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芬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金融危機導致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和發展中國家的緩慢增長抑制了投資,推動了全球失業率的攀升,出現了世界貿易的持續滑坡。
2008年9月開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歷時一年,它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強烈震撼和沉重打擊,就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一樣,令人永遠不會忘記。2008年,以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比2002至2007年5%的年均增長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09年更出現0.6%的負增長。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經合發組織成員國倍受打擊,GDP增長率從2008年已經處于接近完全停滯狀態的0.5%驟降為2009年3.6%的負增長。多數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也從2008年6.1%的平均增長率下滑到2.5%,只有中國和印度鶴立雞群,分別保持了8.7%和5.7%的較高增長1。
金融危機導致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和發展中國家的緩慢增長抑制了投資,推動了全球失業率的攀升,出現了世界貿易的持續滑坡。2009年全球FDI的流入比2008年下降了39%,從17,000億美元下滑至 100,000億美元2。2009年全球失業率為6.6%,達歷史最高水平,發達國家、中東歐與獨聯體、中東、北非國家失業率最高,分別達8.4%,10.3%,9.4%和10.5%3,直至2010年8月,歐元區和美國失業率仍分別高達10%4和9.5%5,成為穩定恢復經濟的一大瓶頸。
經濟蕭條和失業增加導致需求大減,加之貿易資金的短缺,使世界貿易持續滑坡。2007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增長率為6%,2008年雖為世界貿易量和貿易額絕對值歷史頂峰年,但增長率卻只有2%。2009年同比驟然出現12.2%的負增長,成為二次大戰后降幅最大的一年,并且世界各地區、各國無一幸免。當年,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分別下降13.9%、14.8%和24.9%,發展中大國中國、印度和巴西分別下降10.5%、2.9%和10.8%。同期,服務貿易出口也下降了13%6。
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各國救助計劃的實施終于使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闖過嚴冬。從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數國家步入經濟復蘇,且迄今保持了持續勢頭。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席卷全球,2008年11月20國集團首腦峰會應運而生,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四次聚會,共商拯救世界經濟和保持可持續增長大計。動用財政巨資和其他公共費用救助不良資產嚴重和資不抵債的商業銀行是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首先采取的措施。據世界貿易組織不完全統計7,從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個危機期間,世界上有35個國家和地區政府分別為其商業金融機構提供了救助措施。美國總投資約11,485億美元,德國約11,870億歐元。部分發展中國家雖對本國金融機構也進行了扶持,但數額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同時主要在于幫助銀行維持正常業務運營,目的與主要發達國家的救助措施迴然不同。同一時期全球有52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總體經濟刺激計劃8,內容包括政府對企業的低息和貼息貸款、信貸擔保、出口信貸和保險、削減消費稅收以及用于擴大產品銷售最終推動企業擴產目的的對消費者提供的直接補貼等,歐盟部分成員國甚至推出給所謂符合標準中小企業提供贈款的措施。在這方面,受益最大的是汽車產業,僅次于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救助和扶持,手段包括注資、信貸、收購股本等直接資金支持,也有以舊換新等曲線救助。美國政府于2008年12月一次就宣布分別給予通用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134億美元和40億美元的貸款,后又與2009年6月宣布給通用汽車追加不同形式的貸款320億美元,把通用從破產邊緣拉了回來。
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各國救助計劃的實施終于使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闖過嚴冬。從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數國家步入經濟復蘇,且迄今保持了持續勢頭。IMF7月份預測9,今年第一季度,世界經濟竟達到年率增長 5%的水平。如無重大不利因素出現,2010年全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5%,發達國家增長2.6%,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增長6.8%,其中中國、印度和巴西分別有望達到10.5%、9.4%和7.1%。經濟的轉暖,帶動了需求和世界貿易的回升。今年第一季度,世界貨物貿易金額同比增長25%,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分別增20%,18%和48%,中國、印度、巴西出口分別增29%,33%和26%10。
