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云,古 旗,謝潔靈
(柳州市腫瘤醫院門診部,廣西 柳州 545006)
營養干預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生長發育狀況的影響
高銘云,古 旗,謝潔靈
(柳州市腫瘤醫院門診部,廣西 柳州 545006)
目的 研究輔食添加時期的營養干預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生長發育狀況的影響,探尋一種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有效的營養干預模式,從而推動醫療機構、社區及城市農民工家庭對嬰幼兒子女營養問題的重視。方法 對來院行健康體檢和預防接種的4月齡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按隨機抽樣方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樣本各100例,對干預組采取科學喂養指導、健康教育、輔食制作示范、家庭訪視、電話隨訪等一系列輔食添加時期的營養干預,對照組采取傳統方法喂養,不施加干預。結果 干預組的生長發育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干預組佝僂病、貧血患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 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輔食添加時期采取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其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對提高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群體的身體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營養干預;城市農民工子女;嬰幼兒;生長發育
營養狀況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人口素質。輔食添加不合理可導致嬰幼兒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對嬰幼兒的健康產生極大影響。城市農民工群體因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使其嬰幼兒子女輔食添加問題尤其突出。本課題對這一群體嬰幼兒子女輔食的添加進行干預,并對營養干預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從而探索一種有效的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營養干預模式,改善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的營養狀況,促進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健康成長,提高人口素質。
柳州市各城區來我院行健康體檢和預防接種的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出生的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在自愿加入的前提下隨機抽取200例。抽取標準:(1)父母雙方均為農村戶口;(2)父母來柳州務工、無固定收入;(3)父母來柳州居住半年以上、五年以下;(4)年齡為4月齡;(5)入選的嬰幼兒必須排除下列情況:①患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巨結腸等);②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腹瀉);③早產兒和足月低體重兒。
按隨機原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組樣本100例。入組時年齡均為4個月,干預組男孩53例,女孩47例,對照組男孩48例,女孩52例,2組性別組成經統計學分析后,χ2=0.500,P>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2008年3 月~2009年11月,對干預組采用課題組規范的干預措施,持續干預時間為8個月,即在干預組的嬰幼兒4月齡、6月齡、9月齡時,對其家長分別進行科學喂養講座(共3次)、發放相關健康教育資料、專家現場示范各種輔食的制作、喂養指導、家庭訪視、電話隨訪、定期體檢及營養指導等干預;對照組按傳統喂養方法喂養,不施加特定的營養干預措施。
1.4.1 生長發育指標的監測 采用嬰幼兒智能體檢儀(型號:WX-RT-1D)及皮尺測量。身長測量采取臥式量床,讀數誤差小于0.1 cm,體重測量使用電子秤,讀數誤差小于50 g,頭圍和胸圍采用皮尺直接測量,讀數誤差小于0.1 cm。
1.4.2 血紅蛋白測定及貧血的診斷標準 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取左手無名指末梢血測定血紅蛋白值;根據《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中的小兒貧血(6歲以下)的診斷標準:Hb≥110 g/L為正常,<110 g/L為貧血。
1.4.3 骨堿性磷酸酶(BALP)測定及佝僂病的診斷方法 取左手無名指末梢血,采用酶免疫法,在37℃環境下反應4~5 min比色得出結果,正常值BALP≤200 U/L。佝僂病判定指標如下:(1)主要體征:顱骨軟化、方顱、佝僂病串珠、雞胸、O或X形腿、枕禿、囟門增大、肋外翻等;(2)癥狀:夜驚、多汗、煩躁不安;(3)病史:維生素D缺乏史;(4)血生化改變:BALP高于正常值 。佝僂病判定標準:(1)1~2項主要體征,同時有維生素D缺乏史、佝僂病明顯癥狀并有BALP改變;(2)雖有病史,但體征、癥狀不典型,BALP輕度增高,即BALP<250 U/L,可不診斷為佝僂病,列為“臨界”給予預防。
為所收集的資料、數據建立Excel數據庫,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干預前2組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指標無差異;干預后2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干預組嬰幼兒各項生長發育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嬰幼兒。具體見表1、表2。
表1 干預前(4月齡)2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比較(±s)

表1 干預前(4月齡)2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比較(±s)
?
