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英
近年來,國際分工調整,東部產業轉移加速,國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實施,為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金融危機后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也使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包括湖北省在內的我國中西部地區,究竟應該如何發展外向型經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湖北與沿海、西部地區和中部五省的比較,分析了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后危機時代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提升路徑或方向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湖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現狀及調查
近年來,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湖北省外向型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與沿海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0-2008年,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2006年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17.62億美元,是2000年的3.7倍,2008年突破200億美元,達到205.67億美元,同比增長38.4%,其中,出口115.9億美元,同比增長41.8%,高出全國增幅24.6個百分點;進口89.7億美元,同比增長34.3%。2008年湖北進出口規模在中部六省中已占據第一位。但與沿海城市相比,進出口規模明顯偏小,2000年浙江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是湖北省的8.7倍,2005年是11.8倍,2008年是10.3倍。同時,與西部地區相比,2000-2008年進出口規模與陜西省基本保持原有差距,沒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見表1)。

2.對外貿易依存度。與全國相比,湖北省對外貿易依存度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比全國低36.35個百分點,2005年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后的第一年,雖比2000年提高了4.04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51個百分點。2000年,全國外貿依存度為43.8,浙江省為38.21,湖北省只有7.45。從2005-2008年,湖北省基本維持原有水平,而且與全國的差距還在加大;而浙江省的外貿依存度2005年開始超出全國水平,當年全國外貿依存度為63.00,浙江省達到65.83,湖北省只有11.49;2007年全國外貿依存度提升到67.60,浙江省則高達72.15,而湖北省仍維持在12.25的低位。在2008年,全國外貿依存度略有下降,為66.30,浙江省為68.25,湖北省也只有12.6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5.65個百分點。
3.外向型經濟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湖北省外向型經濟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明顯低于全國及沿海地區。與浙江省相比,兩省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5年,分別相差78.55和9.92個百分點,差距最小的一年是2008年,分別相差21.40和2.05個百分點,其中有沿海城市較早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因素。與陜西省相比,在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后,陜西省外向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拉動度逐步提高并超越湖北(見表2)。

4.利用外資、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境外投資等。據湖北省、浙江省和陜西省統計局的數字分別顯示,2008年湖北省吸收外商投資合同外資額51.42億美元,同比增長22.47%;實際使用外資額32.45億美元,同比增長17.30%;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完成營業額1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4.3%;新簽合同額33.10億美元,分別增長1.45倍和69.4%;外派勞務12453人次,同比增長47.41%。浙江省2008年合同外資和實際到位外資分別為178.2和100.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2.6%和2.8%;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4 %;批準境外投資項目427個,總投資9.2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8.6億美元,總投資和中方投資分別增長39.1%和42 %。陜西省2008年實際利用外資13.7億美元(含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部分),增長14.6%;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8.4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7863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對外投資總額的91.7%和91.4%;對外勞務合作全年新簽合同額0.312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0.1840億美元,同比下降6.7%。
二、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透過現象看本質,導致目前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需要對此作更進一步的分析。概括地講,長期以來湖北在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國內產能過剩,企業“走出去”的速度緩慢且力度不夠。湖北的傳統工業產業,如鋼鐵、建材、造船、汽車、紡織等,在國內雖然擁有一定的規模優勢,但國內產能過剩已成為這些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需盡快開辟國外市場。然而金融危機形勢下,一方面越南等國憑借勞動力優勢對我國形成挑戰,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產品設置各種壁壘,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對我國及湖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構成了雙重挑戰,制約了湖北外向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2.承接外向型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比重較高。在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向中高端產品生產環節延伸和發展的同時, 中端及低端產品的生產環節逐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這既為湖北省中小外貿企業發展提供了機會,又可以滿足現階段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承接外向型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比重較高,忽視了 “中國制造”產品中所存在的安全問題、質量問題和環境問題,從而降低了外向型產業發展的檔次。
3.農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潛力尚未開發。湖北是農業大省,大米、油料產品、水產品及中藥材等均具有較為廣闊的國際市場,當前全球性農產品價格上漲對湖北來說也是重大利好因素,但湖北農業外向型經濟發展卻與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農產品的深加工不夠、技術含量低、競爭能力弱、缺乏大型龍頭企業、農業產業本身的弱質性和生產要素的弱勢性等是制約湖北外向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2008年,湖北省農產品出口19016批,總額8.5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77%和28.66%,雖創歷史最高水平,但僅占全部商品出口額的5.3%。由此可見,湖北農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潛力尚未開發出來。