世界經濟復蘇仍然步履蹣跚之際,歐元區成員國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國蘊育已久的主權債務風險先后顯露影響。給世界經濟的復蘇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一波漸平,一波又起。2009年下半年,正當世界金融危機及其后果剛剛開始平息,世界經濟復蘇仍然步履蹣跚之際,歐元區成員國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國蘊育已久的主權債務風險先后顯露影響。10月,希臘新政府披露了前任政府長期隱瞞的財政高度依賴國債、主權信用低下、財政赤字巨大和不可持續的真相,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浮出水面,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結舌11,繼迪拜金融危機后,給世界經濟的復蘇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歐元區16國政府都有主權債務和財政赤字,且有10個和14個國家分別超過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為兩項指標規定的相當現價GDP60%和3%的極限水平12。歐元區主要商業銀行也多交叉持有各國主權債卷。這些銀行在區內外跨境運營,主權債務和金融體系之間的溢出效應使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和危機極易傳播擴撒。主權債務環境下,政府財政吃緊、政府對金融體系監管不利和銀行周轉資金不足相互作用,產生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導致金融局勢動蕩,市場失去信心,經濟失去競爭力。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正是這一系列反應的典型寫照。
針對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和其他成員國潛在的危機風險,并為防止危機蔓延,今年5月以來歐元區和歐盟主要采取了三項措施:(一)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籌資7500億歐元建立了“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并建立了為期三年總金額為1,100億歐元的“歐洲金融穩定設施”,貸款支持希臘政府解救危機;(二)各國政府著手調整財政政策和結構,強化歐盟業已存在的監督和協調成員國預算政策紀律的“穩定和增長計劃”機制,力爭2013年前將各國主權債務和財政赤字控制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限定指標以內;(三)對成員國91家商業銀行進行了“壓力測試”,補充核心資本金缺口,增強銀行抵御兩年內一旦出現最壞經濟局面和新的主權債務危機的能力。
對于上述措施,盡管國際輿論褒貶不一,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了正面評價,且實際效果是為市場增添了信心,世界主要股市也都曾因此出現過回升。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歐元區GDP分別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0.6%和1.7%13。歐元區16國上半年的區外出、進口貨物貿易額分別比2009年同期增長18%,區內貿易增長12%14;美國出、進口同比分別增長22.2%和26.7%15;中國同比分別增35.2%和52.7%16。可見,總體經濟規模較小的五國主權債務危機對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只要沒有新的突發不利因素導致現有趨勢逆轉,世界經濟增長盡管依然乏力,仍會繼續復蘇和增長。
但是,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得到控制的同時,國際社會還應當密切注視和警惕歐盟非歐元區成員英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美國和日本蘊藏的主權債務風險17。就這些國家的中期經濟政策而言,繼續并加速調整財政政策,增收節支削減赤字,改革和健全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監管和增加就業是十分重要的,必須防止新的嚴重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防止世界經濟因此二次探谷。人們希望,經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努力,全年經濟增長能夠實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的預測水平,世界貿易也能保持較快的回升。
應對金融危機的許多具體救助和扶持措施是雙刃劍,它們對現在進行的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和多邊貿易體制未來走向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另外一些措施已經侵蝕了現行貿易體制的原則和規則。
為治理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制定和實施妥善的救助方案或者刺激經濟計劃,無疑是必要和必須的。但是,當國際社會欣喜已經實施的方案和計劃為世界經濟擺脫危機所做出貢獻的時候,不能不認真反思和評估一下它們可能對多邊貿易體制演變帶來的沖擊,以便趨利避害,使有利于世界經濟全面健康發展的各個要素得到平衡處理。這些方案和計劃包含的許多具體救助和扶持措施是雙刃劍,它們對現在進行的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和多邊貿易體制未來走向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另外一些措施已經侵蝕了現行貿易體制的原則和規則。
