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承明
審視糧價上漲
文/李承明

銀川市北環批發市場,菜販在整理芹菜
糧食價格的上漲就像一柄雙刃劍,一邊刺痛著城市居民的神經,一邊也在刺激著農民的種糧熱情。但中國知識界普遍認為,糧食確實應該漲價,因為這是提高農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徑,更何況對于中國市民而言,微微上揚的糧價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是很微弱的。
在糧價的天平上,城市和農村分列兩端,如何加好協調城鄉發展的砝碼,使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中國大量農村勞動力到城市打工,愿意種糧的人越來越少。但是,13億中國人的主食必須要有保障。因此,很多中國人也意識到,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對農民補貼力度,不斷刺激農民的種糧熱情,并建立糧食價格應急機制來保護城市低收入人群,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
糧食的價格既關系到城鎮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宏觀層面更是關系到今年全年CPI的漲幅能否實現控制目標。農產品價格既關系居民“菜籃子”,又關系農民的“錢袋子”,關系著管理好通脹預期。所以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僅牽動著百姓的敏感神經,也成為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農業的基礎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食品現在被定為物價上漲的“第一推手”?這是那個存在很大問題的CPI給安的罪名,食品類價格上漲10.1%,CPI漲幅食品被“貢獻”了74%。而房價翻了個的漲,資源類價格也在翻個漲,CPI基本上沒什么反應。CPI把食品類給出三分之一的份額,也還懸乎。這樣錯誤信息的導向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其實如果農產品價格過低,農民都不愿意從事糧食生產,未來糧食報復性上漲的壓力會更大。目前我國的城鄉收入、工農收入愈拉愈大,反襯出我國的農產品比較價格其實是在下跌的。
目前,我國社會高速發展,處在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農產品價格波動背后有什么深層次原因?穩定菜價從哪兒著力?是否會面臨高糧價時代?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

農業結束低成本時代
西部大開發:就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現狀,請您談一下我國農產品價格所發生的階段性變化。
鄭風田:泛泛而言,今年的農產品價格是上漲的很快。但實際上快速上漲的只是小雜糧,大宗糧食的漲幅與其他資源類產品價格相比,漲幅是有限的。這是由于全球增發貨幣,美元貶值等特殊狀況,資源類產品被當做了保值的工具,糧食也不例外。今年國際小麥價格漲60%,玉米50%,大米40%;我國的蔬菜價格上漲40%以上,小雜糧如大蒜等翻個漲,但大宗農產品,如玉米、小麥、大米的整體漲幅還是很有限。與2007-2008年全球歷史高位的農產品價格相比,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還有繼續上漲的空間。
西部大開發:有人說,我國已經進入農業的高成本時代,推高農業成本的因素除了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以外,從長期來看,您認為是哪些因素的作用?
鄭風田:近年來我國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很快,不少工業品價格已翻了幾倍。農資等生產成本的上升,給糧食生產帶來了壓力,于是便成了農產品漲價的趨勢性原因。
另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農地的潛在價值日益凸顯。在同一單位的土地面積上,務農和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北京四環附近,用一畝地建商品房和種小麥,收益要差30多萬倍。
農業生產需要考慮機會成本,金融危機后,由于用工荒,農民工的工資普遍上漲兩倍以上,這也推高了糧食生產的比較成本;換句話說,農民工打工工資上漲也拉升了務農成本。在東北黑龍江,去年農忙時雇一個人40元,今年100元也難雇到人。而新疆收棉工的價格也上漲一倍多,80元一天很難雇到人。
西部大開發: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以后,會給我國農業自身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鄭風田:我國農業長期以低成本戰略維系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如果糧價能夠高一些,可能會吸引更多農民種糧。因目前種植糧食的比較利益太低,所以即使留家種田者也出現了種“懶田”現象,即放棄了過去的精耕細作,粗放經營。一般的小麥、玉米,畝收入也就200-300元,如果包括勞動力成本年收入則是負的。我國的耕地資源稀缺,低價糧導致農民粗放耕作,其實對我國的糧食安全也是一種無形的損失。
西部大開發:對于保持農業的健康發展您有什么建議?應該如何使農產品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水平?
