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彥蒼, 杜惠蘭, 靳亞慈
(河北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1)
乳腺增生病隸屬于中醫(yī)學的“乳中結核”、“乳疬”等范疇。乳腺增生病在病理方面除了表現在上皮細胞、間質細胞、腺泡、導管等組織的增生外,亦存在著血管的增生[1]。目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成因子(bFGF)被認為是乳腺癌特異性最強的兩種血管因子。我們推測乳腺增生中血管的生成可能與VEGF和bFGF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采用肌注外源性激素的方法復制乳腺增生大鼠模型,應用放免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探討乳腺增生病變與血清、乳腺VEGF和bFGF的關系以及針藥協同作用對血清、乳腺VEGF和bFGF的調節(jié)治療機制。
材料和方法
1 動物
選用健康清潔級♀性Wistar大鼠60只,75~85日齡,體重(220±20)g,由河北醫(yī)科大學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602089。
2 藥物和試驗試劑
試驗所用中藥(柴胡、郁金、赤芍、白芍、川楝子、丹參、丹皮、橘核、王不留行、夏枯草、牡蠣、荔枝核、山慈菇)采用傳統的煎煮方法,過濾,離心,濃縮制成水煎液,每毫升約含生藥2.75 g,密封分裝,4℃放置備用。
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黃體酮注射液均由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生產。枸櫞酸他莫昔芬由上海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華聯制藥廠生產。
VEGF和bFGF酶聯免疫試劑盒,購于美國R-D公司。E2、P放免試劑盒購于美國DSL公司。PRL放免試劑盒購于天津九鼎醫(yī)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3 試驗方法
3.1 動物分組
綜上所述,Hp陰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替普瑞酮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不僅可以減輕胃黏膜病變程度,改善臨床癥狀,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大鼠適應性喂養(yǎng)2周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6組,每組10只:即正常組、模型組、模型+針刺組(簡稱“針刺組”)、模型+中藥組(簡稱“中藥組”)、模型+針刺+中藥組(簡稱“針藥組”)、模型+TAM陽性對照組(簡稱“對照組”)。
3.2 復制模型
除正常組大鼠常規(guī)喂養(yǎng)外,其余組參照張璐[2]等造模方法,大鼠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d),連續(xù)25 d,然后注射黃體酮5 mg/(kg/d),連續(xù)5 d,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
3.3 治療方法
從第31天開始,各組分別治療。針刺組:根據《中國獸醫(yī)針灸學》結合人體穴位,選取屋翳、合谷、膻中、足三里,每日1次,9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30 d。中藥組:按25g/(kg/d)灌服中藥,30 d。針藥組:針刺操作同針刺組,同時灌服中藥,劑量同中藥組,30 d。對照組:TAM 1.9 mg/(kg/d),相當于臨床等效劑量,30 d。正常組和模型組灌服同體積蒸餾水,30 d。
4 標本制備和檢測方法
末次治療5 h后,用游標卡尺測量第2對乳房的直徑。斷頭取血,制備血清,置-70℃保存,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E2、P和PRL含量,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VEGF和bFGF含量。切取第2對乳房,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4 μm),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按ABC試劑盒操作指南進行)。
美國IPP(Image-proplus)分析軟件對免疫組化染色切片進行圖像分析,每個切片采集5個視野,得出度量物質含量信息的灰度等級,將所得灰度值取平均數作為統計指標。平均灰度與陽性表達強弱成反比,灰度值越小,陽性染色越強,蛋白表達越多。
所有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對所測定結果進行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 大鼠乳頭直徑的變化(見表1)
乳腺增生模型組大鼠的乳頭豎起,較堅實,充血,增高2~3 mm。正常組的乳頭形態(tài)與試驗開始時一樣,隔毛看不見乳頭位置,將毛分開后,僅見乳頭呈小米樣,緊貼在皮膚上,蒼白、柔軟、個別稍隆起1 mm左右。針刺組、中藥組、對照組和針藥組乳頭直徑均減小,其中對照組和針藥組乳頭直徑明顯減小,與模型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各組大鼠乳頭的直徑變化比較(±s)
表1 各組大鼠乳頭的直徑變化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 動物數/只 乳頭直徑/μm正常組10 1.085±0.064模型組 10 1.311±0.063**針刺組 10 1.251±0.038**Δ中藥組 10 1.253±0.055**Δ針藥組 10 1.186±0.051**ΔΔ對照組 10 1.215±0.032**ΔΔ
2 血清生殖激素變化(見表2)
治療后與模型組相比,針刺組和中藥組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P<0.05),針藥組和對照組大鼠血清E2水平明顯降低(P<0.01);針藥組血清 PRL含量水平降低(P<0.05);針藥組血清中P的含量升高(P<0.01),和正常組無統計學差異。
表2 各組大鼠血清E2、P、PRL變化比較(±s)
表2 各組大鼠血清E2、P、PRL變化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 動物數/只 E2/(pg/mL) P/(ng/mL) PRL/(ng/mL)正常組10 15.238±8.218 57.047±17.014 7.947±1.459模型組 10 36.864±20.599**31.571±5.821** 9.912±4.206*針刺組 10 22.974±12.067Δ 43.492±18.742 8.349±1.202中藥組 10 21.191±16.587Δ 45.362±20.310 8.363±1.049針藥組 10 15.759±10.912ΔΔ 55.311±18.727ΔΔ 7.987±1.188Δ對照組 10 19.257±13.439ΔΔ35.402±14.929**8.217±0.735
