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王 麗
記者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科龍棣主任時,她剛剛完成三臺腔鏡手術,雖然略顯疲倦,但談起她所擅長的婦科微創治療時,她依然神采奕奕,明亮的眼睛里充滿了睿智。
據龍棣主任介紹,在我國,微創技術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始在婦產科領域有了應用,發展至今,已經步入成熟期。微創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創傷,即利用腹腔鏡、宮腔鏡、輸卵管鏡等技術取代傳統的開腹手術,通過病人腹部幾毫米的小孔,應用高科技電子成像系統,在顯示屏上觀察放大數十倍的病變組織,精確、快速地祛除病灶,同時對健康組織的傷害降到最低。微創技術強調將單一治療“疾病”的模式向治“人”的模式轉變,從而實現人性化的治療目的。目前,婦科微創技術有陰道鏡、宮腔鏡、腹腔鏡、后穹隆鏡、輸卵管鏡等,其中應用較多的是宮腔鏡和腹腔鏡。宮腔鏡技術,即在直視下進行子宮腔內各種疾病的診斷,如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宮內異物、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畸形(如縱隔子宮)等;還可在鏡下直接行輸卵管近端梗阻的插管疏通術、粘連分離、肌瘤及息肉摘除與電切除、子宮內膜及子宮縱隔的電切除等。腹腔鏡在婦科手術中主要應用于子宮漿膜下及肌壁間的肌瘤及輸卵管、卵巢腫瘤,宮外孕、輸卵管絕育術、絕育后的輸卵管再通,不孕癥的輸卵管整形術,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腺癥、盆腔炎和盆腔膿腫等。
婦科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最大區別是能夠保留子宮和卵巢的正常功能。腔鏡手術以其相對創傷小、術中痛苦小、操作時間短、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疤痕細微或無疤痕等特點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龍棣主任說,復興醫院婦產科是國內開展婦科腔鏡手術較早的科室,其微創手術已從最初的每月1~2臺,發展到現在的每天幾十臺;目前,在科室的所有手術中,微創手術占80%~90%。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手術量日益增加,該科室醫師的操作水平也不斷提高,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境外的患者前來治療。

2009 年,加拿大籍華人馮女士慕名來到復興醫院婦產科接受子宮肌瘤的剔除手術。該患者2005年時在加拿大被診斷為子宮肌瘤,由于最初肌瘤體積很小,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后來腫瘤長大,直徑超過10厘米,疼痛難忍才開始治療。然而,由于肌瘤所在位置不佳,導致手術難度巨大,加拿大醫生不能確保留住子宮,且手術方式為傳統的開腹手術。馮女士原本還想要個孩子,故隨之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通過網絡查詢,馮女士了解到復興醫院是北京非常專業的處理這類手術的醫院,經與該院婦產科趙艷忠醫師溝通,決定回國接受不用摘除子宮的微創手術。在龍棣主任的帶領下,科室全體醫護人員全力配合,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完全達到了患者的需求。對此,馮女士的加拿大醫生贊嘆不已:“你的中國醫生真棒!”
以龍棣主任為首的復興醫院婦產科,以一例例成功的微創手術和視病人為朋友的服務理念,贏得了患者的交口稱贊,也展現了我國婦科先進的醫療水平。
龍棣主任說,目前威脅女性健康的四大腫瘤是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和乳腺癌。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但是從發病部位、轉移位置來說,它在臨床上的分科屬于外科疾病。對于婦科腫瘤而言,宮頸癌則是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宮頸癌在子宮頸唇和頸管部皆可發生,但好發于子宮頸外口兩種上皮交接處,后唇較多,頸管次之,前唇又次之。從十幾歲到90歲均有病例分布,常見于40~50歲之間。
據臨床資料統計,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20萬名女性死于宮頸癌。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是南非,其次是亞洲。我國每年新發現的宮頸癌病例約為13.15萬例,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73%~93%,約占全世界的1/4。
龍棣主任說,近些年,由于某些影視名星因患宮頸癌離世,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宮頸疾病的重視,宮頸癌篩查也已被國家列為基本公共衛生重點工作。經臨床追蹤觀察顯示,通常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從這個角度看,宮頸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她說,由于宮頸癌早期可能無任何不適,所以女性進行定期的健康體檢,通過TCT檢查等可實現宮頸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終止其向宮頸癌的發展。宮頸癌早期治療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90%。
據了解,目前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及放射治療。對于宮頸癌的治療,衛生部已出臺了 《宮頸癌臨床路徑》,對其診斷依據、治療方案的選擇、出院標準等都作出了規范化要求。龍棣主任認為,由于不同醫生對疾病的認知不同,所采取的治療措施也可能不同,臨床路徑的出臺有利于防止治療過度或治療不足,使患者得到最好的醫治。同時,由于宮頸癌前病變發展期較長,早期治療更加重要、更加有效;因此,龍棣主任呼吁宮頸癌前病變同樣需要規范化治療的研究。她說,衛生部、國家科委對此都已有相關的課題研究,希望早日形成成熟規范的診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