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高軍 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然而,伴隨著出口額的快速增長,我國出口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也越來越龐大。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海外市場購買力急劇萎縮,我國一些出口企業受海外壞賬的影響,生存維艱,甚至歇業破產。如何幫助出口企業防范海外壞賬、有效追收海外應收賬款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數據表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高達60%,大豆的對外依存度甚至高達70%,對歐盟、美國及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08年我國對前10大外貿出口伙伴國家(地區)的貿易額就占進出口總額的85%以上。因此,這些主要海外市場的任何波動都會對我國的出口造成很大影響。根據美國研究企業破產機構AACER提供的數據,2009年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企業和個人將達150萬到160萬,比2008年高出大約45%。
面對海外市場風起云涌的企業破產狂潮,我國的出口企業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一方面,企業在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出口;另一方面,由于國外破產企業迅速增加,出口市場狀況更加復雜,使我國出口企業又面臨著應收賬款風險。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向縱深擴散,國外買家財務狀況惡化,資金流動性變差,甚至出現資金鏈斷裂,國外采購商取消訂單、延遲付款甚至公司倒閉的現象頻繁發生。我國許多企業海外應收賬款居高不下,而且不少企業應收賬款“名存實亡”,呆賬、壞賬有增無減,呈現出“案件多、案值大、追討難”的特點。大額的海外應收賬款使本來就缺乏后續資金支持的外向型企業“雪上加霜”。
商務部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海外應收賬款平均拖欠天數超過90天,平均壞賬率約為5%到10%,而美國企業平均賬款拖欠天數為7天,平均壞賬率僅為0.25%到0.5%。相比之下,比美國高出10倍到20倍,差距大得驚人,有的企業平均壞賬率甚至高達29%。商務部研究院曾作過估算,中國出口企業被拖欠的海外商賬已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以6%~7%的速度遞增,而這一估算還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作出的。出口應收賬款的逾期率和壞賬率急劇增加,使本已舉步維艱的出口企業雪上加霜,特別是一些中小出口企業,很可能會因為應收賬款增加而導致企業倒閉。一些企業即使不倒閉,也會因為財務狀況而緊縮開支,面對嚴重的裁員壓力。
與此同時,各國進口商對中國出口商普遍提出更高信用額度和更長信用期限的要求。目前中國企業對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賬形式,歐美國家的買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貨后 90天,有的長達120-150天,拉美地區甚至長達360天,這種情況預計將在近兩年內愈演愈烈,壞賬率還將不斷升高。
1.信用風險控制意識淡薄。除了大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之外,中國的中小出口企業在內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基本上還是空白。出口企業不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只有等到外商客戶出現信用危機后才去找保險公司。統計顯示,福布斯排行榜上全球500強中就有 80%的企業使用了信用險。在歐洲,信用險承保額(包括國內貿易和出口貿易)占歐盟貿易量的70%。目前,中國95%的出口業務沒有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很多企業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利用出口保險機制,不善于運用保險和保理業務等有效方式轉移經營風險。輕信海外客戶,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大單交易不使用信用證,或者使用信用證但不重視信用證中的軟條款,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貨物出口之后,海外買家尋找各種借口進行拒付、延付或者要求降價。
