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決咨委課題組
建言榆林打造中國新鹽都
豐富的礦產資源使榆林素有“中國科威特”的美譽。據測明,在榆林,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蘊藏著6.6噸煤、140立方米天然氣、138噸鹽、14公斤石油的富礦資源! 其中巖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占全國的26%,是我國地下“鹽海”。
作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的榆林歷經十年發展,其煤、油、氣開發已具規模,對陜西省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鹽資源開發的產業才剛剛起步,未能很好的發揮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嚴重不相稱。經過考察調研,我們建議陜西應依托豐富的鹽資源優勢,將榆林建設成為全國第一能源大市,建成中國的新鹽都和國際有影響的鹽化工產業經濟區。
榆林擁有中國儲量最大、品質最高的巖鹽資源。探明鹽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鹽層平均厚度120米,最大厚度360米。基礎儲量2.7萬億噸,探明儲量8855億噸,預測儲量6萬億噸,占全國巖鹽總儲量的26%,若年采2000萬噸,可采10萬年。
近來中,榆林市已分別在南六縣打探采結合井22口,井井有鹽。巖鹽礦體主要為塊狀石鹽、鉀石鹽和硬石膏,礦石品位大部分屬一級品,質純,為全球巖鹽礦床中罕見的精品礦床。
陜西省巖鹽資源得天獨厚、優勢突出,鹽業及鹽化工發展嚴重落后。全省共有鹽及鹽化工企業8個(其中在榆林的4個),生產能力低、規模小。2008年全省原鹽、純堿、燒堿產量分別為41.3萬噸、28.0萬噸、28.05萬噸,在全國的份額很小且呈明顯下降趨勢。每年從省外調回食用鹽10萬噸、工業鹽60萬噸以上。加快榆林巖鹽開發符合陜西省提出煤、油、氣、鹽綜合開發、深度轉化的整體思路,也是實現“四位一體”產業格局的必然要求。
加快榆林巖鹽開發,打造榆林新鹽都,在優化能源基地建設和榆林經濟格局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意義。由于榆林鹽礦集中分布在發展相對較慢的南部縣,也是這個區域中最有開發價值的一個資源。如能實現規模開發,加上鹽化工業的發展,南六縣發展滯后問題就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南北差距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
榆林新鹽都建設的前提在其開發的經濟價值,即鹽化工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

鹽化工產業增長態勢好。 首先,鹽的消費市場空間較大。鹽的用途主要是生活和生產兩大領域。生活主要用于食用和洗滌、醫療等。中國年食用鹽消費量近700萬噸,約人均5.4kg。食用鹽占總消費量的比例約為12%。生產領域主要有兩條產業鏈:一條是用鹽為原料生產純堿,聯產氯化銨;另一條是用鹽為原料生產燒堿,聯產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為五大合成樹脂之一,廣泛應用于工業和日用品生產中,鹽被譽為“化工之母”。工業用鹽約占總消費量的85%。現代科技的發展,必將使鹽化工業的縱深開發得到更大擴展。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鹽國和第一大化工產業國。2006年以來,中國鹽、純堿、燒堿產量占世界總量的份額都在1/4以上,也逐步地成為一個鹽化工產品的出口國。2000年至2009年全國主要鹽化工產品逐年平穩增長。其中純堿產量由770萬噸增至2400萬噸,燒堿產量由668萬噸增至2793萬噸。
鹽化工產品市場空間大。鹽的生產和鹽化工業已是一個成熟的產業,市場格局業已成形,競爭較為激烈。燒堿、純堿、PVC都有兩成以上過剩。現在的全國“鹽都”當屬山東省濰坊市。2008年原鹽產量1462萬噸(占全國的1/4),燒堿56.2萬噸,純堿214萬噸(產能400萬噸)。鹽及鹽化工創產值、稅利分別為150億元、30億元,成為全市第一大工業產業。而眼下的榆林總體生產能力不過幾十萬噸,與濰坊的差距很大。