4.出口商品種類單一。湖北省出口商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占較大比重,缺乏自有品牌, 不掌握核心技術,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低端。而在浙江省,金融危機中幾乎每一個存活下來的企業周圍,都有從事相同產業的低層次企業倒閉,而那些成功企業的共識是:企業之所以能夠經受住金融危機的沖擊,關鍵是成功進行了產業升級。寧波鄞州區最近三年光技改投入每年就100多億元,用于產業提升、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外向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顯現,該區目前擁有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132家,出口產品涉及先進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湖北的出口產品主要是資源性產品或粗加工產品,如淡水魚、磷礦、紗錠、粗鋼等,技術含量不高、品種單一,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
5.出口市場過于狹窄。湖北的出口市場主要依靠美、歐、日等傳統市場,對新興市場的開發不夠是制約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降低了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自2002年實施《曼谷協定》以來,我國已先后簽訂并實施了6項區域貿易優惠安排,涵蓋了東盟、韓國、印度等重要的貿易伙伴,進出口市場不斷拓寬。近些年來,拉丁美洲、南亞、東盟、南非、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出現飛躍式發展,這些市場擁有蓬勃商機,經濟充滿活力,進口需求較大。2008年浙江對拉美地區和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速保持在40%以上;而湖北在開發國際新興市場方面一直滯后,沒有形成市場多元化的格局受外需市場的制約性很大,導致出口市場過于狹窄,出口增長不快。
三、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方向選擇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主要是出口加工貿易企業的沖擊很大,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湖北省與沿海地區的條件差別很大,且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巨變,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再重走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老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湖北省究竟應該如何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路徑?還需要我們努力探索,勇于實踐。
第一,優先轉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方式,加快出口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調整利用外資戰略。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湖北經濟既要擴大內需,加快增長,更要優先轉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方式,加快出口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當前,全球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湖北省需要主動將自身產業發展與高新技術引領的國際產業競爭相對接,實現產業發展從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為此,湖北必須積極調整利用外資戰略,減少資源領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大量吸收外資的做法。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鄂建立地區或公司總部、技術研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和采購中心等機構。尤其要把吸引高技術領域的國外人才或智力作為重點,積極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含量的出口產品。
第二,湖北外向型企業的發展不能重復沿海外向型企業的發展模式,不能只選擇搞出口加工貿易,應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湖北外向型經濟不能再搞主要發展出口加工貿易企業的那一套,更不能把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搞貼牌生產的企業不可能擁有國際競爭力。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要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推動外向型產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尤其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政府應制定鼓勵創新的各項政策,特別是加大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更多企業加大研究與開發的力度,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選取一批重點行業為創品牌出口提供重點支持,進一步通過信貸、稅收、出口輔導等方式擴大外溢性強的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尤其是培育出更多的外向型高新技術企業,擴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第三,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拓展海外“農墾”的新途徑,促進湖北優勢農業資源和勞動力的國外轉移。湖北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具備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基礎和潛力。湖北省應根據自身實際,有規劃、有步驟地加大外向型農業的發展規模。一方面要加快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生態農業,擴大綠色農產品的深加工與出口。另一方面要把海外“興田務農”的事業做大,包括在海外承包大型農場,在東道國開發糧、油、棉等農作物示范生產基地,或與東道國共建綜合農業開發公司等,以加快湖北優勢農業資源和農業勞動力的國外轉移,使之成為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四,加快湖北傳統工業領域的大型企業國際化進程,通過海外投資或并購,推動傳統工業產業鏈的境外延伸或重組。湖北在傳統工業領域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已經不能適應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快傳統工業產業的優化,加快大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以拓展湖北傳統工業產業的國際發展空間。在這方面武鋼集團“走出去”的模式很值得推廣,目前,武鋼已經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委內瑞拉、利比里亞等國的礦山合作,除投資產業鏈上游的鐵礦石開發外,還要在巴西阿蘇港投資50億美元建一座500萬噸的大型鋼廠,面向海外市場。武鋼憑借傳統的工業優勢把海外的資源、市場及資本要素組合在一起,不僅為湖北傳統鋼鐵工業的結構改造與優化提供了國際化的平臺,也為湖北傳統工業產業的整體提升或外向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充分利用湖北的中心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面向國際市場的制造中心與物流中心的重合。發展外向型經濟,首先要打通連接國內外市場的物流通道,發揮市場的輻射功能。由于湖北武漢擁有的中心區位優勢,使湖北有條件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直接面向國際市場。目前,湖北省正在加快開發武漢新港,可以通過長江大通道把國內的物資和產品運往東亞各國;同時,隨著武廣高鐵的開通和武漢航空樞紐港的建設,也將極大地促進湖北與香港國際物流中心的對接。武漢作為面向國際物流市場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現。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拓展國際物流通道,推進制造中心與物流中心的重合,將會把湖北外向型經濟提升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