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29)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現狀與問題研究
——基于北京八所高校的調查與分析*
趙 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29)
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方法,對北京市八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在開展與宣傳、內容與理論、機構與人員、硬件與評估等方面反映出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獨立設置就業指導工作機構,保證高校就業工作部門資金充足和信息完備,開設就業指導專業并著力開展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建設和配備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隊伍,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調研和統計工作,開展高校就業指導的評估工作,逐步發揮和強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反饋作用和附屬功能。
就業指導工作;高校;學生
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學生就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多的問題。現階段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在理念與定位、內容與理論、機構與人員、管理與評估等方面呈現出一些特點,更多的是反映出一些問題。
對此,閔維方等指出,應“繼續加強高校的就業服務,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高等院校在畢業生就業服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不僅可以節省學生的就業成本,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可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應,節省全社會總的就業成本,提高就業效率和效益”[1]。吳學兵等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應突破傳統的“季節性促銷”模式,以“發展性生涯輔導模式”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學生就業指導的對象、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創新,以期促進學生終身就業能力的提高。付勇等認為,目前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在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著問題和不足,必須堅持改革和創新,全面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金國雄等研究和探討了大學生學業規劃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模式,并提出了五點實踐模式[2]。
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到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效,如果不能得到關注和解決,將會阻礙高校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制約高校服務國家和社會功能的有效發揮。為了有效地展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特點及問題,筆者設計了問卷,選取北京地區較典型的高校進行實地調查,以期通過第一手資料反映和研究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和問題。
本研究選取8所不同類型的高校,對大四本科生以及部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2所“985”高校 (N大學和 R大學),5所“211”高校 (N大學、R大學、J大學、K大學和 Y大學,包括2所“985”高校),3所北京市屬高校 (G大學、L大學和W大學)。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其中每所大學大四本科生發放100份,共計800份)。對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發放200份問卷,即R大學和N大學各100份。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是用來輔助參考的,單獨進行分析。從問卷的回收情況來看,本科生發放800份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736份,回收率92%;研究生發放2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88份,回收率94%(見表1)。

表1 參與問卷調查的各學校本科畢業生人數統計
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由個人基本信息、就業指導兩部分組成,有29個具體問題,且全部為選擇題。其中就業指導問卷23個問題是主體部分,以大學本科畢業生(還包括少部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所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現狀及問題的評價為主線,將理念與定位、內容與理論、機構與人員、管理與評估四個基本要素作為考察維度來設計指標,個人基本信息作為考察的輔助要素。研究訪談對象是上述8所大學就業指導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或領導及一般工作人員。一般來說,中心的主要負責人(或主任)多是學校副處級或處級干部,而一般人員有的是專職人員,也有些是兼職人員。其中,大多數大學的就業指導機構隸屬于學工處(學生處)或學工部,只有極少數是獨立機構。這些就業指導機構通常會分為2~5個部門,分工負責就業指導具體事務,共同協作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或提供就業方面的服務。因此,在實際調查中,我們除了對這些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或領導進行訪談外,還對具體負責就業指導的普通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
被調查的學生中,對所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或服務了解“一般”、“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學生占多數,在74%~82%之間。8所大學中比例最低的是J大學,占74%,比例最高的是N大學,占82%。其中J大學和N大學的學生“很了解”就業指導工作的比重分別是4%和3%,8所學校綜合起來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很了解的比例不到5%,也就是說95%的被調查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是不甚了解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宣傳力度和指導力度是非常不夠的。
樣本高校學生反映,其所在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大多是從大三和大四開始的,并且78%的學生認為學校是從大四才開始進行就業指導工作。同時,學生中持“從入學就提供全程就業指導和服務是有必要的”觀點的占到82%,且其中45%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2所“985”高校學生均充分肯定高校提供全程就業指導的必要性。雖然N大學和R大學都是“985”重點高校,學生就業相對容易,但也分別有82%和81%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從入學就接受較全面的就業指導。
在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各高校就業指導內容的完備性與該校就業指導中心成立時間或該校是否有較為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有一定關系。成立時間早的或機構相對獨立和比較穩定的,學校就業指導內容相對豐富,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如早在1993年成立中心的R大學和2006年成立獨立設置的就業指導中心的J大學);沒有獨立設置機構的就業指導中心,或成立時間較短的就業指導中心,其指導內容往往比較單一,指導也缺乏理論支撐(如經過幾次撤并更迭在2008年又并入招生就業處的 Y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在“您所在學校為學生就業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導”的問題中,選擇“提供就業需求信息”者最多,分別達到72%、74%和58%,其中提供培訓求職技巧、提供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分析就業形勢、心理輔導與開設招聘會等內容所占比重均未超過15%,可見目前就業指導內容單一化特征明顯,主要以提供就業信息為主。這說明學校在努力提供更多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的前提下,應在上述其它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見圖1)。
在訪談中,受訪者均沒有主動談到就業指導工作中的理論指導問題。當問及此問題時,只有N大學的負責人李老師和J大學的劉老師表示對此有所了解和接觸,但與其他受訪者及高校一樣,他們所在的學校并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具體工作。
當問及“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具體有哪些主要指導形式?”時,也反映出同樣的問題。W大學的孫老師介紹,該校“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包括:就業指導課程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如院系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學校每年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時舉辦職業指導講座系列月,系列月講座內容包括職業指導規劃、就業政策、公務員考試”。G大學的鄭老師也介紹,該校“就業指導包括面試技巧、招聘會組織、發布、辦事流程,就業觀教育,政策法規教育,就業指導課/講座、心理調適”。兩位老師都指出,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和學生的要求確實有一定差距。N大學的李老師在談到此問題時,著重指出兩點:第一,內容形式較簡單,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第二,因為經費、人員不足等種種原因,就業指導工作的落實情況不是很理想。