從另一方面看,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國家在鹽和鹽化工產品上的需求還將大幅度增加,發展前景廣闊。目前陜西許多高端鹽化產品仍主要依靠進口。可見,陜西省的鹽和鹽化工業生產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當前的市場過剩只是一種發展中的階段性和結構性現象,仍存在進一步深化開發的余地和大規模發展的空間。
巖鹽資源條件優越。榆林巖鹽礦體在國內獨一無二,先天優勢明顯。巖鹽氯化鈉含量平均95%以上,伴生有鉀、溴、碘等多種微量元素,硫酸根離子含量甚微,綜合加工條件良好。
單產高、成本低,效益好。以露天池曬鹽條件來說,榆林屬于干旱地區,具有雨少、風大、光照強、蒸發量大、結晶快等自然資源優勢。據米脂縣、佳縣、榆陽區三縣區的典型示范,年畝單產可達100噸,是濰坊的20倍。
鹽化工業生產條件充分。鹽化工業是典型的耗能工業,用電量大,需煤多。在鹽化工業生產配料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煤,其次才是鹽。考慮到配煤、用電諸多因素,在榆林鹽化工生產的每個環節成本,都處于行業最低水平。
市場環境也較優越。鹽業和鹽化工業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在榆林周圍1000多公里半徑范圍內,鹽產業規模小而產品需求大,周邊鹽化工項目耗鹽約1000萬噸/年左右,市場潛力很大。由于供求的原因,現在榆林的鹽價比濰坊要高出近一倍。
綜上所述,鹽業生產和鹽化工業是現代工業中的一個大產業,也屬具有較好開發前景的產業。生產條件國內首屈一指。面對市場優勝劣汰、兼并重組的“洗牌”過程,是榆林新鹽都搶占行業制高點的機遇,只要目標明確,選好路子,就一定可以開創出一種后起直追、后發制人、后來居上的跨越式發展局面。
首先要樹立高起點的創業姿態、戰略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建設全國最大規模的鹽化工基地、建設國內外技術水平最高的鹽化產業、建設一批最具盈利能力的鹽化工企業為定位,形成一流資源與一流技術、一流開發商的對應配置,謀求一種有規模、有深度、高目標的開發。
其次統籌各種重大關系,構建科學的戰略格局。一是富民與強縣的關系。要吸取資源開發中容易忽視民眾致富的教訓,把讓民眾參與開發、在開發中受益放在突出的地位。二是開發與優化區域布局的關系,使巖鹽開發和鹽化工業,真正成為南部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帶動南六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三是深入推進下游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擴展產業集群。而從長遠看,還要瞄準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市場,以鹽化工業為重點,在鹽化產業深度開發上下工夫,搶占戰略制高點。四是巖鹽開發與煤油氣開發的關系。堅持鹽煤一體化,發展循環經濟。實行以煤配鹽招商,推動鹽煤綜合開發。鹽化工與煤焦合成氨等煤化工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
最后要盡快制定鹽都建設戰略規劃。建議陜西首先在全省“十二五”規劃中正式編制一個榆林鹽產業發展的專題規劃,正式安排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和前期項目。然后進一步編制一個10─2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戰略性規劃,以便分期分段實施。
建議“十二五”期間新打鹽井100口,使鹽井總數達到120口左右,產鹽達到1000萬噸以上。面向世界引進和開發高端產品,拓展新空間、發展新項目。
到2020年鹽資源開發總量達1600萬噸/年。純堿和氯化銨各400萬噸/年,聚氯乙烯400萬噸/年,燒堿36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鹽及鹽化工總產值將達到500億元,稅收貢獻達到100億元,就業3萬人。事實說明,榆林是中國乃至世界發展鹽化工的理想之地。力爭“十二五”末期,榆林原鹽產量超過濰坊市(1200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新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