2.忽視客戶資信調查。由于缺乏信用手段,很多出口企業對客戶的資信調查流于形式,應收賬款風險評價不準確,忽視對企業資信的動態管理,不管什么類型的客戶,盲目接單。少量的出口企業即使打算做資信調查,但缺乏調查的渠道,個別企業不愿意支付相應的調查費用。壞賬發生后,經調查,債務人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或者已瀕臨破產,更有甚者,該企業根本不存在或者盜用其他公司的名義。
3.不重視簽訂書面合同。有些出口企業未與貿易伙伴簽訂書面合同,往往僅通過EMAIL、傳真往來確認雙方的貨物買賣關系,簡單通過傳真回傳而沒有任何客戶的簽字確認就下單操作。即使有些企業與對方簽訂了書面合同,但合同條款非常簡單,在外貿合同文本上不重視運用國際法律保護自己,甚至沿用以前早已過時的外貿范本,在原始文件的建立及保存方面存在漏洞。一旦壞賬發生后,很難提供主張、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相關證據。
4.缺乏信用管理專門人才。在發達國家,設立信用管理部門或專職人員的企業達到 80%以上。我國目前已有 2000多家企業開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或培訓管理專業人員,但具有信用管理師資格的不到 2000人。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還不能滿足商業信用發展的需要,只有17.6%的企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信用管理部門,專職的比例更低。尤其是中小企業存在明顯的差距,信用管理和信用銷售處在萌芽階段。多數出口企業沒有專業、獨立的信用風險控制部門。只有11%的企業建立了信用監管體系,而其中有93%是具有外資背景的跨國企業。
5.出現壞賬追款不積極。一旦不能如期收回貨款,大多數企業或者心存僥幸,或者管理者害怕影響其業績,往往不能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追收,出口企業在追討上的不積極造成了大量壞賬。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逾期未收境外欠款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內的占35%。而據美國商法聯盟調查數據顯示,當逾期時間為一個月時,追債成功率為93.8%,當逾期半年時,追債成功率急降到57.8%,而當逾期兩年左右時,追債成功率只有 13.5%。由于我國與海外很多國家之間目前還沒有在債務追討方面簽訂相互認可和制約的司法行政協議書,一般情況下,追收海外壞賬需要在債務人所在國提起訴訟并委托當地律師出庭訴訟,而高昂律師費用就是我國出口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以美國為例,美國律師收費每小時在400-900美金不等,完整的訴訟程序,包括一審、二審、執行,僅律師費就達到20萬美金以上,對標的額較小的案件而言,這樣的追收對企業而言無疑是得不償失。
6.嚴格海外投資管理政策的助長。我國長期執行嚴格的海外投資管理政策,對某些企業正常的跨國經營需求形成了妨礙。在人民幣升值壓力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一些出口企業利用國家放松部分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管制政策,通過操縱海外應收賬款科目,規避管制。在決定對外投資時,企業可以用海外應收賬款名義將出口收入留存境外,從而規避國內嚴格漫長的審批過程。為了滿足境外子公司的資金需求,國內企業也有可能借助出口應收賬款名義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資金。
7.腐敗催生了應收賬款。利用海外應收賬款手段侵吞企業資產是許多企業面臨的嚴重問題,具體手法則在不斷“改進”。近年來,心懷不軌者傾向于自己、家人或部下在海外設立殼公司作為開展侵吞資產操作的工具,降低敗露的風險,并獨吞腐敗“收益”。另外,國企改革過程中,一些管理人員通過操作應收賬款先把好企業做虧、做垮,然后再用轉移到海外資產中的小部分把原來企業買下。
第一,要建立客戶資信動態管理系統。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外成熟的信用體系,依靠一些專業渠道,及時了解買家所在國經濟狀況,對國家貿易風險等級評估,然后根據自身實際經營狀況和不同客戶的經營情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對客戶資信實行動態管理。企業在設定客戶信用標準時可以按照國際慣例通過“五C”系統來進行。所謂“五C”系統,是評估顧客信用品質的五個方面,即:品質(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條件(CONDITIONS)。收賬政策信用部門應逐步完善自身對客戶的信用評估職能,根據已收集的信用資料,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在信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嚴格按信用等級對客戶執行不同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同時要根據客戶信用狀況的動態變化隨時調整對其的信用額度,從動態上保持信用政策執行的一貫性。
