組織管理水平變化,是效率改善部分。技術進步表不同的兩個時期之間生產效率前沿面的移動,表現為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效率改善代表兩個不同時期的科技支出組織管理水平變化的追趕效應,表現為科技投入單位的投入管理效率是否靠近生產前沿面進行生產。當測算出來的Malmquist指數大于1時,表示科技投入的TFP水下提高;當Malmquist指數的分解指標技術變化指數和綜合效率指數大于1,表示技術變化、綜合效率改善是科技投入TFP增長的主要源泉,當Malmquist指數的分解指標技術變化指數和綜合效率指數小于l時,則說明它們是導致TFP下降的根源。
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于 《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時間研究跨度為研究跨度為2001~2006年6年間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績效評價及其變動規律。投入產出指標文中選取如下表所示。

表1 我國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測度指標體系
對2001~2006年31個省份6年的面板數據,通過4個DEA模型計算Malmquist指數的產出距離函數,利用式1求出Malmquist指數,再對其進行分解,得到Malmquist指數、技術效率指數、綜合效率指數及平均值,結果見表2。

表2 中國各省2001~2006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Matmquist指數及分解平均數

通過圖2發現在2001~2006年這6年間,中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綜合效率指數(組織管理水平的變化-追趕效應)在2001年和2002年之間變化明顯,從0.95到1.03之間,波動值在0.08之內。這說明,這2年間,中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綜合效率指數有一定的提高,即科技支出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2002~2003年有所下降,這說明財政科技支出的管理水平有所下降。2003年綜合效率指數大于趨近于1的情形,表明財政科技支出基本處于生產前沿面的情況,各省的平均管理水平比較高。同時不難發現在一段時期內(2001~2006年),綜合效率指數的變化相對于技術效率指數的變化成反向變動的關系,這有可能是由于技術進步對技術效率的發揮存在滯后性造成的,圖2顯示技術變化指數的變化趨勢曲線,只有2004和2005年出現了技術效率指數小于1的情形。技術效率各地市之間的差異比較顯示,海南省的波動較大從2002年的0.6747上升到2006年的1.5122,說明這幾年海南省的財政科技支出效率中技術進步對財政支出效率的影響較大,導致海南省的財政科技支出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高。
接著分析Malmquist指數整體上呈一定波動變化趨勢,但其逐漸趨緊于1左右,波動幅度也基本上保持在0.13以內。這說明全國財政科技支出發展的Malmquist指數在過去的6年中基本上保持了一個均衡的狀態,6年里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2001~2006年中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整體發展趨勢看,結合各省份間Malmquist指數及分解值得差異看,技術進步(技術變化指數)是財政科技支出的Malmquist效率指數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上面圖2中可以看出,2001~2006年期間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Malmquist指數的變化趨勢與技術進步效率的變化趨勢基本吻合,說明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變化是影響中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TFP指數(Malmquist指數)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技術變化指數描述了財政科技支出中技術前沿面的變化,可定義為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進步部分,它代表兩個時期內生產前沿面的移動——“前沿面移動效應”或 “增長效應”,這種效應表明了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該效率的度量與所選參考期的生產前沿面有關,當TC>1直觀上意味著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前沿面的“向上”移動。財政科技支出效率提高來源于投入要素素質的提高和支出效率進步中所含的技術進步部分。這些進步具體體現在:財政科技支出管理體制的不斷創新,科技支出資源投入整體配置能力的提高,科技支出中研發隊伍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投入的設備和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從2001~2006年期間財政科技支出投入情況來看,科技支出投入要素中的費用和科技人員都有增加。
基于Malmquist指數的經濟分析方法有利于我們更清楚地掌握整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發展狀況,同時能夠將影響財政科技支出效率增長的因素進行分解,從而找出影響該研發效率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對于我國財政科技支出效率變動而言,提高整體的財政科技支出的技術水平是整體Malmquist效率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對不同的省份間來做進一步對比分析,通過不同省份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對比來分析影響各個省份間財政科技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從而促進各省份的財政科技支出效率的平衡發展和我國財政科技支出整體支出效率水平的提高。
從公共財政支出的公平性和激勵性出發,根據Malmquist指數進行動態效率分析,能夠更科學的根據效率及其分解了解影響各個省份支出績效的因素,首先可以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財政科技支出水平和效率,其次可以根據效率進行公平的激勵,再次可以根據效率評價進行科學資源分配,是公共財政資源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1]羅衛平,陳志堅.基于DEA的廣東省21個地市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2]張軍果,任浩,謝福泉.項目后評價視角下的財政科技項目績效評估體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
[3]李強,韓伯棠,翟立新.公共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測度體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4).
[4]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 society[J].1957,120.
[5]孫巍,張屹山.全要素生產率的非參數測度與分解研究[M].21世紀數量經濟學(第一卷),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6]趙偉,馬瑞永,何元慶.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5,(7).
(責任編輯/亦 民)
F407
A
1002-6487(2010)19-0102-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840011)
李盡法(1976-),男,河南汝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運籌與決策技術、宏觀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