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梅,于天富
(1.大同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大同037004;2.大同市園藝果樹工作站,山西大同037004)
農用高能抗旱保水劑是一種新型功能高科技產品,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自身質量幾百倍的水分并保存下來,成為農作物干旱時的“小水庫”[1-2]。將其施入土壤后,不僅會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而且可以快速吸收土壤中多余的水分并貯存起來,且能緩慢釋放,滿足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需要[3-4]。本試驗旨在探討抗旱保水劑在晉北旱作區適宜的施用方法、用量及其應用效果,為其推廣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試驗地點設在大同市天鎮縣旱作區賈家屯鄉賈家屯村,土壤類型為黃土質栗褐土性土,旱地梯田,前茬作物為馬鈴薯,公頃產量10 500 kg。試驗分抗旱顆粒劑基施和抗旱拌種劑2種,同時進行,試驗作物均為馬鈴薯。
1.2.1 抗旱拌種劑拌種 試驗每小區面積67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設4個處理,即A.不同拌種劑拌種(CK);B.每公頃用拌種劑7500 mL,拌種劑與水混合比例為1∶5;C.每公頃用拌種劑11 250 mL,拌種劑與水混合比例為1∶3;D.每公頃用拌種劑22 500 mL,拌種劑與水混合比例為 1∶1。
1.2.2 抗旱顆粒劑基施 試驗每小區面積67 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設4個處理,即A’.不基施抗旱顆粒劑(CK);B’.每公頃用抗旱顆粒劑15 kg;C’.每公頃用抗旱顆粒劑 45 kg;D’.每公頃用抗旱顆粒劑75 kg。
1.2.3 示范田 基施按每公頃45 kg施用,拌種按拌種劑與水混合比例為1∶3的比例使用,每公頃施用拌種劑11 250 mL。
1.3.1 拌種 將拌種劑和水按處理比例混合,待吸收水成凝膠狀后,將馬鈴薯種子浸入拌勻,堆悶3~4 h后取出晾曬至互不粘連。
1.3.2 基施 將抗旱顆粒劑和農家肥或細干土混合后,均勻撒在地表,結合春耕施肥翻入土中,深耕18 cm左右。
抗旱拌種劑試驗、示范5月15日播種。品種為克新四號馬鈴薯脫毒薯,株距為40 cm,行距為50cm,公頃留苗5萬株。公頃施農家肥15000kg、尿素300 kg、普鈣450 kg。9月23日收獲,小區產量單收。抗旱顆粒劑試驗、示范5月17日播種。品種為克新四號馬鈴薯脫毒薯,株距為40 cm,行距為50 cm,公頃留苗5萬株。每公頃施農家肥15 000 kg、尿素 300 kg、普鈣 450 kg。9 月 23 日收獲,小區產量單收。
2.1.1 抗旱拌種劑拌種試驗 抗旱拌種劑試驗與示范的產量結果列于表1和表2。試驗產量結果表明,使用抗旱拌種劑與對照相比,均有大幅度的增產;示范產量結果表明,使用抗旱拌種劑與對照相比,每公頃可增產1 695 kg,增產12%。

表1 抗旱拌種劑試驗產量結果 kg/hm2

表2 抗旱拌種劑示范產量結果
2.1.2 抗旱顆粒劑基施試驗 抗旱顆粒劑試驗與示范產量結果列于表3和表4。試驗產量結果表明,使用抗旱顆粒劑比對照均有大幅度的增產;示范產量結果表明,使用抗旱顆粒劑比對照每公頃可增產1 470 kg,增產9.6%。

表3 抗旱顆粒劑試驗產量結果 kg/hm2

表4 抗旱顆粒劑示范產量結果
對抗旱拌種劑與抗旱顆粒劑的試驗結果均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6所示。從方差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試驗結果均呈極顯著,與孫穎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

表5 抗旱拌種劑試驗結果方差分析

表6 抗旱顆粒劑試驗結果方差分析
通過方差分析,試驗結果差異極顯著。說明抗旱保水劑在晉北黃土丘陵區馬鈴薯上施用具有比較好的增產作用。
從表7,8可以看出,隨著抗旱保水劑施用量的增加,增產幅度也在增加,但保水劑的增產量在減少,這與于天富[6]的研究結果相似。

表7 抗旱拌種劑試驗結果分析

表8 抗旱顆粒劑試驗結果分析
在晉北旱作區開展的抗旱保水劑的試驗與示范表明,抗旱保水劑的增產作用非常明顯,但考慮到抗旱保水劑的價格因素,其在旱作區馬鈴薯上施用,建議拌種劑與水混和比例為1∶(3~5),每公頃施用抗旱拌種劑7 500~11 250 mL為宜,抗旱顆粒劑每公頃施用量以45 kg為宜,這與楊蕊梅[7]的研究結果相似。
[1] 趙建明,王海景.保水劑在玉米上的試驗初報[J].山西農業科學,2003,31(1):26-27.
[2] 武繼承,鄭惠玲,史福剛,等.不同水分條件下保水劑對小麥產量和水分利用的影響 [J].華北農學報,2007,22(5):40-42.
[3] 張登繼,李錚,劉寶,等.大同縣耕地資源評價與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于天富,楊紅霞,楊蕊梅.石灰性土壤施用硫肥的效果[J].山西農業科學,2002,30(3):35-37.
[5] 孫穎,趙晉蓉,苑剛峰,等.FA旱地龍在農作物上抗旱增產效果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2,30(3):38-41.
[6] 于天富.大同地區土壤鉀素狀況與作物施鉀效應 [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1):32-33.
[7] 楊蕊梅.大同縣耕地土壤重金屬含量狀況及質量評價[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