圖1 大學生希望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內容
訪談發現,各高校都呈現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較匱乏的現象,有的就業指導中心甚至只有一個兼職負責人和一兩名專職工作人員,這也是就業指導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各校就業指導中心的相關人員表示,針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日顯匱乏現狀,學校應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建設。G大學就業指導工作的負責人沈老師認為,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該校今后就業工作的三大重點之一。W大學的孫老師在訪談中談到就業指導內容和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問題時舉例:“目前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作為選修課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沒有一個專門負責的機構,是由幾名教師和教務處商量開設的,所用的教材不一致,每人只講授一部分。有的教師只針對本院系的學生講解,如外語系老師只給外語系學生講課,而且是非專業人員。”
在問卷調查中,問及學生對就業指導人員的服務態度時,無論就業指導工作開展得早或晚,無論是“985院校”、“211院校”還是市屬院校,學生的評價都很一般。如R大學是“985”高校,Y大學是“211”高校,L大學是北京市屬高校,三所學校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評價多為一般,且占到一半以上。此外,R、Y、L大學對工作人員評價在“比較好”以上的比重分別是32%,24%和20%。這一定程度上反映,重點院校的就業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更好一些。
從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素養看,學生評價也多為“一般”。當問及R大學學生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評價時,回答“一般”的占50%,回答“比較好”的占32%,而其他高校也存在相似的結果。
而將“服務態度”和“專業素養”兩個指標對比發現,R大學學生對專業人員素養的評價要高于對服務態度的評價(見圖2)。

圖2 R大學學生對就業指導人員的評價比較
調查發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硬件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在回答“您所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學生咨詢接待室、就業指導室、企業招聘面試室等相關硬件設施是否健全”時,24%的人選擇“很健全”,51%的人選擇“一般”,23%的人選擇“不太健全”。但是學校與學校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從表2可以看出,評價各學校硬件設施“很健全”占15%~30%,評價“一般”的占43%~55%。浮動的數字,說明了差距的存在。
在訪談中,受訪者普遍指出,計算機硬件設備和數據庫軟件等建設確實需要加強。而被問到“是否有評估指標”時,表示正在考慮相關問題的高校比較多,但是均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評估體系。同時,受訪者均指出,調研和統計工作很匱乏。如 Y大學工作人員計老師在回答“您認為調研和統計工作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占據怎樣的地位?貴校在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和“您認為為了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貴校還需做哪些方面的改進或是克服哪些方面的不足?”等問題時,他都表示:調研和統計工作做得很不夠,對畢業生追蹤調查、對用人單位滿意程度的調查欠缺。G大學的鄭老師特別談到,“學校欠缺比較完整的學生基本就業數據”,而調研和統計工作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性工作,因為它為其他工作和服務的開展與完善提供依據,無疑是必要的管理手段。