表2 干預后(12月齡)2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比較(±s)

表2 干預后(12月齡)2組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比較(±s)
組別 頭圍(cm) 胸圍(cm) 身高(cm) 體重(kg)干預組對照組tP 45.52±0.9444.98±1.183.5730.00045.97±1.3544.99±1.864.2450.00075.02±1.9673.76±2.354.1240.0009.66±0.789.01±1.035.0400.000
干預前2組嬰幼兒的佝僂病患病情況無顯著性差異(χ2=4.078,P>0.05);干預后2組嬰幼兒佝僂病患病情況具有極顯著性差異(χ2=34.46,P<0.01),對照組嬰幼兒佝僂病患病人數明顯多于干預組嬰幼兒佝僂病患病人數,具體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嬰幼兒佝僂病患病情況比較(人)
干預前2組嬰幼兒的Hb含量(t=1.433,P>0.05)及貧血患病率(χ2=1.345,P>0.05),2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干預后 2組嬰幼兒Hb含量(t=8.103,P<0.01)及貧血患病率(χ2=56.231,P<0.01),2組比較具有極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嬰幼兒貧血患病率比干預組嬰幼兒高。具體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2組嬰幼兒貧血患病情況比較(n=100)
研究普遍認為嬰幼兒輔食添加的適宜時間是4~6個月。根據國內外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剛出生時以及出生后3~4個月的生長發育與發達國家的兒童相比沒有差別,但3~4個月以后會出現差別,并且差距越來越大,主要原因就是發展中國家嬰幼兒輔食添加不當和感染所致。
嬰兒4個月以后,輔食添加率的高低與嬰兒的身長與體重的增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動物性食物和水果、蔬菜類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嬰幼兒的身長,主要是供給動物性蛋白和各種微量元素,而且動物性食物對嬰兒生長的作用隨嬰兒月齡的增長而加大。
嬰幼兒佝僂病的原因多由于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少日照及鈣攝入量不足,而且在添加輔食時品種單一,不注重添加含鈣豐富的輔食。
嬰兒時期由于生長發育迅速,特別是4個月后對膳食鐵的需要增加,而嬰兒的主食人乳和牛乳含鐵量均很低。如不及時添加富含鐵的輔食,很容易導致嬰幼兒患缺鐵性貧血。
嬰幼兒輔食添加是一項理論、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有效的營養干預措施能指導家長科學添加輔食。隨著經濟的發展,省時、方便、經濟、快捷的電化視聽教育方式與參與培訓方式已被大多數人接受,可以使目標人群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科普知識,而且使兒保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因此,了解不同階層家長群體的喂養狀況與需求,及時發現影響嬰幼兒營養狀況的不良因素,并采取有效的營養干預措施是預防嬰幼兒營養不良的關鍵。城市農民工及其嬰幼兒子女作為城市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生存環境、生存質量、社會支持水平已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隨著城市農民工的不斷增多,城市農民工家庭對嬰幼兒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我國現行的兒保網絡運行機制及服務網絡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本課題研究的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輔食添加營養干預模式,能有效促進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的生長發育,提高其身體素質,從而提高城市農民工的幸福指數,體現社會公平性,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董訓蘭,呂子正.400例嬰幼兒佝僂病簡易診斷方法與骨堿性磷酸酶檢測符合性分析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6):2105~2106.
[3]Michaelsen KF,Friis H.Complentary feeding a global perspective[J].Nutrition,1998,14(10):763~766.
[4]富振英,何武,陳春明.嬰幼兒生長發育與輔食添加的關系[J].衛生研究,2000,29(5):282.
[5]王慕狄,主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6]陳邵紅,黎海芪.嬰幼兒喂養與食物轉換[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2005,32(9):304~306.
[7]浙江省、縣、鄉聯合課題組.浙江省農村社區健康教育干預綜合評估報告[J].中國健康教育,1998,14(6):459~460.
R195
B
1671-1246(2010)22-0118-02
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計劃課題“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輔食添加干預模式的研究”(Z200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