鄭風田:糧食價格應該實行掛鉤政策,應該綜合考慮農資的上漲速度,然后再來看糧食價格該不該打壓。如何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是一個大問題。可以通過給種糧農民更大的直補,或者是給城市低收入階層食物券來緩解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
考量我國的低糧價戰略
西部大開發:我國的低糧價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評價這種低糧價戰略?它會帶來哪些影響和后果?我國應該實施什么樣的糧價戰略?
鄭風田:低糧食戰略是相對于其他產品來講的,目前糧食的價格與房價、地價、農民工工資等相對,其價值嚴重被低估。而我國的糧食價格一般是政府定價,這種定價嚴重低估了糧食的真實價值,使種糧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證。
目前出現一種新的工農剪刀差現象,即:種糧收入與種植經濟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與種糧收入愈拉愈大,糧價上漲速度一直趕不上農資上漲速度等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些因素對進一步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種糧比較效益低使農民“拋荒”不種糧或者粗放種糧,能種三季的只種一季,使糧食供應愈來愈嚴重 。
目前農民工在城市打工應該是城市最低收入階層了,但我國農民工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比在家種糧一年的收入還要高。主要的原因是我國一直實行低糧價的糧食安全戰略,這樣的戰略保證了城市消費者可以買到低價的糧食,但種糧的農民收入卻奇低。目前我國的糧食有多賤?一位東北的農民人大代表講:“城里人掙工資,漲工資速度很快。1976年以前每斤玉米8分收購價,當時工資40元左右。到2008年,玉米按提價到8到9角算,只提10至11倍;而城里人工資已經達1300至1400元,至少提了30倍以上。”目前我國城市居民收入相當于農村居民收入的三倍,主要源于低糧價戰略。低糧價戰略的實行使那些糧食生產越多的地方越窮,我國糧食生產大縣基本上都是財政窮縣。新生代農民工回家種地第一件事是不種糧食,企業下鄉也會選擇非糧產業。這也是中國最奇怪的事情:最重要的糧食反倒是最便宜的,而這樣的政策后果是種糧農民收入太低。如果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不種糧,這么多年來種糧的農民一直在為我國低價的糧食安全戰略埋單。長遠來看,這種低價的糧食安全戰略是不可持續的。
種糧比較利益低下導致農民不愿意進行小農水等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據水利部的數據,我國每年農業缺水達300億立方米以上;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運行時間長,老化失修嚴重,目前,434個大型灌區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標準的旱澇保收田比重偏低,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為48%。長此以往,將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巨大的挑戰。
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稱為當今世界三大經濟安全。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國家而言,確保糧食安全異常重要。因此我國一定要縮小新剪刀差,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利益。國家可通過采取價格支持、增加補貼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
百姓越來越沉的“菜籃子”
西部大開發:今年的農產品尤其是蔬菜價格比往年上漲很多,哪些原因導致蔬菜價格上漲?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鄭風田:農產品一般被分成四大類:糧食、小雜糧、蔬菜和肉類。蔬菜價格上漲和小雜糧、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我認為蔬菜價格上漲最核心的原因是種蔬菜的地太少了。過去我國政府一直搞“菜籃子”工程,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可是近兩年城市化發展太快。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菜籃子”工程不受重視了。過去不少蔬菜都是在郊區種,可是現在大量的占用耕地使菜地被其他用途進行開發,菜地面積降的很快,直接導致了蔬菜產量的降低,這也是導致蔬菜價格上漲核心原因之一。
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雖然有著很大影響,但并不是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應該是另外兩方面因素所致,一就是土地價格上漲,相對種蔬菜的土地價格上漲,菜農不得不提高價格以保證成本,而小商販的租金也隨著房價在增加,蔬菜的價格也就不得不跟著水漲船高。二是人力費用的大幅度增加。今年種植蔬菜需要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很多,以東北為例,過去農忙時雇一個人每天40元就可以了,今年100元還很難雇到人。
主要原因是近些年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工資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種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受影響較大。其次則是農藥化肥的價格上漲。
最后,交通運輸也是影響蔬菜價格的因素,這一直是個大問題但并不是核心因素。也就是說,菜地大幅度的減少和種菜的機會成本增加,才是導致蔬菜價格上漲的核心原因。
農產品價格上漲包括蔬菜價格上漲對于中產階層其實是沒有影響的,這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水平。而對于城市低收入者的影響卻是很大,尤其是那些剛剛在溫飽線上的人群。農產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的上漲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收入的絕大部分要用于解決吃飯問題了。
西部大開發:所謂“糧價穩,百價穩”,對于穩定農產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應采取哪些措施?市場、政府關系如何處理好?
