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派新疆記者
“西部大特區”如何煉成
文/本刊特派新疆記者
國家欲舉全國之力,建設“西部大特區”。而那“遙遠”的新疆寶地如何煅造成鋼,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本刊采訪了一些長期從事新疆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他們通過分析國家給予新疆的“政策價值”,和目前制約新疆經濟騰飛的“障礙因素”,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新疆機遇”到底價值幾何?擁有獨特資源與地緣優勢的新疆,在中央集全國之力助推之下,能否創造出如同深圳、浦東那樣的經濟奇跡?
專家一致認為,這次中央賦予新疆有三大亮點新政,具有高度“含金量”:首先是在全國率先進行資源稅費改革,將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對新疆困難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即對相關企業自獲利年度起2年免征、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待遇;中央投資額繼續向新疆自治區和兵團傾斜,“十二五”期間新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比“十一五”期間翻一番多。
自治區政協委員、曾參與新疆“十一五”規劃的專家湯一溉對記者說,此次新疆規劃資金投入規模大、政策涉及面廣,每一項政策都擲地有聲,將對新疆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加大對新疆地區的投資力度是意料之中的,但明確“十二五”投資規模較“十一五”翻番則是意想不到的。如果按“十一五”1萬億元的投資規模計算,未來五年,對新疆地區的投資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
“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最早是為了吸引外商來我國投資。對新疆地區企業給予該項優惠政策,將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有重要意義,會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鼓勵央企加大對新疆的投入力度,鼓勵多類銀行機構在偏遠地區設立服務網點,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新疆設立分支機構,也是為了推動東中部地區與新疆開展經濟合作,引導社會資金到當地投資興辦企業。
據了解,新疆將建設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建成有新疆地域特色的農牧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出口基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此外,還將建成我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作為新疆優勢產業的旱作農業、牧業等也獲得政策支持,新疆發展特色農牧業大有可為。

湯一溉認為,目前制約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特殊困難和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滯后,與東部差距拉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態脆弱,結構性缺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才嚴重匱乏;民族團結面臨新的挑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等。
他認為,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未來要跨越很多具有挑戰性的障礙。新疆是對國家投資具有較強依賴性的省區。當國家需要刺激經濟發展,擴大投資規模時,新疆經濟就可能較快發展。當國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持續進行調控時,投資會下來,新疆GDP也就下來了。因此,新疆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力必須要具有足夠的自我發展力。否則,每當國家調控時,新疆經濟增長速度會有可能出現大的起落,產業空洞化可能隨之出現。
新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首先經濟要站立起來,必須依靠大工業支撐。沒有大工業支撐的經濟是沒有脊梁的經濟,是低附加值的經濟,是依附性的經濟。這幾年,新疆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這類投資要通過產業發展才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因此,新疆要有工業化的大發展。有了工業化,基礎設施才能產生效益,才能使基礎設施建設持續發展。
內地游客不遠萬里來新疆,最想看的是新疆特色。內地投資商不遠萬里來新疆,最想開發的是優勢資源。新疆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是新疆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新疆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寧認為,新疆工業化不能沿用傳統方式和途徑。必須以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特色產品為核心;以特色技術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為核心。新疆的交通運輸、地理位置、市場、人才都處于相對劣勢,產業選擇上要以資源的深加工、延伸、增值為主,突出特色產品和特色品牌。
新疆的跨越式發展,涵蓋經濟社會各方面,對于進疆“淘金”的資本而言,“新疆機遇”并不限于能源、礦產領域。新疆加快經濟發展不是單純的加快發掘資源,同時也應該選擇適宜的資源進行原地加工,將資源開發與加工增值并舉,將加工的效益留在新疆。比如新疆的能源、礦產、水利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煤炭、有色金屬要留一部分在新疆加工,把加工附加值留在新疆。只要生產成本加運輸成本小于沿海,發展這些產業就有希望,因為新疆的電價、水價、氣價比東部低。

圖/DX
新疆是個特殊的地區,但無論怎樣特殊都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一切,沒有開放就沒有發展。新疆只有在改革理念與執行力度上與內地發達地區縮短差距,才能在經濟發展上縮短差距。
新疆廣東商會副會長田曉東說,“新疆機遇”要最終成就“新疆奇跡”,仍需細化扶持政策和更大發揮市場作用。新疆大開發、大發展,計劃經濟色彩要淡化,市場經濟的元素要增加,對外開放還需加大力度。
當前新疆大開發中,一些政府官員還是以計劃經濟的頭腦來思考問題,似乎只有政府招來的企業才有實力,按照市場運作方式進疆的企業就沒有實力。比如,新南方集團要投資4億元建煤礦項目,但當地政府一看企業注冊資本金只有2000萬,就認為4個億的資本金不能到位,項目審批遲遲不過。
新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并未完全消除,改革發展不平衡。一些領域如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金融部門、壟斷行業、社會公用事業、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明顯滯后。市場體制只是一個基本框架,支持這一框架的重要支柱,即現代產權制度、信用制度、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這四大制度還較弱,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和職能轉變還需進行根本改革。
目前,全國民營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然而,新疆的民營經濟發展處于全國最低水平,這是造成居民就業困難、收入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新疆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新疆區域經濟專家、石河子大學教授李萬明表示,如果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比作新疆經濟“兩條腿”的話,那么民營企業必須要成為率先跨越的第一條腿。否則,僅靠國有企業一條腿難以支撐新疆經濟的整體發展與平衡。由于投資礦產能源對企業的資本要求比較高,當前新疆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導的政策可以理解,但富民穩疆光靠大型國企不行,政府需要給民營企業創造更廣闊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