第二,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出口信用保險,是各國政府為提高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本國的出口貿易,保障出口商的收匯安全和銀行的信貸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以國家財政為后盾,為企業在出口貿易、對外投資和對外工程承包等經濟活動中提供風險保障的一項政策性支持措施,屬于非營利性的保險業務。溫總理主持的國務院第 66次常務會,把擴大信用保險作為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穩定出口的八項措施第一條,并明確提出來中國政府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額度。目前國內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主要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公司成立8年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已累計支持我國貿易與投資超過 2500億美元。出口信用保險已成為支持我國外向型經濟的有力工具,到2009年9月,全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對一般貿易出口的滲透率已達到20%。從2008年11月至今,中國信保已與22個省(區、市)簽署了戰略協議。
第三,要選擇國際保理業務。國際保理業務是指出口商以掛賬、承兌交單等方式銷售貨物時,保理商買進出口商的應收賬款,并向其提供資金融通、進口商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賬款催收等一系列綜合金融服務方式。保理商首先對國外客戶進行資信調查和與出口企業簽訂保付協議后,出口企業按買賣合同規定發貨后,有關提單或空運單徑直寄交國外買方客戶,而將應收賬款的單據賣給保理商,由保理商通過其在國外客戶所在地的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向客戶收款,保理行收到貨款后,扣除一定的手續費,將貨款交給出口企業,同時其也須承擔100%應收賬款收回風險責任。通過國際保理,可大大縮短出口企業海外應收賬款的回收期限,還可以將其風險轉嫁給保理商。利用保理業務,企業可以迅速地籌集到短期資金,以彌補資金的臨時性短缺,避免呆賬和壞賬的產生。雖然融資費用(通常為貼現利息和傭金)相對較高,但完全可以通過加速資金周轉而得以補償。
第四,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在國際貿易中,任何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招致采購商的不滿,并成為拖欠貨款的理由,出口企業要提高國際貿易的操作水平。在簽訂貿易合同前要盡可能地了解外商的情況,同時要注意保存各種單證,以防萬一;在簽訂合同時要認真地“摳”合同細節,出口企業必須要采購商詳細填寫銷售確認書的所有內容,經雙方一致同意的所有交易細節(包括銷售數量、商品說明、運輸和交付條款、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并由買家簽字;金額較大,雙方約定采用L/C(信用證結算)和OA(即“先發貨、后收款”的方式,俗稱“放賬”)兩種方式組合付款。對所有的賒銷業務,均需經過有審批資格的經辦人員審批后方可進行。企業可賦予不同級別的人員不同金額的審批權限,各經辦員只能在各自的權限內辦理審批,超過限額的,必須請示上一級領導同意。同時,在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門尤其是信用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之間應該密切配合,做到資源信息共享。
第五,要及時啟動海外追賬程序。如果超過付款期限2個月仍未能收到買家貨款,應及時啟動追賬程序,最好請專業的海外商賬追討公司進行追討。通過專業的收賬公司解決應收賬款問題,是歐美國家企業通行的合法手段。在發達國家,跨國追賬、海外追賬業相當發達,據美國收賬者協會統計,美國共有6000多家追賬公司,其追賬業務覆蓋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美國鄧白氏集團是國際上最著名的企業資信調查類的信用管理公司,在中國上海和北京設立了分公司。專業收賬機構派出去的都是追賬的高手,他們熟悉當地的法律,掌握著大量的信息,追討手段靈活,往往能把拖欠的賬款要回來。收賬公司根據“不追回賬款,不收取傭金”的原則,消除了企業對于投入追討成本卻拿不回賬款的顧慮。
此外,中國企業還可以通過訴訟或者國際商事仲裁途徑來追討欠款。
[1]商務部.中國企業外貿形勢研究報告.2008.4.
[2]鄔輝林.中國出口企業海外應收賬款追討的法律實務.德國法律咨詢網.2009.7.
[3]吳秋發.海外壞賬追收與防范.中國企業報.2009.4.
[4]陳楫寶,明茜.中國內地企業千億美元海外應收賬款誰在拖欠?浙商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