鄭風田:重視“菜籃子”工程是核心的。溫家寶總理強調,應切實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區蔬菜種植面積,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實增強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菜價打壓下來是比較難的。政府對于蔬菜價格基本是沒有調控能力的。因為蔬菜不像糧食,更容易腐爛,是沒有儲備的。
其次,我們也可以效仿國外,發放食物券。再次,也可以繼續推進“農超對接”。這樣可以縮短流通環節,從而減少了超市的采購成本,也保證了質量。
最后,農民可以成立合作專業組織,生產聯合銷售。在“農超對接”大環境下,農民可根據訂單有計劃種植,然后組織一起直接銷售到農貿市場或是超市。這樣免受中間收購者和“流通暴利”的盤剝。既可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免去了農產品價格走高對百姓的困擾。政府也應鼓勵農民這樣做。
適當增加農民的“錢袋子”
西部大開發:您曾說過“與房地產價格相比,農產品的整體價格遠偏離其價格,應該適度允許部分產品價格上揚。”為什么這么說?
鄭風田:農民的收入大體由賣農產品和進城打工兩部分組成。所以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息息相關。在其他產品價格,尤其是與農產品生產相關的產品價格都在上漲的情況下,如果不讓農產品價格上漲其實最終傷害的是農民,更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提高工資收入水平,可是沒有人給農民發工資,因此農產品的價格高低直接決定農民的家庭收入,不讓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的就少,這就大大降低了種地積極性。面對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城市百姓習慣了長期的低價農產品和蔬菜,所以一上漲就叫苦連天,可就是沒有人出來為農民說話。像韓國的大米價格是中國的10-20倍,高價的大米保證了韓國農民的收入,城鄉收入差距很小。所以我國也應該允許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才能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證城市居民農產品的可持續供應。
西部大開發:您曾說外資進入農業肯定是利大于弊,因此您認為目前外資進入農業的不多,而是太少了。這是為什么?您怎樣看待外資進入中國糧食領域?

鄭風田:有人懷疑外資進入中國糧食領域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其實不然。因為外資企業沒有進出口權,只能是在中國收購生產然后在中國賣,這不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實際上,沒有外資介入,在某種程度上農民的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過去我國的糧食是統一定價收購的,優質米和劣質米的價格都一樣。而外資的介入無形中就增加了競爭,農民就有了選擇的余地,會把糧食賣給出價更高的。這不但會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目前我國的糧食加工水平很低,與國外發達國家有巨大的差距,借助外資的進入,可以增加市場競爭,因為競爭能促進市場效率的提高。基于此種分析,我認為不應排斥外資進入中國農業,尤其是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
西部大開發:您認為未來中國農業會有哪些變化?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鄭風田:世界極端的氣候事件越來越嚴重,農田基本建設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問題。現在我國的水利設施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欠賬嚴重。陳舊的水利設施不能保證糧食的生產,所以糧食生產面臨嚴重問題。要解決農田水利設施問題,以保證糧食生產的穩定。
其次,我國大力發展城市化,發展中小城市,這樣會占用大量的耕地,種糧的面積越來越少。我國就會面臨高糧價時代。不想讓農產品價格上漲就該讓更多的人生產糧食。可是現在農民種糧和打工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種經濟作物和糧食的收入距離也越來越大,農藥、化肥價格上漲,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愿意種糧。只有讓農民提高收入他們才會去種。由于我國與日韓都是小農社會,人均耕地有限,未來中國的農產品價格不能跟美、加、澳等大農場的國際價格看齊,而應該與日韓等小農國家的價格看齊。適度的漲價,增加農民收入,以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CPI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可以說,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壓力主要被廣大農民承擔。糧食及農副產品價格適度上漲,可以縮小工農產品剪刀差,達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目標。
由于國內糧價普遍低于國際糧價,加之國際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未來糧食價格穩定走高還是大概率事件。央行發布的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也指出,明年糧價存在較大上漲壓力,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仍不容忽視。雖然今年糧食豐收在望,但種糧成本提高,工業用糧需求增加,再加上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對國內預期的影響導致的惜售等現象,糧食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

一位身穿民族服飾的模特站在《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影像2010》宣傳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