在金融救助措施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救助措施中,既有資產或信貸擔保,政府參股,國家收購,更有對于金融機構的直接注資,有的措施純系財政免費,是對本國金融機構從事服務貿易百分之百和赤裸裸的補貼行為。鑒于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現有規定并不完善,這些措施雖然并不違反現有協定,但在世界服務貿易的平臺上,它們對于沒有能力或沒有足夠能力使用財政和公共資金救助和扶持本國金融機構的國家構成不公平競爭,同時使得正在進行的多哈回合服務貿易補貼談判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至于總體經濟刺激計劃,其中政府對企業的低息和貼息貸款、信貸擔保、出口信貸和保險、減免消費稅收甚至向企業直接提供贈款等措施,有的已經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補貼和反補貼協定》的有關規定,只是在金融危機特殊情況下或是法不責眾,或是世界貿易組織尚未及時審議定奪。其他有些措施存在《補貼和反補貼協定》禁止性補貼之嫌,有的已經被提上多哈回合加強補貼紀律的談判日程。事實證明,經濟刺激計劃中的不少措施,使得多哈回合加強補貼紀律的談判更加錯綜復雜和困難。
對于應對金融危機諸種措施已經和可能產生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侵蝕與潛在影響,世界貿易組織部分發展中成員早已于2009年第四季度提出書面動議要求該組織予以審評。迄今,關于金融救助方面的措施已經得到初步審議,基本限于對金融服務貿易公平競爭的粗淺評說。歐洲夏季假期過后,世界貿易組織將于9月安排隊經濟刺激計劃措施的審評,希望世貿組織成員能借此為客觀和全面評估金融危機的救濟措施和致力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做出應有貢獻。
金融危機期間,約有60國家和地區采取了新的貿易限制措施,方式從提高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實施進口許可、引入或減少進口配額、鼓勵政府采購購買國貨、恢復或增加出口補貼到啟動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
兩年來,為了減少金融危機應對措施對于貿易的負面影響,20國集團首腦峰會一再承諾和呼吁各國不提高或設立新的貿易和投資壁壘。 然而,包括20國集團成員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增加和貿易救濟措施增加使其貿易政策朝著限制和扭曲方向下滑”,盡管“各國無大面積采取限制和報復行為致使貿易保護主義泛濫的明顯標志”18。金融危機期間,約有60國家和地區采取了新的貿易限制措施19,方式從提高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實施進口許可、引入或減少進口配額、鼓勵政府采購購買國貨、恢復或增加出口補貼到啟動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在這些國家中,阿根廷、印度、土耳其、越南和俄羅斯等國名列前茅,歐盟和美國恢復對奶制品出口補貼影響惡劣。
至于以衛生檢驗檢疫、產品技術標準等所謂合法形式設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傳統的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就更加廣泛和頻繁。危機期間,前者數字達數百乃至上千之計,后者總數也均遠遠超出危機以前同期水平。在所有國家中,三類救濟措施的使用,印度在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方面獨占鰲頭,美國在反補貼調查中名居榜首20。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已連續 17年成為反傾銷措施的最大受害國,連續4年居反傾銷調查受害國榜首。進入2010年,伴隨世界經濟的復蘇,世貿組織成員貿易救濟措施呈下降趨勢,但各國采取的衛生檢驗檢疫和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總數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21。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復蘇的勢頭既不穩定,也不強勁。各國靠財政刺激經濟增長的現有方案雖然有的仍在繼續,但也已接近盡頭。制定新的刺激方案,投入更多的財政資源,對于多數國家來說,難以被國會通過,對所有國家來說也均不可持續。部分國家財政拮據,債臺高筑,赤字巨大,資金短缺,失業率居高不下,有的國家甚至尚未完全擺脫或者隨時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威脅,也會增加來自國內各個方面保護主義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特別是以20國集團為代表的世界大國,應該恪守各自所做承諾,采取妥善政策方針和正當途徑,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促進就業,頂住保護主義壓力,防止實施違背多邊貿易體制原則和規則以及以多種方式掩飾的貿易限制措施,促進經濟和貿易的健康恢復與發展。▲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處的觀點。)
注釋:
①以上數據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7月7日《世界經濟展望更新》;中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7月2日公布中國2009年GDP修訂增長率為9.1%.
②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10年1月19日《全球投資趨勢監測》第二期.
③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1月《全球就業趨勢》.
④歐盟統計局2010年《協調失業率月度數據》.
⑤美國勞動部勞動統計局2010年8月6日《經濟新聞公報》.
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3月26日《新聞公報》第598號.
⑦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2009年11月18日《國際貿易環境發展回顧》年度報告.
⑧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2009年11月18日《國際貿易環境發展回顧》年度報告.
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7月7日《世界經濟展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