3 血清VEGF、bFGF的變化(見表3)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VEGF和bFGF的含量明顯升高,其它組含量均降低,尤其針藥組降低明顯(P<0.01)。
表3 各組大鼠血清VEGF、bFGF的變化比較(±s)
表3 各組大鼠血清VEGF、bFGF的變化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 動物數/只 VEGF/(pg/mL) bFGF/(pg/mL)正常組10 16.414±3.798 244.370±57.431模型組 10 21.357±4.816** 507.900±79.051**針刺組 10 20.114±5.501* 446.375±73.120**中藥組 10 18.117±2.735 444.440±65.137**Δ針藥組 10 15.400±2.285ΔΔ 406.350±55.675**ΔΔ對照組 10 17.239±2.978Δ 264.010±78.394ΔΔ
4 乳腺組織VEGF、bFGF的表達
VEGF、bFGF的陽性表達定位于細胞漿內,為棕黃色染色。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乳腺組織中VEGF、bFGF的表達增強(P<0.01)。治療后,針刺組、中藥組和針藥組VEGF、bFGF的表達均明顯低于模型組(均P<0.01);對照組與模型組比較有降低的趨勢,但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4、圖 1,2)
表4 各組大鼠VEGF、bFGF表達平均灰度比較(±s)
表4 各組大鼠VEGF、bFGF表達平均灰度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 動物數/只VEGF bFGF正常組10 84.76±8.30 102.00±4.90模型組 10 62.89±8.05** 77.61±5.08**針刺組 10 71.09±6.28**ΔΔ 86.24±3.30**ΔΔ中藥組 10 75.13±2.80**ΔΔ 87.29±5.24**ΔΔ針藥組 10 88.25±6.57ΔΔ 100.05±8.42ΔΔ對照組 10 64.96±7.24** 80.45±4.95**
討論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見病,多數學者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發(fā)生與內分泌紊亂、卵巢功能失調造成體內長時間的P不足、E2絕對或相對增多有關。乳腺增生病被認為是乳腺癌癌前的一種良性病變,血管增生在乳腺腫瘤的生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VEGF在健康成人組織中維持正常的血管密度和基本的滲透功能,以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但表達水平極低,是機體內皮細胞特異性的分裂原和血管增生因子,對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重要的調節(jié)功能[3]。VEGF通過刺激血管新生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是目前所知的作用最強,選擇性最高的內皮細胞絲裂原,是腫瘤血管生成過程中的重要調節(jié)因子[4]。VEGF及其受體通過旁分泌途徑聯合調控內皮細胞分化、血管生成[5];又通過自分泌調節(jié)功能協調其功能的完成。在血管形成的調控中,bFGF起著關鍵作用。bFGF能促進表皮、內皮細胞再生,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分裂,誘導其從基膜中分離出來,以刺激內皮細胞向腫瘤組織趨化運動,并形成管狀結構,還可提高組織中血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類(PAs),誘導內皮細胞產生其他蛋白酶,是血管形成較為直接的誘導物質。bFGF亦能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促進腫瘤的生長與轉移[6]。
圖1 VEGF在各組乳腺的表達(×200)
圖2 bFGF在各組乳腺的表達(×200)
在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血清中,存在著VEGF和bFGF的高含量,在局部組織中存在著VEGF和bFGF的高表達,我們認為在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中存在著血管增生,乳房局部已經存在微循環(huán)障礙。VEGF和bFGF可能通過一定的途徑被激活后,通過某種共同的機制促使乳腺組織局部的增生。針藥結合可能通過下調VEGF和bFGF,減少病變區(qū)域的血流信號,加快血流速度,以改善乳腺組織的微循環(huán)、改變乳腺組織的血管數目和形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提示我們針藥結合的治療方法,與單純服用中藥、單純應用針灸以及西藥三苯氧胺(TAM)相比較,療效顯著,作用廣泛。這為中醫(yī)藥干預治療乳腺增生病提供了實驗依據。
[1]劉勝春,吳凱南,歷江元.血管生成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變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腫瘤臨床,1998,23(6):421-424.
[2]張 璐,烏蘭·格日樂,喬國芬,等.中藥乳腺丸對鼠乳腺增生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3,9(1):39-41.
[3]Kroll J,Waltenberger J.Regulation of the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ngiogenesis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J].Z Kardiol,2000;89(3):206-218.
[4]Ferra 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aspects[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1999;237:1-30.
[5]Gerwins P,Sloidenberg E,Claesson W L.Funct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 and VEGF and their receptors in angiogenesis[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0;34(3):185-194.
[6]易文君,唐中華,楊竹林,等.青年和絕經女性乳腺癌VEGF、bFGF及其受體表達的差異[J].中華腫瘤雜志,2003,25(2):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