表2 八所大學硬件設施評價情況表
調查發現,學生對其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總體評價普遍反映為“一般”,占到調查學生總數的64%,反映“很好”和“較好”的總計不超過15%。這一結論直觀地表達出就業指導工作的“需求者”——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的許多訴求仍未得到滿足,或是亟待完善、提高,就業指導工作要達到令學生們比較滿意的程度仍需時日。同時,我們還發現,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更多地傾向于以行政管理為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職能,注重管理畢業生檔案資料、宣傳就業形勢及辦理畢業生手續等常規事務,指導和服務盡管大多已提上議事日程,但多數因為種種原因,往往停留在“口頭”或“起步”階段。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訪談中,無論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或領導),還是普通的工作人員,都強調學校很重視或比較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如在回答“您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有需要加強或是改進的方面嗎?”等問題時,W大學孫老師就如是介紹:對學生的就業工作,“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一把手工程到位,經費到位,學校就業指導經費按人數、學費的1%撥付足額到位”,其他被訪者的說明也存在類似狀況。但是在您認為學校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嗎?”的問卷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一般”,可見高校雖然強調重視,但學生卻沒有切身感受。W大學的孫老師也一并談到:“相關經費仍顯不足,如學校職業指導講座經費5 000元/年,導致外請專家進行職業指導講座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請的專家基本上都是免費的。”
此外,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提供的信息全面性和及時性的評價也反映了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不健全和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效應。通過調查得知,有22%的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而參加過就業指導的學生,普遍認為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不夠全面,并且不太及時。表3和表4列出了8所高校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及時性和全面性的評價,從這兩張表中可以看出,8所高校呈現出較為相似的狀況,認為就業指導工作提供的信息很及時的均未超過3%,54%~60%的學生都認為及時性“一般”;認為就業指導工作“不全面”和“很不全面”的學生約占到了20%~30%。

表3 8所高校學生對就業指導及時性評價結果

表4 8所高校學生對就業指導全面性評價結果
通過問卷和訪談,我們發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理念和定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秉持正確、先進理念,進行準確、適當定位,是順利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前提條件。我們認為,在確立、完善理念和定位的基礎之上應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1)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機構須獨立設置,與其他職能部門分開,成為學校的一個獨立部門。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其功能全面有效發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權責利的明晰和工作的評估考核。
(2)努力保證高校就業工作部門資金充足和信息完備。在信息化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大學生就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和信息保障,資金為就業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硬件環境,就業指導部門在聯系招聘單位、舉行招聘會、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技能開發等環節都需要一定的資金開支。充足的信息更能在軟件環境上為就業工作保駕護航,提高就業效率[3-4]。
(3)應開設就業指導專業并著力開展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要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相結合,有力促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發展和完善[5]。為更好地適應大學生的職業需求,就業指導應該是集教育、指導、管理、服務為一體的完整體系[6]。
(4)著力建設和配備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隊伍。一方面,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標準,按照一定比例配備專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在專業背景、綜合素質等方面設置具體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自有教師資源,廣開社會資源,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兼職人員隊伍建設。
(5)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調研和統計工作亟需加強。建立內容全面、分析科學的畢業生就業數據庫是構建合理有效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各校應建立和完善就業統計工作領導責任制和工作責任制,按照畢業生就業率、待就業率、靈活就業率、合同制就業率和面向基層就業率等統計方法做好就業率統計工作。
(6)開展高校就業指導的評估工作。應建立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評估制度和體系,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評估制度和體系。評估的主要任務是依據就業工作評估方案,通過系統地收集學校就業工作的主要信息,經過深入了解學校就業工作實際,對學校就業工作狀態做出判斷,形成權威性的評估結論。
(7)逐步發揮和強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反饋作用和附屬功能。高校學生就業情況勢必成為評測教學質量和社會對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的最有力的評價標準之一。因此,高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了解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工作情況、聽取用人單位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對社會職業發展態勢和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變化的調研分析,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匯總,反饋給教學、管理等人才培養部門,促進專業結構、學科結構、招生數量、人才培養模式等的有效改革。這應成為新時期高教改革的著力點之一。
[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2]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
[3]陳莉.英國高校就業指導服務的特點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8(4):101-103.
[4]廬巖.把大學生就業放在首位[J].中國高等教育,2009(2):1.
[5]賴德勝.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政府職責[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8):12.
[6]王顯芳.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質量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8(2):58.
(責任編輯 黃建新)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Guidance
ZHAO F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eigh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I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paganda,content and theory,agency and team,facility and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It argues that employment guidance agencies should be set up independently.Adequate unding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the specialty of career guidance and carry out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areer guidance.Universities should build the full-time and partime staff team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eedback and sub-sidiary function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employment guidan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s
G640
A
1672-0717(2010)05-0090-06
2010-05-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果分析與政策選擇”(10BJ Y028)
趙 峰 (1980-),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企業和人力資源管理,就業與培訓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